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人的心智活动的一部分,包括心灵的——自我审思、扣问心灵,也包括智力的——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很多农村教师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这么少?到农村小学听课调研,不少老师甚至提出:“是不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差?或是天生胆小,不敢发言?”怎样才能使农村孩子“金口勤开”呢?笔者把自己的看法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香港交流这半年时间。很少有机会给学生上课,主要是和老师们一起开展教研活动。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们一起研究混合运算,其中涉及小括号的认识。如何让学生认识小括号?老师们七嘴八舌地献计献策,大家的意见集中在两点:一是直接教给学生,这样省时省力:二是让学生经历一下“创造”小括号的过程,体会小括号的用处.感受数学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常听到家长们这么说:“某某学生的学习太棒了!不知道他(她)有什么灵丹妙药?”“我的孩子智力不比别人差,为什么学业成绩不如他(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困惑,我经常深入学生中,走进他们的世界里,探索成功学生的良方,研究失利学生的原因,并得到了粗浅的结论:一是观念不同。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学生普遍厌烦作文,作文内容贫乏,究其原因何在?——“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认为,关键还在于我们是否善于“立足农村,优化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有许多表达强烈感情的句子。第1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教学过程中,忽然有学生问我:“老师,这句话连续出现了三个‘都’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不是重复啰唆吗?”是啊,这是不是重复啰唆呢?我顺势引导学生:“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课文,品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相似文献   

7.
在我的身边常出现有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有些教师走进教室里时学生总有一种热切的期待?而为什么有些老师一进教室时学生就感到厌烦?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并未让学生加班加点,也不搞“题海战术”,但学生成绩仍能不断提高?又为什么有些教师即使接的是“差班”,但不久这班成绩也会超过其他班呢?实践表明:情感和认识是相互影响的。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它对动机、兴趣、意志等因素不仅起着调节作用,而且能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正因为这一点,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发挥了情感教育作用的结果。下面就如何发挥情感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相似文献   

8.
教学背景:在一次合作教学的教研活动中,执教者用严谨的教学风格使整堂课充满了和谐的氛围。课后评课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将这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进行了评述。突然,出现一个异样的声音:“过堂课我觉得这几个环节处理得很好……可是这节课教学内容有价值吗?”“教学内容有价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也引发了我对环绕在我头脑中“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呢?为什么学生总不能真正走进数学课堂,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快乐……”等问题再度深思。  相似文献   

9.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不同于电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受制于许多的因素。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人的心智活动,包括心灵的——自我审思、扣问心灵,也包括智力的——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10.
在某市一份幼教教研工作计划中,有这样一段字:“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以重心下移为教研工作之重点。重点研究农村幼儿教师在新课程理念落实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致力探索新理念指导下的农村教研活动新模式、新方法。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反思能力。有效促进广大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推进幼教城乡一体化进程,提升全市幼儿教育整体水平。”看到这份教研计划,真的很为这一关注农村幼教、关注基层教研的新举措而击掌叫好!目前,有些农村幼儿园受家长盲目的教育需求所左右,整天就是识字、算算术。幼儿园里无玩具、无图书、无游戏的现象比比皆是,俨然就是小学。而那些未经多少专业培训的老师们甚至不知道何为教研。笔曾在一次农村乡镇园游戏观摩中看到这样的“角色游戏”:为了应对检查,老师们让全班的孩子一个一个躺在桌子上,两个老师用医院找来的真“家伙”,一个一个给孩子们“打”吊针。看到这样的情景。作为一名幼教人,心里真的有些五味杂陈。然而,这能怪他们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侯捷 《河南教育》2011,(11):26-27
每个人的心理成长发育都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对自身心理成熟都有促进或延迟作用。为什么有些学生心理比较成熟——“懂事”.而有些同学则幼稚、不成熟——“不懂事”?其实,这种成熟与不成熟都是一种社会适应状态.它反映出一个人社会化完成的水平。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不懂事”的孩子常常会让不少教师感到棘手或困...  相似文献   

12.
汪慧 《农村教育》2006,(7):70-70
怎样让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通过六年多的教学.我有这样的体验:孩子们的快乐.在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中体现的更加自然。依托“快乐星期三”活动,把德育融入活动中,让学生们了解自然.热爱生活.做个爱自由、有责任、有智慧快乐的人.是我校自创办以来德育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几年来,我们实验的教研活动持之以恒,制定了详尽的教研计划,根据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方法。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每个学期都有三、四次全体组员集中研究活动,进行观摩教学、互相评课、技艺切磋、交流教学体会、参观学习等。尤其是观摩教学,我们力求有专题,并有针对性,围绕“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个目的,解决教学教研中碰到的问题,在评课交流中,大家本着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出发点,做到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研究气氛民主和谐,充分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真正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顾名龙 《考试周刊》2010,(42):65-6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农村中学的孩子,更怕写作文。不少农村中学的同行都感叹:“作文难教!学生基础差,学校条件落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那么,有没有简易可行的方法来改变农村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呢?苟子有言:“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要我们善动脑筋,学会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就能减少盲目繁杂的训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现在很多教师都很重视课前的预设,在备课中思考得更多的是"我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而很少问自己:我为什么确定这些内容?为什么要这么教?这样教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什么帮助?在教研活动中,一些教师听课也只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很少关注或不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这种做法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常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体现不足。  相似文献   

16.
唐天池 《教师博览》2008,(12):30-31
“唐老师,你为什么总是能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新想法?”每次参加完市信息技术学科教研活动后,总有老师这样问我。而我的回答都是一样:“要多从其它学科中借鉴,并带到自己的课堂中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7.
“理解”一词,在我们的教育表达中是十分常用的。比如老师对学生说:“你理解了吗?”“你是如何理解‘人是文化的载体’这个命题的?”“你理解起来有什么困难吗?”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并不同于电脑对于信息的加工。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受制于许多的因素。理解并不是某种纯粹的智力活动,而是完整的人的心智活动,包括心灵的——自我审思、扣问心灵,也包括智力的——回忆、推理、判断、想象等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里的学校越建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而乡下有些学校的学生数则越来越少,有的甚至关门大吉——被撤并了。如此下去。岂不是乡村学校越来越萎缩,大家都搬到城里去读书?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的人口在农村。尽管有部分农民富了,迁居到城里:尽管有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但是,大部分的农村孩子还是留在了农村求学。  相似文献   

19.
缘起:2004年9月,我进吴兴区教研室担任音乐教研员。第一年,在各种音乐教学研讨活动中、和老师的交流中,经常听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说一句话:这样的教学,我们农村怎么行呀。我问:为什么不行?他们总是懊丧地回答:学生基础差、学校条件差、老师水平差,再加上学校、家长不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陈洪萍 《新疆教育》2013,(12):75-76
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比较拘谨,不敢表现。在课堂上,极少有学生主动举手争取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的机会,甚至老师们用尽了办法来鼓励他们,效果还是不好。可是,如果让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里面进行活动,学生们就来劲了。他们在小组同学面前大大方方,从容自如的对话表演与刚才在全班面前的畏缩判若两人。同样是教室,同样是这样的任务,怎么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呢?根据学生的表现,只能得出这样的—个结论:那就是大和小的区别。同样的道理,也特别适合农村初中的英语角活动。经过我们课题组的实践,在农村初中开展“微型”英语角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很好地解决了大型英语角从轰轰烈烈到悄然消失的问题。那么,“微型”英语角是如何从“微”字做文章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