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什么叫“视觉形象”?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视觉的映现,在人们头脑中浮现出的一种可以触摸的形象.影视艺术为什么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给观众的东西都是立体的“视觉形象”.小说创作虽不同于影视,但它也能形成“视觉形象”.一般来说,小说中的“视觉形象”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的艺术途径:  相似文献   

2.
“兴观群怨”说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思想,它作为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其社会功用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兴观群怨”说内涵的深入分析,指出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在当代文学语境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兴观群怨”说在当代文学创作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梵”与“人”是泰戈尔重要的哲学思想,指导着其文学创作.运用丰富的例证,分析了泰戈尔散文诗中所萦绕着的“梵”与“人”的主题.认为“梵”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无处不在,以多种面貌出现在泰戈尔的散文诗创作中.“人”则是“梵”所构成世界中最特殊的存在,“人”与“梵”的关系始终是泰戈尔散文诗创作中探讨、追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张雁 《语文知识》2000,(6):29-29
从前的演员是没有“领衔主演”这种称谓的,而如今,“领衔主演”的字样频频出现在电影电视剧的片头。“领衔主演”应该有几位呢?我们不妨看一下几部电影电视剧:电影《男妇女主任》、《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中“领衔主演”  相似文献   

5.
影视、广告、MTV、卡通漫画、插图、网络……这些动态和非动态的图像铺天盖地地冲击着现代人的眼球。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当今我们对社会信息的获得,60%到70%的方式是图像的方式。有人欢呼“读图时代”的到来,也有人对此深感忧虑。这一话题在同学们中间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他们是怎样认为的呢?  相似文献   

6.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是电影创作的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段。在电影创作中,按剧本或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分拍成许多镜头(画面),即制定每个镜头的距离远近(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等),位置变换(推、拉、摇、移),角度变化(俯角、仰角),尺数长短以及排列先后,然后再按原定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镜头(画面)有机地、艺术地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呼应、对比、衬托、联想、悬念、暗示、节奏等戏剧效果,从而有机地组成一部表达一定思想内容,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片。这种表现方法,通常称之为“蒙太奇”。它首先是指画面与画面的承继关系,也包括时间和  相似文献   

7.
谢慧云 《辽宁教育》2004,(11):33-34
一、“偏食”现象及原因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卡通漫画、幽默笑话、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快餐式读物成了小学生课外的阅读“主食”,孩子们像着了魔似的,一有空就围着这些读物转,根本没有心思顾及其他读物。小学生为什么对这些读物如此痴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在学生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相似文献   

8.
“情理对峙”是传统文化之下个体生存的一种典型处境。长期抒情文学传统包含了由此产生的大量“悲情原型”,此类阅读经验参与民族主体性的构成,并在叙事艺术兴起之后以“苦戏”的方式延续和加强。在详细分析两部早期中国电影“苦戏”模式的基础之上,广泛论及了中国主流电影及电视创作,说明这一传统文化因素的发展变化及长期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是作者茅盾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式的长篇,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长篇。可是,在前几年的“重写文学史”的讨论中,有人竟给《子夜》制造了一个“模式”,说《子夜》模式主要包括“主题的先行化创作原则”、“人物观念化的塑造方法”和“斗争化的情节结构法”。它对以后的长篇小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对这种论调,笔者不能苟同,“特萆此文进行辨析。“主题先行化的创作原则与创作手法”是不是《子夜》的首要特征呢?笔者回答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10.
现场回放:金宝贝杭州吴山中心宽敞的教室里,月牙状的沙发一排排整齐地摆放在教室的正中央。年轻的妈妈们端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咦,她们都在看什么呢?这么带劲。原来,正前方的液晶显示屏上正在播放《拜见岳父》的精彩片段。难怪,妈妈们都看得乐不思蜀。电影中还不会说话的小豆丁可是人见人爱的。这里正在举办电影赏析会吗?不不不!难道是课间为妈妈们特别准备的休息方式?No、No、No!这里正在上课,而课名就叫——“宝宝手语”。宝宝手语?“什么是‘宝宝手语’?”“是用手势来‘说话’的吗?”“宝宝手语会影响宝宝正常的语言发育吗?”“它对宝宝成长有什么帮助呢?”……别急,别急,让我们先一起走进Suki老师的手语课堂,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的。  相似文献   

