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天津市目前开展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两成以上孩子自称感觉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有关教育专家指出,要青少年抵抗社会不良影响,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这项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有些孩子存在“三太”“三无”问题。“三太”:太爱动、太自私、太娇蛮; “三无”:一切无所谓、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其中感觉生活无榜样、人生无目标的孩子占两成以上。  相似文献   

2.
《关睢》诗旨历来有“后妃之德”、“文王得配太姒”、“男女情思”等诸说,难成定论。本文紧扣诗意,联系诗经时代的婚恋风俗,佐以相关的史料,着眼于探究“君子”和“淑女”的身份,对前人之说进行辨说,最后得出《关睢》是一位贵族青年对一位农家女的单恋情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散以“冲淡”“平和”称。所谓冲淡平和,一方面是指字比较质朴、平淡,采取“谈话风”,有“涩味”,不太注意辞藻的修饰:另方面是指作家对所写的事物,往往不明显流露出自己的感情。但如细读周作人的有些散,可以发现其冲淡后的躁厉,平和下的峻急。小品《梅兰竹菊》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字母词“N”的语义、语用分析,认为“N”的意义发展很快,可概括为三个标记。除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外,其泛义特征也越来越明显。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N”不仅在修辞上有特殊的作用,在语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功用,填补了和“几”对举的空位。“N”已经发展成汉语词汇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太一”一词有三种语义内涵:一:哲学概念,指宇宙本原。二:宗教神灵,指太一神。三:星名,指北极星。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太一”一词起源于宗教神话或星名,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太一”一词应起源于哲学概念,其演变的路向应为:哲学→神灵→星名。《太一生水》之“太一”应为哲学概念,而与神话及星名无关。  相似文献   

6.
“非典”,这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太现范的称谓,竟成了国人最刻骨铭心的词汇。 “非典”肆虐之时,受到严重冲击的不仅仅是旅游、航空、餐饮等公共服务业,我们的传统教育体系面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相似文献   

7.
现在,学校提倡“无粉笔课堂”、“电子办公”。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老师很少或甚至从没接触过电脑,而让学生成了“老师”。这种角色的调换给我制造出不少的“麻烦”。  相似文献   

8.
“很”和“太”在语法中都能做状语,二的语法功能相同,但是它们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主要从“很”与“太”的语义内涵及二的说明角度来比较它们连带结构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学生英译汉译文中“被”字句使用太滥这一问题,发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不了解“被”字句的使用限制等,以往教材及研究论文中主要介绍可转换句式的方法对此问题的解决效果不大.因此可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采取一定措施集中强化训练;教学实验数据表明,这一思路确实可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话语”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年来,高校通过“两课”教学、党校教育、形势与政策讲座以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等各种渠道,坚持在各类学生中开展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有的地方对理想信念教育重视不够,讲理想信念少了,理想信念教育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出现了教师不太敢讲、学生不太爱听的现象;有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时代性,“老话”、“套话”较多,“新语…  相似文献   

11.
从劳动的作用角度可以把劳动划分为三种形态:类劳动、生存劳动和异化劳动。这三种劳动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元价值的转变过程中,劳动形式也必须相应地转变以适应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科学劳动成为适应这一需要的最佳的劳动形式。科学劳动的要素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劳动,并且具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莫扎特效应"的"效应"局限——兼论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江梅 《教育学报》2007,3(6):40-43
"莫扎特效应"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自出现之日就引起了科学界、政界、教育界乃至商界的强烈兴趣,但也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至今,它的可靠性还没有得到确认。在科学界,认知心理学的最新实验研究和探讨表明,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的可靠性。在教育界,它引发了音乐教育的价值问题,也应谨慎地对待。从音乐的本质来看,音乐是人类多样化的实践,也是人类内在的生命冲动和需求。因此,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不在于为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而是呵护儿童的音乐灵性。  相似文献   

13.
敦煌出土的古代藏文文书《礼仪问答写卷》是代表吐蕃伦理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性文献,也是丝绸之路上唐蕃文化交流的象征。按照《礼仪问答写卷》所阐述的道德结构层面,从人性观、人伦观、忠孝观和人生观几个政治角度来分析,吐蕃伦理文化对中原儒家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又带上了藏民族鲜明的文化特征,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吐蕃伦理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具有的不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进入符号文化领域以来,几乎所有理论思维都在某种程度上涉及概念问题,作为“思维之网”的概念体系。其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断更新重组,产生了诸如知性概念、心灵概念、逻辑概念等等分类。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概念体系,如何在其变化中找到基点从而准确、快捷地把握住理论的核心?着手这样思考的人有理由去关心中心概念的哲学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心概念的形成、演化及其在理论建构中的作用来分析它在人类思维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紫金前列康胶囊由中药精制而成,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将其对大鼠实验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抗炎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金前列康胶囊能提高前列腺液中的卵磷脂小体密度,降低白细胞数,并具有抗炎、利尿及活血化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中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现、化解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顺应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意义。中庸误读为折中调和是唐宋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平民化与化上佛教传入等外在因素和人的欲求不断膨胀的主观因素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学的“效应”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效果”、“反应”等平面概念。作为一个兼兼史兼哲的立体范畴,其特征至少有三:(一)它确指学本身四要素的相互作用、多向建构和共同生成;(二)它的运动体现出学作为历史所特有的、必然的“净化律”规范;(三)它的导向或理想化终端,便是哲学高度上的“人的实现”。通过如此考察,我们会发现:以“效应”的视角来切入学,学便具有了另种崭新的存在面貌。这基本可称作“效应的学观”的理论探讨,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学的全面、完整的认识,无疑有着积极的参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于"真实"作为消费元素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凸现,理论界的态度显得过于悲观和偏激.尽管在后现代语境中,"真实"被视为一个相当危险的符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经毫无意义.如果摆脱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从现代化进程以及我国的特殊语境来审视,就会发现"真实"在当代消费文化中的浮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尤其是当"真实"指向生活原态这一维度时,更加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文化功能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论《庄子》“卮言”即“优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卮言"是《庄子》的一种写作方式。学者认为"卮言"是对散漫无谓之言的比喻性说法,或是先秦饮酒礼中的祝酒辞。事实上,"卮言"即"扬觯之语",它的散漫嘲戏的特点,说明它是俳优在酒席上的语言表演,又称"优语"。"优语"的内容包括插科打诨、谜语、神怪故事和说唱等。"优语"因其娱乐性质而享有豁免的权利,俳优可以利用这一职业特权进行劝谏,因此,"优语"又是一种有所承担的话语形式。"优语"因其似有似无的姿态和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方式,而得到道家的认同。《庄子》大量采用了"优语"即卮言的形式,或模仿了它的表达方式。《庄子》自云"卮言日出",确非虚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