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文学上,威廉姆·布莱克是英国第一位藐视情理规则、反对18世纪古典文学传统、珍视个人想象的浪漫主义诗人。《虎》诗为布莱克创作并被收入到其诗集《经验之歌》中,是一首反映作者进步思想的著名中短诗。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听觉意象、象征意象、动感意象、引喻意象来具体表现其思想,读起来使人感到铿锵有力、气势磅礴。对《虎》诗进行评论,旨在领会诗中的深刻涵义、挖掘其中的美学价值、借鉴诗歌中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2.
王红 《教学随笔》2013,(16):137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诗人、画家,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诗歌《羔羊》(The Lamb)与《老虎》(The Tiger)分别出自布莱克的代表作《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首诗都提出了关于上帝造物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所持的不同的态度。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布莱克的思想产生了巨变,从幻想"天真世界"的欢乐到面对"经验世界"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中西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布莱克作如下四方面的对比性探讨:(1)从创作主旨来看,两者均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不过,屈原流露出悲伤哀怨的感情,布莱克洋溢着追求个性自由的飘逸风貌。(2)从美学角度来看,两者在主客关系上均彰显了主体性。屈原在对社会理想的探索中,表达了对现实的悲慨愤激之情,涵融了一种绮谲和深沉的美;布莱克致力于追求超越性的奇妙心灵家园,在自由的信仰中体现出一种积极性的逍遥。(3)从文化原型意象来说,两者均重视大自然和民族文化与民间文化传统,其创作均具有神话色彩,屈原呈现悲剧性的黯淡,而布莱克则显示鲜明的火红。(4)在诗歌文体形式上,两位诗人均开创一代先河。屈原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体裁——“骚体”;布莱克的作品是多种文体形式的叠加与融合,在英国诗人中率先创造性地使用了自由诗体。  相似文献   

4.
屈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作品中有许多涉及东西部的文化意象,而这些文化意象包含着屈原的三种文化情结:东西部神游之地是屈原追念祖先之旅,寄托哀思之路;东西部神话意象是屈原讽喻现实之境,追寻理想之所;东西部历史回顾是屈原治国安邦之主张,对楚国命运之担忧。  相似文献   

5.
哲理诗《麦布女王》是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一首长诗作品,因其中对于宗教及教会的激烈抨击被作者称作是其反叛基督教的宣言书,然而研究发现,这部作品与基督教圣典-《圣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试图通过对该作品中涉及到的典故、意象、人物方面与《圣经》的对比研究,来透视雪莱对于基督教既反叛又承袭的复杂二元对立关系,希望从这一崭新视角来全面解读雪莱。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篇诗《离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文字艰涩难懂,篇幅又长,加上文章条理多,线索交错,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学习时,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屈原的人格魅力。应从结构入手,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感情发展线索以及屈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阮籍《咏怀诗》中登览描写的分析认为,阮籍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集中运用登览模式和登望意象抒情咏怀的诗人,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他对登览诗的发展和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咏怀诗》应是阮籍晚年的作品,其直接动因应是曹芳被废事件。  相似文献   

8.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学家、爱国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学大家。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史书多有记载,但记述他放逐后实际生活的片段只有《卜居》和《渔父》两篇,它们是屈原生平轶事的奇妙佳作,作为屈原的作品被后人归入《楚辞》。它们究竟是否为屈原所作,在中国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莫衷一是,古人多认为它们的作就是屈原本人,今人多认为可能是熟悉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但《卜居》中所表现出的迷茫与精神上的痛苦,分明是屈原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的内心真实独自,《渔父》中那坚强的信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从这些方面说,把这两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卜居》和《渔父》同为传世佳作,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9.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名篇短诗《老虎》对"威武堂堂"的老虎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此诗无论是声律上、结构上,还是意象上都有着完美的对称。正是这种对称美深化了老虎的"威武堂堂"。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创作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体现出了雄伟的艺术气魄。文章首先指明屈原诗作,特别是《离骚》、《天问》中透露出的雄伟艺术气魄,然后揭示出屈原艺术气魄与屈原崇高的人格的关系,最后昭示出作家、艺术家要具有独立、崇高的人格和精神上的自由,才能创作出具有雄伟艺术气魄的作品来。  相似文献   

11.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一篇。这是我国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言志诗。(《诗经》中的咏物只是比兴手法,如《硕鼠》,以贪得无厌的大老鼠喻统治者。)可惜,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此诗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扭力及高超的艺术手法的展现。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明:一种认为是早期作品,袁梅、赵速夫等先生持此说法。另一种认为晚期作品,清代落骥说:“殆已近死者之音也。”①我认为,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而且,赵逸夫先生考证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3.
魏敏 《甘肃教育》2021,(3):166-167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和《离骚》是两大艺术瑰宝。《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而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典范,则始于屈原的《离骚》。鲁迅曾对二者做过比较,结论是:“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了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在诗歌创作中,他最擅长乐府歌和五、七言古诗。李白以这种体式作的诗作,写景雄伟壮阔,气势奔放;用事用典,大开大合,感情激越充沛、热烈丰富,后人评价尤高。与此同时,由于某种政治原因,更多的情况下,李白常常采用比兴手法,往往立意隐晦,归趣难求,易造成歧义。本文仅以他的《行路难》《蜀道难》二诗为例,试图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创作个性和创作方法三个方面就其题旨问题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6.
《诗经》二雅怨刺诗对屈原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二雅”怨刺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屈原生活的时代相似,其诗歌都有怨刺上政、斥责馋人、生不逢时之感和孤独无援之叹等主题内容的表达.在思维方式上,以现实主义为主的二雅怨刺诗已经有向浪漫主义进行思维跨越的尝试.浪漫主义在屈原作品中逐渐展开,成为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式.“二雅”怨刺诗在章法句式和抒情风格方面也向屈原作品过渡,两者具有明显的因革关系.这种因革关系的背后是巨大的思想史变革.  相似文献   

17.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8,(1):35-38
以诗人伊迪斯·西特韦尔写于二战后期的《欧律狄刻》这首诗为研究对象,从两个方面探析其诗歌的神话情节。首先,从该作品的拟题方面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神话主题;其次,从该作品的内容方面分析诗人伊迪斯·西特韦尔是如何运用古希腊罗马神话人物和神的象征物来体现神话情愫主题。对于诗人伊迪斯·西特韦尔作品《欧律狄刻》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掌握希腊罗马神话如何对伊迪斯·西特韦尔创作方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定位 ]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诵读要领 ,屈原的爱国情怀 ,《离骚》的内容及浪漫主义风格。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诗人的高洁形象和浪漫主义风格。本单元诗歌是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 ,从编辑意图看 ,本单元教学除了应把握古体诗的风格和艺术魅力外 ,还应从侧面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切入 ]1 .走近屈原 ,走进《离骚》预习课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材料。学生对屈原这个名字比较熟悉 ,但更详细、更深入的知识就匮乏了。因此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由陌生到熟悉 ,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屈原的内心世界 ,进入《离骚》的美妙意…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席卷了整个世界,相同的文学背景以及诗人相似的宗教信仰和情怀,使某些诗歌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有着可比性。由于创作背景的影响,《老水手行》和《泰尔耶·维根》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存在差异,是社会环境不同,浪漫主义思潮所处阶段的不同,诗人所受思想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