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进而促进人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生态语言学这门应用学科。生态语言学进行研究的内容主要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从生态性质、生态伦理和生态规律来探究人类语言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网络流行语在数量上急剧增长,且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中快速传播。因此为了做好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工作,本文主要对生态语言学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网络流行语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生态语言学视阈下治理网络流行语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促使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流行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是透视社会的反光镜,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文化心理。人们可以透过流行语来观察社会的发展,了解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和大众心态。以2013年十大流行语为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谈流行语的生成途径,从文化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解读流行语蕴涵的文化心理,可窥见流行语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流动着的符号象征,它敏锐地反映出时代舜口社会心理的变迁,对其研究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不折腾”是最近在网络媒体和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个词语。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该词语流行的时代背景、社会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今后流行语个案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称呼语能够体现出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以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为基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称呼语这一普遍的语言现象,探索称呼语与特定的社会或文化之间的相似或理据关系。从一个较新的角度系统地论证了语言符号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象似现象,从而丰富了称呼语及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王峰 《考试周刊》2013,(16):26-27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突出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屌丝"这一词汇,作为2012年最火爆的流行语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影响,同时作为网络热词,它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对"屌丝"这一网络词汇的起源、定义、应用、影响等作一般性的分析,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托就"屌丝"一词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6,(37):27-28
在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催生下,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了。在社会语言学的视野里,网络语言也是现代语言的一部分,是现代语言中的新事物,它增强了现代语言的多样性。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流行语丰富了现代语言的同时,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也随之产生。本文以2015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之一"宝宝"为例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并且对网络语言暴力现象作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流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以"神马都是浮云"为个案,从媒介机制、语言机制、文化机制三个方面综合分析了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并揭示了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表达内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是在互联网媒介等技术发展和公众网络资源普及基础上的产物,它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仅属于语言学的研究范畴,本身所具有网络文化的特性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也属于社会学研究范畴。网络流行语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意蕴,本文试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新进化论解释文化进化规律,语言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从语言模因论对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迅速蹿红网络的现象进行研究,指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种语言模因,并且通过互联网这一强有力的媒介复制和传播,成为最走红的网络流行语。它的传播和影响也揭示了网络流行语与文化的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10.
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传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成为一种时尚标志。2015年网络流行语更集中表现为常规语句及非常规的缩略语。这些流行语从网络走向校园,走向大众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使用,这种现象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新媒体的传播环境孕育了越来越多的流行语,新的流行语出现和使用反过来为新媒体的语言注入了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语作为新兴的语言现象,对其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现实意义及学术意义。随着网络语言的研究逐渐成为语言学新的热点,语言界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阐释了国内学者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争议,并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进一步丰富网络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完善网络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也为国内学者今后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研究中,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但在认知语言学中认为隐喻是认知的,并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而语言作为思维的容器则更是一种能体现人的隐喻性思维方式的表达方式之一.本文将以网络流行语作为切入点,研究在网络流行语中的概念隐喻的体现,以及概念隐喻对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望对认知语言学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从网络中衍生出的流行语以独特新颖的特点影响着人们的语言,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从动态对等理论的视角,采取直译、音译、意译和创新译法的手段来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英译,使网络流行语英译真正凸显其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在现代科学系统中是一门领先的科学.从传统语文学的"蜱女"角色到给其它科学以方法论的昭示,再到成为当今科学系统中的研究前沿,语言学经历了从自在到自为、从方海论到本体论的发展过程.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现象是一种信息--符号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符号系统.语言学具有着十分重大的本体论意义,语言研究的进步推动着其它学科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则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用现象,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依据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旨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剖析网络流行语现象。  相似文献   

16.
语言磨蚀是可以研究并阐释语言能力和语言词汇损益现象的新理论。流行语,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其特点是以网络作为语言变体的传播媒介。网络流行语通过重复和类推方式获得广泛复制和传播。从语言磨蚀角度出发,探讨流行语词汇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交替轮回,损益增补,运用语言磨蚀理论解释某些流行语词汇意义、语音、字形现象的同时,将流行语与传统书面语二者加以对比,可以认识“语言磨蚀”对传统书面语带来负面影响,需要保护传统语言正规性的同时。也应为磨蚀视角下流行语的变异提供创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波 《文教资料》2012,(18):55-56
仿拟是网络流行语体生成的主要方式,网络流行语体的层出不穷与其生成方式密不可分。仿拟在网络流行语体中大量出现,这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同时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强烈的社会时代特征。从语言和社会两个角度对流行语体中的仿拟现象进行分析,揭示流行语体存在和发展的一些规律和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网络流行语体、发挥流行语体的社会文化价值都将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李靖 《现代语文》2013,(7):117-120,161
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人们用语习惯、文化偏好和思想动态。近年来,我国社会流行语推陈出新、不断涌现,对建构公民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和推进社会文明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文章以《咬文嚼字》公布的近五年的年度流行语为研究对象,拟考察流行语的生成理据,从一个侧面了解流行语的形成机制和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社会在网络世界的一个映射样态,网络社会源于现实社会,但由于受到互联网各种属性的作用,这种社会形式又具备了一些新的特性。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壳,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同样源于实体社会语言的网络语言也具有了许多新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现实社会语言在网络属性作用下发生的变异,这种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网络火星文","文化交互语言变体","网络流行语"等等,而其中"文化交互语言变体"的研究由于涉及了语言,文化以及网络等诸多领域而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本文旨在以网络社会的各种属性对语言变异产生的作用为视角,结合语言学、社会学、网络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对网络"文化交互语言变体"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0.
模因的核心是模仿。模因要成为强势模因,需要被广泛复制、传播。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用现象,已经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但是现有的研究都但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描述和分析,未阐释其形成强势模因的原因,结合网络语汇的形式,本文采用模因论,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流行语是一种具有经济性、时尚性或权威性的强势语言模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