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种鸟叫不死鸟,不管寒冬腊月、冰天雪日,每天都要在天空上飞翔。有一种草叫不死草,不论烈日炎炎、严寒霜雪,无时无刻不呈现出一派翠绿。有一天,一只不死鸟飞到一株不死草面前问道:"朋友,你难道真的不会死亡吗?"不死草回答道:"生死是自然的规律,我有生有死,生命衰老时也会死亡。"不死鸟问道:"人们为何叫你不死草呢?"不死草回答道:"我生时,时刻都呈现出一派翠绿,死时也表现出翠绿的形象,我的子子孙孙都永远保持着翠绿的形象,所以人们叫我不死草。"  相似文献   

2.
阳阳每天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笑起来还有两个小酒窝,真是招人喜爱。可是,不知怎的,最近他变得怕“死”了。老师拖地时他离得远远的,怕吸入灰尘会“死”;吃饭时小手总是用消毒水泡上几分钟,怕手上有细菌会“死”;玩沙时从不插手,怕沙子掉进口、眼、鼻中会“死”;和小朋友游戏时也离得远远的,怕感染上了病毒……还时不时问:“老师,我干净吗?老师,我会死吗?”  相似文献   

3.
《死海不死》这是一篇价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文章说古道今,选取生动事例说明了死海的特征及其成因。标题“死海不死”,体现了说明的中心。在说明死海特征——“死”海、死海“不死”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应当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说明死  相似文献   

4.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但人们往往出于生的渴求而畏惧着死,或由生而畏死,或因死而贪生,生活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中。只有当人们舞场脱死亡恐惧,直面死本身,从而向死而生时,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生自古谁无死?人生谁能不怕死?怕死谁又能不死?必死才去求不死!——必死的是有形的肉体,不死的只能是人的精神.当我们每想到彭总时,浮现在脑海里的.是  相似文献   

6.
不死酒     
明代浮白斋主人《雅谑》: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  相似文献   

7.
不死酒     
汉武帝时,有贡不死之酒者。东方朔窃饮焉。帝怒,欲杀之。朔曰:“臣所饮,不死酒也,杀臣,臣必不死,臣若死,亦不验。”帝笑而赦之。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相似文献   

8.
以司马迁的生死观和士节观来衡量蔺相如,他无疑是个非常合格的英雄人物。蔺相如在明知当死时勇于就死,准备以死殉国,不辱使命,为国而死,重于泰山,已是英雄;感动敌手,不死而返,尤其英雄。而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智勇兼施,回国拜相后又以仁义相待廉颇,名重一时,当然更是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相似文献   

9.
曾耀卿 《甘肃教育》2011,(23):61-61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死教”,教学效果不理想,“死教”表现在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讲求教学艺术和识字的规律;学生“死学”,识字效果不佳,“死学”表现在学生死记硬背、十遍八遍地照抄照写。  相似文献   

10.
听说有一种鸟,从它出生开始就必须不停地飞,它只能停下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有人说,它根本没活过,因为它一开始就死了。我是很久以前在陌生的网页上看到了这段话。它是一开始就死了,抑或停止呼吸时才死?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什么是死,我不清楚。失去生命是死,失去希望是死,失去自由是死,失去自我是死,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死呢?如果,失去了再也不能挽回的就是死,那未免不够准确,真正的死,也许不是失去,而是感到失去。多年以前,一个普通的女人经历了一次并不浪漫的爱情,唯一的结果是她和他一时冲动的产物必须由她来抚养。或许有其他…  相似文献   

11.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  相似文献   

12.
<正>当人们发现森林中有死树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清除掉。因为人们认为死树对森林的成长没有用处。其实,有关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死树对森林的生态平衡是大有用处。首先,死树经过一段时间的腐烂,可以增加森林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同时也会改变林地面貌,提高林地生产力,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化。另外,当一些死树不断腐烂时,它给一些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在修改作文时,常常会发现一些细节与要突出的人物、事件和景物无关,成了多余、无用的"死"细节。这些"死"细节,白白占了很大篇幅。但这些"死"细节,只要写的是人物、事件或景物的真实情况,不一定要删除,大多数还是可以救"活"的。怎样把"死"细节救"活"呢?一般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4.
正值农忙时,因主人没看管好,相邻两家的耕牛纠缠在一块相斗,使一家的耕牛致死。死了耕牛的主人不愿意了,和顶死自家牛的主人吵得不可开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想感情的载体,但许多同学在写文章时词汇贫乏,比如,用"超××""爆××"来表示程度,用"然后""然后"来表示事情的延续发展。再比如,通篇大白话,"热死了""烦死了""紧张死了""开心死了""恶心死了""害羞死了"……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鲜活起来?阅读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进行感悟和锤炼,也许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13年3月8日,有网友发布图文微博,显示大量死猪伴随着垃圾漂浮在黄浦江上游—一上海市饮用水的取水水源地,此微博立即引起广大上海市民的关注.当天下午,上海相关部门以"突发事件"为题发布相关内容称:虽然黄浦江面上陆续有漂浮的死猪,但他们及时加强力量进行了打捞.经有关部门监测,漂浮的死猪尚未影响到自来水厂取水口的水质. 3月11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最新消息说,经相关核查,初步确定这些死猪来自浙江嘉兴地区.而嘉兴当地政府公开否认死猪死于瘟疫,也否认所有死猪来源于嘉兴,只承认部分死猪或来自当地.在处理死猪时,嘉兴的一些村民图省事,将大量死猪往河里一扔了事.在某些乡镇,不论是主干道两旁的大河,还是村子里的小河沟,死猪随处可见,少则几头,多则数十头.  相似文献   

17.
英语时态多种多样,学生掌握起来较困难。但有些情况时态是固定的死东西,只要你牢记这些死时态,那么在高考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根据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六种动词的死时态与大家共享。1.当when连接的不是时间状语从句而是一个分句  相似文献   

18.
以司马迁的生死现和士节现来衡量蔺相如,他无疑是个非常合格的英雄人物。蔺相如在明知当死时勇于就死,准备以死殉国,不辱使命,为国而死,重于泰山,已是英雄;感动敌手,不死而返,尤其英雄。而在“完壁归赵”中蔺相如智勇兼施,回国拜相后又以仁义相待廉颇,名重一时,当然更是司马迁心日中的理想人物。  相似文献   

19.
发人深省的72个“死了”曾有媒体提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小学生在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时,其中竟使用了72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愁死了”、“累死了”等等,整篇文章都是十分简单的词语,毫无文采可言。消息一出,顿时引起许多热心人包括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大家说长道短,议论纷纷,普遍对儿童语言的贫乏现状表示担忧、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尴尬表示焦虑。一篇作文72个“死了”的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但许多孩子写作文或发言时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却是不争的事实。个中原因当然比较复杂,这些孩子不爱读书、阅读较少应该是其中…  相似文献   

20.
马夫八庆被一根箩绳套住脖子悬梁上吊死了,他死得有些蹊跷。他死的地方是一处老碓(duì)屋,那地方不常有人去。伙房要磨面、舂米时,伙夫蔡东根才去那地方。马夫八庆担心伙夫累坏他那匹马,也常去给伙夫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