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夫之有古诗、唐诗、明诗三部评选。三部评选是船山精心构思的著作,是深入了解其诗学思想的不可或缺的材料。三部评选的比重安排,显示出船山尊古抑唐的思想倾向。用选本表达独特的诗体观是船山特色。船山选本及相关评点与《古诗归》、《唐诗归》有明显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古代诗学发展史上 ,文体问题一直是倍受关注的理论问题 ,而对诗与其他文体关系的认识 ,则往往反映出诗人和诗学理论家的审美意识及文学观念的嬗变。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诗与其他文体作过严格界分。王夫之严格区分诗与其他文体 ,与他批评宋诗“以意为主”是一致的 ,旨在重申“诗道性情”的特殊本质 ,维护抒情诗的纯洁性。王夫之强调诗“陶冶性情 ,别有风旨” ,表现出他的诗学卓识 ;但决然割断诗与其他文体的联系 ,也暴露出船山诗学观念的褊狭、保守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船山文学创作与批评的若干背离,考察船山诗学性格的特殊性.认为:创作批评与创作之背离,表现了船山思想与性情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船山学诗经历的复杂性和文学观念的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是我国前近代时期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也是一位集大成的诗学理论家和著名诗人。王夫之诗学思想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来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学术界对王夫之诗学研究已取得相当成果 ,在此基础上 ,似乎不易再有新的创获 ,但陶水平先生的《船山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0 0 1年出版 )仍以它宽阔的视野和独特的见解阐释了这一富有魅力的文学遗产 ,使人读后有耳目一新之感。作者认为 ,王夫之的诗学是中国儒家诗学美学化的最后总结和完成。这一富有创新性的命题成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围绕这一命题 ,作者以…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是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对王夫之的诗学思想研究比较薄弱。近20几年来,人们对王夫之诗学思想的研究在体系把握、范畴和命题阐释、方法的运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船山诗学研究中,“意境”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注重对“意境”情景交融特征的观照。事实上,王夫之的诗学思想,以“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为基础和核心,以“超以象外”为审美效果。他着意推举“意”和“势”两个中心范畴。“势”是“超以象外”生成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历史上,王夫之的批评颇具特色。他许以潘岳为俗:从创作内容、创作目的、主体诗气、艺术表现形式等俱是如此。他还认为陆机的诗歌创作以与弟陆云俱入洛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作符合王夫之标举的雅的规范,且体现了晋宋风味这种诗美,而后期创作与潘岳一样,体现着俗。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潘、陆比较批评乃是早期陆机与潘岳的比较,批评的结果乃是雅、俗之别。如此鸿沟批评在潘、陆比较批评史上为第一次。如此批评也体现着王夫之诗学思想的某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数千年中华大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英哲圣贤,在众多英哲圣贤行列中,有一位以他在“政论、吏论、思论、诗论”方面的丰厚著述、独到地见解而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他就是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 王夫之(1616—1692)字而农,号姜斋,学者称为船山先生。在政治上,他是一位坚强的爱国志士,早年曾亲自参加抗清斗争。中年以后,隐居著述,始终不与清廷合作,临终前自题墓碑云:“明遗臣王夫之墓”;在思想史上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对中国哲学理论有重大建树,创立了具有总结历史意义的博大哲学体系,他既是古代哲学的总结者,又是近代哲学的开启者;在中国诗学史上,他是清初最著名的诗学理论家,他在总结继承优秀诗学传统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新的诗学理论体系;在史论上,坚持进化论,提出了超过前人见解的“理势合一”说。总之,王夫之在“政论”、“史论”、“思论”、“诗论”方面为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仅就“政论”方面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1.
王夫之以深厚的诗歌创作及鉴赏经验为基础,用哲学家特有的思辨精神灌溉中国诗学,对诗歌的性质、创作、功能、技巧等诸多理论问题均进行了深入阐发,尤其是对“诗情”进行了许多新的详尽诠释。在王夫之的诗情观中,闪耀着夺目的人本光彩。人本主义主张奠定了王夫之诗情观之人本特色的思想基础;关于诗学理念的反思直接催化了其诗情观的人本特色;通过对传统诗学思想的改造,则直接显呈了王夫之诗情观的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王夫之是如何解释《论语》中的默而识之入笔,然后立足于王夫之对默识认识的基础上,依次考察了作为记忆的识,将默识的识作为知识的识看待的问题,对象山的默的重视和对佛教的识的批判,记忆的识与佛教识的不同点,儒学中提及的记忆的内容,识和学的关系等。最后简单地探究了表现为古的贮藏记忆的活性化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目前学界对其美育思想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全面的探讨。王夫之美育的终极目标即使人实现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王夫之认为美育应与人生过程相始终,是人面向理想境界对自己当下人生的无限超越的过程;王夫之重视培养完美和谐人格的美育过程中诗乐所起的作用;他还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美育原则的应用等。在中国美育思想史上王夫之的美育思想处于集大成又使之走向历史终结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对促请对象的选择及对所托之事的请求,流露出王质夫对突出李、杨之事爱情份量的期冀。《长恨歌》是白居易特定心理定势作用下的产物,受悲剧性恋情的影响,在创作《长恨歌》时,白氏自然会选择与其心境相吻合的视角来观照李、杨之事。矛盾性自评的谜底表明,《长恨歌》并非一首讽谕诗。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对自己作品的定性,为我们坦然将《长恨歌》看作爱情诗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的“诚明合一”论既继承了宋明诸儒思想的有益成果.又对其作了创造性的发展,解救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诚信危机.需要我们挖掘王夫之”诚明合一”论的思想资源.继承其中合理的因素。王夫之“诚明合一”论对我们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诗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诗论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抒情诗,情景关系在其诗论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王夫之从中国古典诗学只强调“触物以起情”的单向联系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强调了情与景之间互相触发和互相依存关系,从而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作为诗歌意境美的最高要求。他对情景关系的论述大大超越了前人的理论,从而将中国古典抒情诗创作规律的美学研究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17.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在诗学理论与美学理论等方面自成一家,具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提到诗学理论,他的诗话作品中选了较多谢灵运的诗歌并加以评点。王夫之在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的观照下,使用哲学的观点来评点谢灵运诗歌,这与文学史上众多诗评家截然不同,其中使用了"势"、"神理"等概念,所以对王夫之的诗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能够拓展谢灵运诗歌接受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小说家评论百二十回《红楼梦》,王蒙是第一人.他以高鹗续的《红楼梦》为依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从文本阅读中欣赏《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因此在这一点上,王蒙的《红楼梦》研究与小说批评派红学是相同的.因此具有考证派与索引派所没有的优势,弥补了考证派与索引派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