11.
“行云流水”创作观是苏轼创作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是受我国古代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是苏洵“风水相遭”说的继承和发展。“行云流水”说强调创作更有灵感,要能写出客观事物的千姿百态美,它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此说强调了创作主体的修养和作用,在今天仍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卫星是造出来的,明星是捧起来的。”当我再回味这一句话时,才品出它的一点真味来。想当年,在我刚接触“明星”这个词时,也有一些怦然心动。是的,哪个青年不爱听歌?哪个青年不爱看电影、电视?但几年过去了,听来听去还是那几首“经典”的老歌,  相似文献   

13.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14.
解放初期拍摄蹬黑白电影《白毛女》 ,是部歌剧。这几年 ,偶尔还放映。那部电影中 ,喜儿有这么两句唱词 :有钱人结亲讲穿戴我爹没钱不能买文革期间 ,又拍摄彩色电影《白毛女》 ,是芭蕾舞剧。这部电影中 ,喜儿的唱词有了改动 ,把“没钱”改成了“钱少”。即 :…………我爹钱少不能买为什么要这么改 ?其理由 ,肯定是 :既然没钱 ,杨白劳怎么能买下二尺红头绳 ,让喜儿“对着镜子扎起来” ?反过来说 ,既然能买红头绳 ,怎么能说“没钱” ?因此 ,说“钱少”才准确。请大家想想 ,这个理由有没有可以商榷的地方 ?首先 ,应该知道 :语言不是数目字 ,说话…  相似文献   

15.
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流电影”是世界影坛上一种新颖样式的电影。本从意识流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谈起,具体论述了一些世界电影大师的意识流电影的思想内容及其创作特点,从而使读进一步了解其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季俊同学问: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主人公屈原有一段长达一千多字的“独白”,有人说它很能代表诗人郭沫若的创作风格,是这样吗? 这种看法是对的。多才多艺的郭老文学创作成就首推诗歌,因为它最能体现郭老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郭老创作“借古喻今”的话剧《屈原》,是要借屈原之口吐胸中块垒,发人民心声,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因此郭老把这“独白”看成戏中的灵魂,写成一首充分体现他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散文诗。“独白”借助丰富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创造气势恢弘的意境。诗人将“风雷电”喻为革命的暴力,赋予生命和人格,呼唤、喝令他们“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使“黑暗的宇宙”“爆炸”;将“轰隆隆的”雷比作滚动的车轮,能把诗人载到“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将一闪而过的闪电比作长剑,能“劈开”“比铁还坚固的黑暗”。诗人还把自己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电影兴起是中国共产党改造现实与弘扬革命的一次重大文化实践,它实现了本土电影形态从泛道德化的“复古”到直面社会历史语境的“介入”。以成立“党的电影小组”为发端的一系列组织领导和“有片必评、互鸣互纠”的思想指导,使中国左翼电影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成和建构,完全有别于以往电影创作与研究中那种个人式的单纯、自为的文化思想活动,并最终发挥了电影在中国共产党整体文化事业中的重要功能。这不仅使得左翼电影本身的创作和批评在当时影响甚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电影后续的表现形式与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武侠电影是一座展现中国古代各类兵器的“军事博物馆”。从刀枪剑戟到长鞭棍棒,武侠电影中无不俱有。作为武侠电影的“主题道具”,它们不仅是杀人的利器,而且还是武侠电影中印证人物性格的重要标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任何置人于死地的利器,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被人所用的工具,武侠电影中最顶尖的制胜之宝是人的精神力量,最锋利的杀人武器是看不见的心计——它比所有看得见的兵器都更锋利、更危险、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看不见的手”是一条名的经济学原理.它对学创作同样具有干预和支配的作用。就此.本从它的性质(人们或以为它是“黑手”.或以为它是“黄手”)、它对学创作的外在影响、它同学创作的内在关系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其基本结论认为,“看不见的手”只要是在正确的经济原则上进行操作的.它就没有什么被指责的.同时认为.在学与“手”的相互掣肘中.真正理想的状态应是学与“手”的“联姻”。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