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使小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自主发展、培养自读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去做:一、让学生自主决定预习方式,激发阅读兴趣预习是阅读教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课文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探索,合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把孤立地逐段繁琐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辩,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缩短认识过程,节约教学时间,产生整体效应。一问写什么。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在整体感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熟读精思理自知。这说明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怎样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我认为“读”很重要。如果让熟读精思成为学生课堂的基本活动,并融合语言文字训练,就能切实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我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一、加强预习指导激发学生兴趣预习,是上课前的必要准备,在预习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让学生明确本课目标,产生很强的求知需要。我紧扣教材,  相似文献   

4.
单元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路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一个单元的学习中经历“整体阅读初感受—单篇阅读有重点—组文阅读有策略—迁移运用会表达”的过程,形成语文大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学法指导 ,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掌握其方法 ,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能力。下面 ,我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进行课堂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习题 ,教给学生预习课文的方法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人教版)中的每篇课文 ,在课后都设有“思考练习” ,从第七册开始在课文前设有“预习提示” ,教师只要让学生按“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的要求去分析理解这些习题 ,就一定能掌握预习课文的方法。1 利用“预习提示”掌握学习方法“预习提示”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前半部分…  相似文献   

6.
所谓整体教学,就是在向学生教授新课时先交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先让学生了解课文整体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居高临下地分清课文的结构段落,编写好段意,结合课文内容灵活地理解字词。这样,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教学第十册《飞夺泸定桥》,首先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以下一些问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作者主要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抢夺泸定桥的事。”教师:“红军当时为什么要夺桥,原因是什么?”学生:“红军北上抗日必  相似文献   

7.
姜昕 《辅导员》2013,(16):85-86
<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霍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这句话说明了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习的启蒙阶段,小学语文则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最基础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有几点粗浅的认识。一、指导预习,获取知识与思维训练相统一预习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课前先阅读课文,可以对要学的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这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谁?等等,在这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正>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利于提升学科能力,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益。下面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预习的方法。一、明确预习目标在布置作业时不能仅仅告诉学生:"下节课我们要学哪篇课文,课下预习",学生听后却无从下手,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预习目标:预习什么?怎么预习?达到怎样的预习效果?等等。这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预习的重要性。二、课前预习的操作程序  相似文献   

9.
预习,就是学会自己读书。没有一位教师会否认预习的重要性,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既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原则,又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多读、多写、多思,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提出“学习语文要预习”,反对“不教学生预习”、“一切预习事项由教师代劳”的做法,他把预习看作阅读的主要阶段,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主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预习这个环节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要么盲目设置,不加选择;要么不予强调,听之任之,这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跨世纪的战略选择,其实施的主渠道是学科教学,因此,大力提高学科教学水平是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整体阅读、基本训练从整体阅读教材入手,训练学生找人物的活动线索,寻找作者的写作思路,议课文的写作意图,做好信息输入,使学生对文章塑造的形象、表达的中心获取真切的感受。如,教学《詹天佑》,我在指导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以此唤起学生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休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已经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正如朱永新老师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到底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所得提出以下几点浅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根据小学语文的这一性质,我们组织了《詹天佑》一课的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教师在要求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问题:詹天佑是一个什么人?本文写了他什么时候、做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了时代背景和指导学习生字词。第二步,教师着重指导学生分析作者是怎样写詹天佑“杰出”、“爱国”的。(分段讲课文)  相似文献   

13.
预习,是学生在教师讲课之前的预先学习。预习是自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习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过去,我认为预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看书,不必指导。每次上新课之前,学生自己去看书,给课文分段,写段意,归纳中心思想。课课如此,缺乏针对性。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预习失去了作用。 为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路,根据新大纲提出的:“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具有启发性”的要求,我想:预习也可说是课前的一种作业,如何精心设计呢?我认为要做到有的放矢。我们都知道,教科书每一个单元,每一课书都有它不同的重点和难点,每课的自学解决什么问题,得到什么收获,教师心中都必须有数。如:我教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要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积累文字基础知识并进一步增长自己的学识和见闻。那么最佳的让学生掌握这些的教学方式是什么呢,我认为我们阅读课本就是可以实现这一教学途径的最佳办法。英国的文学家曾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国的古人也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的名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开阔自己视野、提升自己能力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在众多的教育学科中,小学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改从而加速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要解决哪些问题?小学语文整体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如何?这些问题为从事教学和教研的老师所关心.本文想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概括地说,就是用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研究和解决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科学化.  相似文献   

16.
预习是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初步认识,是接受新知识的铺垫和前提。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这项规定必须是学生实做的工作”,可见预习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而有效的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促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7.
张海峰 《云南教育》2003,(13):33-34
设计理念: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靠语文实践。教学本课要依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整合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因素,在以学生为主体、贯穿教学始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实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设计特色:以“采访课文中的人物”这一学习情境贯穿教学始终,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组成。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一、营造情境,布置采访任务1.揭示课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必须说到以下两点:(1)“我”的爸爸是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一次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2)“我”通过加利秘书长向全世界呼…  相似文献   

18.
在小学高段的阅读教学中,每次学习新的课文之初,都会有一个整体感知的环节.所谓整体感知,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性的了解.教师通常会这样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什么事、什么故事、什么人、什么情景等)?然后要几个学生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所说的进行简单的评价或概括,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如果不包括自读课文所花的时间,整体感知这一环节大约只用两三分钟.这种整体感知有什么意义呢?我以为,意义甚微,走过场而已.  相似文献   

19.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从三年级开始“练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五、六年级学生要求“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然而,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而言,段的训练仍然是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难点,学生蒙段、猜段,甚至不会分段的为数不少。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使学生具有过硬的分段能力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加强学生分段的操作性,使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什么是分段的操作性? 所谓分段的操作性就是指分段的具体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按照分段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去做、去练,反复操作,逐渐形式技能。一般来说分段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一读课文,弄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二读课文,了解每一自然节写了什么内容。 第三步:三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节写的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