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话语理解的过程是动态的和在线的意义建构过程.本文试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汉语熟语意义理解过程,以期探讨人们理解熟语过程的认知机制,为分析汉语熟语隐喻意义的研究方法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能细致阐释自然语言的认知机制和语义建构过程。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汉语谚语时,会经历组合、完善、扩展等认知活动,将汉语谚语所蕴含的概念意义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重点探讨了英语习语意义的认知理据,并基于概念转喻这一认知思维过程分析了以"hand"为例的英语习语的语义生成过程,从而进一步证实英语习语意义的可分析性,以及概念转喻这一重要认知机制对于理解英语习语意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隐喻的本质即是将已知的认知域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以理解和认识新的事物。借助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隐喻理论,归纳并分析了汉语中"走"字所具有的隐喻意义,简要梳理了"走"的语义演变,并总结了新时代下涌现的与"走"有关的新词语。对词语的隐喻意义和语义演变的解读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词语。  相似文献   

5.
J.L.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推翻了逻辑实证主义中"意义就是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的观点,从语言和行为的关系入手,发现了人们说话也是做事的一种方式,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J.L.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梳理,并结合当今主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论假设来共同解读语言、意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谜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来探索谜语意义建构的幕后认知机制,揭示谜语在线理解过程中这种无意识的,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一方面丰富了国内关于谜语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谜语语言的欣赏,另一方面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谜语语言有着很强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回族"花儿"的灵魂,是构成其唱词的最基本要素。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思想就在于反映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和推理过程。本文以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宁夏回族"花儿"中意象建构意义过程及认知推理机制。研究表明:概念整合理论的四空间网络能很好地反映意象构建"花儿"作品的文本意义和认知机制,隐喻为其主要认知机制;"花儿"创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对认知语境的建构是实现"花儿"作品成功创作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8.
英语广播新闻内容丰富、语言真实、材料方便易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太理想。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观认为,听力理解是从宏观结构到微观结构,先把握住事件的整体概念,然后再到达语词意义的理解的过程。英语广播新闻"倒金字塔"式的宏观语义结构正符合人们对话语理解的认知心理过程,从而为英语新闻听力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运用FauconnierTun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网络俏皮话的幽默理解与构建,并选取《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经典语录"进行了个案分析,一方面进一步说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语言创新的认知解释力,另一方面也阐释了网络俏皮话幽默构建的主要机制。分析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具有解释在线构建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颖意义的特性,能够为网络俏皮话的幽默构建、创新和理解提供有力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是固定的表达方式,其意义是不可分析的,是没有理据的。认知隐喻学则认为习语的意义是可分析的,包括隐喻、转喻和规约性知识在内的认知机制为我们理解习语的意义提供了理据。通过身体词"hand"习语的系统分析,从认知隐喻学角度揭示了习语的理据内在本质,习语的隐喻认知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习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12.
西方词汇"ideology"不能统一翻译为"意识形态",这是因为"ideology"的原义是观念学,忽视西方历史语境将其统一翻译成"意识形态"会遮蔽这个词的学科意义。在拿破仑批判观念学的形而上前,"ideology"是作为学科词使用的,其政治意义还没有出现,因此在这之前西方文献中出现的"ideology"应翻译为"观念学",拿破仑批判之后翻译为"观念学"还是"意识形态"要根据文本的语境确定,当这个词偏重政治意义的时候应翻译成"意识形态",当其偏重学科意义的时候应翻译为"观念学"。  相似文献   

13.
“多亏”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个短语.“多亏”以词的形式出现始于元代.“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是随着“亏”语义的演变而形成的.从语义发展来看,“亏”经历了“亏损义”变弱到“感激义”增强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义“亏损”的消失,“亏”的主观化也在逐步形成.“多亏”的语义主要由“亏”体现,因此,当短语“多亏”的“亏损欠缺”义虚化,“感激庆幸”义占优势时,就词汇化为动词“多亏”.“多亏”的词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文“教学”术语的语义,从古至今有过曲折的转变。古代教学的语义明显的指二字的组合,因此是指教及学两个动作或两件事,目前我们却把教学的语义限定在教而已。因此教学语义根本的问题,是中文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但又重叠的语义:1.指一特定语词,而且我们用来只对应到英文的teaching,即教学就只是教的意思。2.指一特定语词或二字连用,此时教学就是教与学的意思。今日我们经常在这两种语义间徘徊,这也造成人们下笔行文及思考时,出现明显的不精确现象。教学语义的古今转变,反映出它的语义和语用与历史事件的密切关联,同时也说明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教育见解之变化。教育理论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大陆随着教学语义的转变,出现了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若不能清楚界定教学与课程的语义与概念,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议仍会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5.
黑色作为一种基本颜色词在日汉两种文化中除了具有相同的本意外,又有引申义.本文通过对“黑”与“い”各个义项进行分析,旨在为中日比较语言学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系统研究了先秦“赋”字的语义演变,指出”赋”字在先秦典籍中有税贡、铺陈二义,前者为其本义,后者则为同音假借,后义本字应为“敷”,后世所说的“赋诗”、“诗赋”,取义于铺陈,其根源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通常所说的反义词即是指意义相反的词,着眼其"异",其实反义词不仅有"异"的一面,还有"同"的一面.反义词中的"同",即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同"是构成反义词的基础.同时在共同的意义领域中它又有对立的一面,"异"是"同"中的对立关系.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反义词是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伸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ɡ。“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ɡ。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9.
“草马”的“草”为何指家禽、家畜的“雌性”?曾良先生认为是“草”通“槽”。本文以为“草”指雌性,是由于“草”在性质、特征上,与“雌性”有诸多相似的缘故,它源于词义的引申。  相似文献   

20.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