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水族地区所见到的最早的水书典籍是<泐金·纪日卷>.该书计有水字1472字,除去其中的重复使用字,实际只有61个不同的水字.这61个水字可分为水族独创文字和水族假借汉字为水字两大类.其第二类即水族假借汉字与汉语汉字在读音与意义上存有密切的对应关系.再从史书记裁来看,水族作为独立单一的民族最早形成于唐代.故前修时贤关于水字起源"远在秦以前"的观点其证据并不充分,水书水字的创造起源不会早于唐代.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文汉字教学中习惯于利用拼音进行识字, 但是从汉字的起源来看要远远早于拼音,因此,汉字的学习并 非必须要借助于拼音。汉字的结构本身具有独特性,其中的象 形、形声、会意等特点都具有非常强的趣味性,因此,无拼音的 汉字教学效果更明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识字,同时还有利 于促进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感受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本 文将利用汉字构字的趣味性特点对无拼音下的汉字教学进行 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汉字产生时代的正确判断,关系到汉字在世界字史上的地位,关系到中华明的历史。从地下出土物、学们的理论推阐、汉字构形取象的时代特征以有古代的汉字起源传说几方面加以综合考察,认为汉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即距今大约五六千年的上古时代的结论是可信的。这也正与世界其他几种古老的字的产生时代相一致,说明上古时代东西方明的进化历史基本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清末(1892-1911年)兴起的"切音字运动",长期被一些人当成"汉字拼音化"思潮的起源.笔者根据最近发现的原始史料,重新揭示了它的真面目,阐明了它的主流趋向与学术旨归所在,给这段历史做了新的论证,有助于认识汉字存在的理据.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汉字是迄今发现的产生年代最早的文字之一,而且使用人口最多,并且至今通行。汉字文化虽然经历了数次重大的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汉字文化是研究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通过汉字来了解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重现象、重直觉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特点。中国的汉字以象形为基础,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使汉字具有跨地区和超时代的特点。因此,应该更多从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研究汉字与社会历史、文化制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古文献中的"金"字具有多种含义,可指黄金、银、铜,乃至其他的金属。含有"金"字的词语中,只有"黄金"和"金子"可确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黄金;"白金"多指白银;"赤金"早期多指铜,后期指高纯度的黄金;"黑金"则指铁。而"金"字本身的含义,主要是随着金属货币流通状况而变化。先秦时期多指铜,秦汉到宋元时期多指黄金,明清则多指银,现代则回归于黄金。联系上下文,注意文献的年代背景,是准确理解其含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中华古文字的起源虽然在文字画和记事符号方面都不是空白,但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独立性的单一图形、图案,是多民族不断迁徙、接触、融合的、充满中华和谐的文化元素,这是人类文字由画到字,由原始到成熟的产生、发展的活态样本,为汉字发生发展提供了具体生动的佐证。希望通过研究让汉字文化起源有一个完整的序列,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点石成金     
金,俗称黄金,在化学元素家族中"排行"79,密度19.3克/立方厘米(20℃),熔点1063℃,沸点2600℃,与银、铜、铁、锡等同是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元素。  相似文献   

9.
汉字从甲骨文到篆书、隶书至今天的简化字,造字的理据和形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字构形之初是有理据的,多依据于实现现实的存在.甲骨文时代的象形字其构形与图画意味紧密相连,随着汉字的发展,"隶变"使汉字构形的理据性逐步遭到破坏,但大大提高了汉字的交际职能和写字速度;到现代汉字的理据性则非常复杂,有的字有理据,有的有部分理据,有的则没有.汉字的理据是沟通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我们要尊重历史,立足现代,合理地分析、利用理据,从而更好地利用汉字进行学习与教学.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字研究的历史并不长,"现代汉字"这个术语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我们这里定义的现代汉字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用字。近年来对于现代汉字的研究逐步深入,涉及方方面面。但对于现代汉字的类型研究似乎比较少见,本文结合现代汉字的教学实践,对现代汉字的类型提出拙见来探讨这个问题。现代汉字是经过规范化和整理的汉字,对它的研究应着重于现状。所以现代汉字的分类研究就要分别从字形、字音、字义、字频四个方面入手考察。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文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从现已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已有 3000 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演变中,汉字形成所依据的字音、字形、字义规律就是汉字字理,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凭借对汉字构字所依据的音形义和组成规律的讲解,便是字理识字教学法。  相似文献   

