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是英国政府和教育界长期追求的目标,英国政府通过颁行相关法律政策、落实各项措施,致力于增强学生对高等教育成本的负担能力,扩大不同背景学生的入学机会。由英国的经验可知,政府对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责无旁贷,关键是通过立法程序建立长效保障机制,重点在于扩大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经济全球化,增强本国经济核心竞争力,英国政府提出把发展教育作为提升本国经济实力的良方。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扩大16岁后学生入学人数,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同时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公正、公平的终身学习体系,进一步增强英国社会的凝聚力。新工党上台后,在扩大成人入学、资格改革、吸引雇主参与教育与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本文着重研究英国终身学习政策,以期对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学习化社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毕业生税的政策建议实际上是英国政府在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对高等教育成本格局重新调整的一种折中思路,目的是想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同时,能够筹集到足够的教育资源.但是,对于毕业生税的推行,英国社会各界反响不一,各方对于效率与公平的不同理解很有可能使得政策提议未必能获得广泛的支持与理解.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对英国高等教育财政、入学和就业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应对金融危机,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为确保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和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保障。借鉴英国经验,我国政府应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努力缓解就业压力,加强科技创新,加快经济复苏。  相似文献   

5.
战后60多年来,英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目前正快速向普及化迈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入学机会不公的现象,改革招生政策,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一直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招生政策变革经历了三个阶段,代表性的政策文件分别是《罗宾斯报告》、《迪英尔报告》和《2004年高等教育法》,变革的焦点集中在入学途径、入学公平和财政资助。  相似文献   

6.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公平和质量是核心命题。一流大学在高等教育公平与质量的实践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英国红砖大学在实施入学机会扩大政策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弱势学生学业支持制度,为我国一流大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入学公平是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促进高等教育入学公平应坚持系统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开放原则、公平原则和补偿原则,并籍之以确保高等教育入学公平的各种机制,包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政府投入保障机制、政府主导下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教育公共治理机制、资源配置均衡机制、高考政策公平机制、高等教育收费机制、弱势群体补偿机制、高等教育法律保障机制等,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入学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英国高等教育新政策:公众的评论和政府的应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英国教育与技能部于2003年先后发布了改革高等教育的白皮书和扩大入学的文件,并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本文从促进一流的研究和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扩展高等教育、公平入学、自由和资金等方面概述了公众的意见和政府的反应,以便理解英国新政策的背景政府的思路,并期望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英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引入按揭贷款计划只用于学生的生活费贷款。1998年,英国政府开始向新生收取学费,并实行基于毕业生收入还款的学费贷款计划。2006年,英国政府大幅提高高校学费,学费贷款额度随之提高,生活费贷款成为学生生活资助的主要方式,实施对象也扩展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学生。英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在改善高校经费状况和扩大学生入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债务负担,在促进公平入学方面的作用也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10.
《世界教育信息》2011,(11):71-71
2011年9月,一项由英国公平入学办公室与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共同发布的监督报告指出,2009—2010学年,有23所(近1/4)受英国政府高等教育基金补助的高等教育机构无法达成其设定的扩大弱势族群入学、保障社会经济地位弱势学生平等就学的协议目标。23所高等教育机构中,剑桥大学、布里斯托大学、艾克赛特大学、杜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知名学府也名列其中。以剑桥大学为例,2009—2010学年间,只有12.6%的学生来自于年收入低于2.5万英镑的家庭。此结果引发社会对于知名学府逐渐走向特权化、排挤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弱势的学生入学、阻碍教育改善社会阶级流动的隐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透过大学扩招现象分析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和流动的变化,指出大学扩招为顺应大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而这种增加是由于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对社会分层的影响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筛选的主要手段和上升流动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而政府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诱因。  相似文献   

12.
1999年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转折点,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政策经历了外延式发展、提升质量、内涵式发展三个阶段.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的框架分析发现,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变迁中的利益主体主要有政府、高校和家庭三者,并存在特定的演进逻辑和路径依赖.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政策应当注重鼓励高职分流成人教育生源;打破路径依赖推进混...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性转向的政策背景,通过对全国10660位中职生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影响我国中职生升学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中职生具有很高的升学意愿,且以本科为主要期望学历;毕业班和学习自我效能感强的中职生更可能选择升学;学生干部身份和学校生涯教育质量会影响中职生升学意愿;家庭对中职生升学与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但影响方式和程度与普高生存在差异;对省域中职升学政策的了解和认同会促进学生升学,而对就业市场和本科招生政策的了解和认同会削弱中职生升学意愿。基于此,未来应从职教本科办学规模、高等职业教育招考机制、央地项目设置、公共财政兜底、生涯教育和升学指导等方面优化中职升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
英国女子高等教育在世界女子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对英国女子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明显薄弱。本文对英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梳理,并认为工业发展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因,广大女子的积极争取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诱因,政府对女子高等教育的重视是女子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5.
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有利于解决人才培养供需结构性矛盾,缓解当前总体就业的压力,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对吉林省来讲,高职扩招为吉林省教育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尽管吉林省人均高等职业教育资源比较丰富,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高职扩招面临生源短缺等诸多困境。为全力做好高职扩招工作,政府层面采取了加强党的领导、做好统筹规划,开展充分调研、厘清工作思路,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扩招重点,深化招生改革、实行灵活考试,创新培养模式、推动三教改革,强化经费保障、营造良好氛围等做法,有效推进了高职扩招工作,完成了高职扩招任务,并带动了全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成以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吉林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代表的高职扩招典型。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高等教育大众化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 0年代中期以前 ,新加坡政府一直推行英才教育政策。但是 ,80年代中后期以来 ,新加坡政府的教育观念和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扩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 ,以便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这一观念和政策的转变使新加坡高等教育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对导致这一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 ,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ate 1990s and early 2000s, namely, its radical expansion of enrollment starting from 1998. After a brief review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educational expans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in China in detail. The paper argues that a variety of factors have led to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including the expectation to stimulate domestic consumption and to ease the immediate pressure on the labor market, the high public interest in and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political will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o develop higher education. The outcomes of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are also examined.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xpected short term impact of enrollment expansion on Chinese economy is not warranted by reality. Enrollment expansion has also put pressures o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 further reform its structure, curricula, and administration. More importantly, enrollment expansion has brought the issue of equity to the front.  相似文献   

18.
孔超 《考试研究》2012,(2):33-40
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革新统一高考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单一的局面,增加有利于考核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要素,着力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体系。同时,针对这种评价标准的改变,构建政府宏观管理、高校自主招生、社会全程参与的高校招生公共治理结构,以及“一档多投、双向选择”的新型投档录取方式。这就是高校招生制度综合改革目标模式的基本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9.
In Western societies the past two decades have witnessed a great increase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 multiplication of responsibilities as a result of the expanded role of women. This article examines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between 1970 and 1987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guided by a theoretical model contending that educational expansion occurs where people choose education as an adaptation to increased deprivation and uncertainty. By linking the expanded role of women to the expansion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by using the rising rate of divorce as an indicator of the increased disenfranchisement among women in patriarchal societie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cover the hidden forces behind the recent expansion of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is used fo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vorce rat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women's enroll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results also show divergent enrollment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sexes regarding the effect of unemployment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t is argued that gender role expectation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effects of divorce and unemployment on the divergent enrollment patterns of men and women.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areas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 magnitude of the impact of divorce, government policies regarding women's welfare, and the differing role of credentials in social mobility in the two countries under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