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文化类旅游资料的翻译是一种文化解码,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因涉及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等对旅游景点的翻译影响很大。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旅游资料翻译存在的问题与难点,结合某旅游景点的翻译实例,提出旅游资料翻译应以译语受众为中心,以目的法则、连贯原则为指导,灵活运用翻译策略,内容上不仅要阐明景点名称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应具备可接受性;语言表达上必须准确、简洁、通俗,富有吸引力,能雅俗共赏;形式上应灵活多变,不拘泥于原文,能够吸引异域文化背景的游客,以有效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英汉诗歌传统各有自身审美取向,因此“意境”在汉诗为“美”而在英诗则未必。本文依据近年相关文献,从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审美传统以及语言文字特点等方面,概括其间差异及其根源,探究目前条件下汉诗“意境”英译籍而走向世界的主要障碍,认为目前汉诗“意境”的传译的可接受性主要受限于某些观念差异,而观念属后天形成,是可以改变的,译文读者也并非仅是被动接受译作信息,因此观念差异并不能否定“意境”传译的可能性,更不能否定其所具有的传播原语文化、影响译语读者价值观念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谁敢吃恐龙?     
早期哺乳动物给人的印象是渺小如鼠类,偷生在恐龙的阴影之下,竭力避免被这些可怕的巨型蜥蜴撕碎吃光。但现在看来,被捕食者有时也会成为捕食者。新近发现的化石显示,在一个哺乳动物体内还有一个恐龙幼体——这是历史上还存在这种捕食关系的第一个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学生英译汉译文中“被”字句使用太滥这一问题,发现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不了解“被”字句的使用限制等,以往教材及研究论文中主要介绍可转换句式的方法对此问题的解决效果不大.因此可增加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采取一定措施集中强化训练;教学实验数据表明,这一思路确实可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历史典故场景类景点名称英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著名景区新增的历史典故场景,其名称翻译属于应用翻译,应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确定翻译策略。鉴于所涉及的文化意象对异域受众具有不可接受性但又不能简单略去,又因空间限制必须简短且不允许加注,故可以参考关联理论以及格式塔心理学相关原则等,译名只译典故内涵,而将现场导游纳入视野,由其现场解说担当“阐释”或“注解”作用,构成译名的无形部分,笔译与口译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翻译沟通活动全过程。由此可见,应用翻译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可能参与翻译活动过程之中的所有各方及其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粗略地分析了汉中地区及安康地区方言中声母l、n的分混规律,探讨了陕南学生l、n错乱的根源及学习中困难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参考教学实践,就英语教学中可以采用的解决办法,提出了笔者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基于高校外事活动实践,综合国内译界已有认识,可将文化事物传译步骤程序化,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传译基本操作流程的关键节点在于依据语境、翻译目的、意识形态等判定策略应为异化还是归化、依据预设读者需求或文化认知水平判定需否阐释、依据使用场合等判定阐释方式,以及依据原文特色、意图等判定需否反映原文表达特点等。对于翻译实践操作而言,关键不仅在于需明确何时需做何种判断抉择,更在于需明确应取何种因素作为抉择依据。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点名称的英译属于专有名词的翻译,服务对象是游客,译名应简洁上口并尽量保留原名美感和情趣;另外,景点名称的所指均为具体存在而非抽象概念,且使用者往往就在现场等等。这些就决定了对翻译的一些基本要求。兹就某些景点译名的确定问题,就教于同行。景点名称字数有限,高度概括,大都使用相对有限的结构类型及通名来表达千姿百态的各类是观。这样,相同或相近的名称就可能分别表示有着本质差异的实际情形。如果译者无法亲临现场考查,或资料过于简疏,对于翻译便可能是危险的陷讲;如果不加思索,望文生义地简单对译,很可能闹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劳伦斯意象派小诗《秋雨》的音韵构成 ,发现其用字发音对比明显 ,且语音效果与诗文意境和谐统一 ,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 ,并进而推断 :其他语言 ,包括汉语 ,也应有类似情形 ,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学生过度依赖"make+Obj.+Comp."表达"致使"的偏误迄今依然严重,已有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在问题及其根源等方面的理论阐释。本文依据对于汉语"使"字句及英语"make+Obj.+Comp."结构的相关研究,探讨综合型与分析型"致使"表达手段在英汉语中使用差异、汉语"致使"句式的利用、中外学生相关负迁移的启示等方面对纠正这一偏误的教学启示,认为其矫正可重点关注正确、全面的认知与长期的防微杜渐及适时强化巩固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