12.
汉字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古老的文化。汉字文化故事微课程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去引领儿童触摸汉字。从课程架构到课程实施、课程展示,始终围绕"故事",让故事说话,让汉字说话,通过一个个"汉字故事",探寻汉字的起源,走进汉字文化,感受汉字世界的丰富、神奇。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类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历史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不单在古文字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解放以前,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是时代较晚的成熟而系统的文字,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建国以来发现的早于殷墟甲骨  相似文献   

14.
黄金是人类最早发现和利用的几种金属之一。黄金储备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贫富。黄金,一个黄而软的金属,比重大(19.3)而硬度很小,但熔点却高达1065℃,故有真金不怕烈火炼的美称。黄金的延展性和可锻性很高,可压成比纸还薄十几倍的金叶,亦可拉成很细的金丝(一克纯金可拉成长达3.5公里的细丝,比蚕丝还细!)。金的导电率仅次于银、铜,为银的74%。 黄金用途很广,素有“百金之王”的美称,主要用作货币和装饰品。如目前,黄金作用为国际贸  相似文献   

15.
汉字起源的研究误解甚多 ,人们多以为汉字的历史是从甲骨文开始 ,其实 ,甲骨文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也不是当时的主流文字 ,更不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先进代表 ,相反却是那时一种职业性的落后的“变文” ;甲骨———金文———竹简书没有先后的继承关系 ,它们只是书刻文字材料的进化过程 ;汉字的起源不是考古学的问题 ,是心理学的问题 ,是人类文化学的问题。我们不能将文字与书写文字的物质材料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16.
对汉字产生时代的正确判断 ,关系到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的地位 ,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历史。从地下出土文物、学者们的理论推阐、汉字构形取象的时代特征以及古代的汉字起源传说几方面加以综合考察 ,认为汉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 ,即距今大约五六千年的上古时代的结论是可信的。这也正与世界其他几种古老的文字的产生时代相一致 ,说明上古时代东西方文明的进化历程基本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7.
金,俗称黄金,在化学元素家族中“排行”79,密度19.3克/立方厘米(20℃),熔点1063℃,沸点2600℃,与银、铜、铁、锡等同是历史上最早发现的元素。但黄金以它美丽的光泽,优异的性能和稀缺的资源却被人类视为“尊贵”之物,特别是几千年来用它作为货币(现今仍是国际上公认的硬通货)和饰品,倍受人们的青睐。黄金的拥有量一直是衡量一个国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产生到汉字的书法,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汉字书法艺术是借汉字的具象与抽象的完美结合,作了抽象中赋予具象的艺术再创造。因此,汉字书法教学应把“法自然”作为重要内容。介绍一种符合黄金律和主从律的书法教学格式———黄金九宫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汉字从起源、形成、成熟到成为如今规范的通行汉字,可以说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和发展,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发展到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将文字统一为了小篆,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又经历了隶书然后发展为楷书,加上这期间出现的草书行书等字体。经过了这漫长的变迁过程,很多汉字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样子,有些古汉字甚至在现代已经消失。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发生了大的变化,还有一些汉字从古至今的变化不大,并一直在社会上盛行。本文为了了解从产生到现在字形字义变化不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大好的前景的"川"字的发展史,就从字形字义、用字情况、现行状况等方面入手,借用各种资料对"川"字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梳理中国传统语言学"字本位"原则的脉络出发,举出各种事实,分别说明了在历史汉语书面语(文言)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白话)中,汉字对汉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现代"字本位"理论从汉语特点出发的主要精神。同时也从理论上和语言事实上说明了汉字与汉语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符号系统,相互的关系密切但并不绝对对等,把"字"移植作为语言单位,造成"字"与词的混淆,必然会遇到诸多背离语言事实、产生理论混乱的问题,是现代"字本位"理论无法解决的。文章也反驳了一些自称"字本位"却颠覆常识的谬误说法,主张将这些说法彻底澄清,不使严肃、有意义问题的讨论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