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戒“心动”     
南禅创始人慧能云游至南海法性寺。一日,寺内众僧听印宗法师讲经,忽然一阵轻风掠过,佛前的刹幡晃动不已。一僧说:“幡在动”;另一僧说:“不是幡动,是风动。”二人争辩不休。慧能一旁听了,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微语轻声,众僧如醍醐灌顶皆有所悟。和尚们悟的自然  相似文献   

2.
埃及狮身人面兽让人猜的谜语是:“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猜一猜,这是哪种动物?”答案是:“人。”因为,婴儿用四肢爬,成人用两条腿走路,老人靠拐杖支撑。这拐杖,就是老年人的第三条腿。缁素概莫能外。 据《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鹫峰说法时,有一位老比丘在登山时跌倒了。佛就听许诸比丘中的老弱无力或病苦缠身者持用拄杖。这种杖,恐怕就是一般人用的拐棍儿。后来,中国的僧人,特别是禅宗的僧人,常在出外游行时,于所持的拄杖下半截约相当于从地面到自己膝盖的长度之处弄上一根横枝,作为渡水徒涉时探测水深之用,特称之为“探水”。这大约是中国游方的云水僧人对拄杖的实用性发展,很适合旅游使用。现当代大德老法师和老居士拄使的拐杖,据笔者所见,与一般老人所用者并无不同。 另据《十诵律》卷四十等记载,释迦牟尼佛指导弟子们坐禅时,有的僧人坐不住,不能澄心静虑,老是昏昏欲睡。佛便指导释子们用盆往头上浇凉水。这种盆原来没有把柄,掌握不住,掉在头上,“痛恼垂死”,佛说“应施柄!”可是,老往头上浇凉水,也非长久之计,于是又想出由禅侣用手敲脑壳的办法,用毡球往他身上拽的办  相似文献   

3.
宋代僧人学诗者颇多,可是传世僧人诗集却并不多见。清代初年吕留良等人编刻《宋诗抄》,只选录道潜《参寥集》和惠洪《石门文字样》两种,并叙述说惠洪诗雄健振路,为宋俗之冠。道潜和惠洪都是北宋末人,在宋代诗增当中行年已晚。其实远在北宋初年,别有希昼。保退、文兆、行肇。简长、维民、宁昭、怀占、惠崇九位借人,不仅以能诗而闻名于当时,而且及至南宋末年,周精仍盛称他们构诗作“为是宋三百年诗俗之冠”。宋人刊行九僧合集,即以“九增诗”为名。只是《九僧诗》流布不广,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早已为寻觅不到此书而叹息。幸而六…  相似文献   

4.
贾岛(779-843)字浪仙,早岁为僧,名无本,幽都(今北京市)人。“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吟成五个字,撚断数茎须。”素有“苦吟诗人”之桂冠;又有“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之锻炼,有“推敲”大师之美称。今存《长江集》十卷,存诗380首,附诗25首又10句。孙  相似文献   

5.
[猿猴取月]《僧祗律》:“佛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波罗奈城有五百猕猴,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共执树枝,首尾相接,入井取月,枝折一齐死。”猿猴下井捞月,原意在说明心被欲念驱使,就没有好结果。后以此比喻蠢人做事徒劳无功。 [沐猴而冠]也作“沐猴衣冠”、“沐猴冠冕”。讥讽人虚有仪表,若猕猴着衣戴帽,徒具人形而已。《史记·项羽本记》:“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  相似文献   

6.
车英 《新闻知识》2000,(1):29-30
一、勤奋好学一才子 求学深造赴抗大 何微(1916.7.23—1999.4.6),初名何畏,笔名米若、石冷。有人说:何微之所以成为中国当代的名记者,正因为他姓“何”,新闻中的六大要素即五个W加一个H(有人译为: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和如何)都是“何”;也有人说:“何”乃疑问词,或许正是这个“何”促使他不断求索,成为新闻学研究之大成者。这或许是历史上的巧合,但纵观何微的成长过程,我们不无悟出:时势造英雄,是中国共产党哺育了他,是中国革命造就了何微及何微这一代颇有成就的名记者和新闻学家。 191…  相似文献   

7.
佛教在日本的地位非常显赫,上层一向参与国家政事,僧人可以出任大僧正、大僧都、大臣禅师等重要官职,因此,有"皇国佛教"之说。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日本政府开始奉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多次发动对华侵略战争。而且,在历次侵略战争中,政府都将包括佛教在内的日本各  相似文献   

8.
王蕾 《新闻知识》2002,(5):32-32,24
一、对网络传媒一些基本概念的辨析与阐释。网络是第四媒体吗?什么是网络新闻?这是目前众说纷纭的话题。网络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实际上这个说法并不成立。“第四媒体”相对应的英文是“the Fourth Medium”,“media”或“medium”虽然可以译为“媒体”,但更精确的译法应该是“媒介”。  相似文献   

9.
道观琐记     
小引 现在人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一点儿不假,不过若说古时名山僧占多,却未必然,魏晋隋唐时代道士占的名山并不少,或许反过来也可以说不少山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的百花苑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这就是诗僧,他们所创作的诗歌称为僧诗。“诗僧”一词的出现,据学者考证,以唐皎然的《酬别襄阳诗僧少微》一诗为最早。但僧人写诗,却是自东晋时就开始了。此后历代诗僧辈出,其所作诗歌数量也越来越多,诗歌的内容和题材  相似文献   

11.
Wiki与Wikipedia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一、Wiki和Wikipedia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1、Wiki与Howard G.Cunningham Wiki,作为多人协作式写作的超文本系统,中文译为“维客”或“维基”。源自夏威夷语土语,意为“快点快点”。 Wiki是一种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的写作者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共同创作(collaborative)”环境的网站,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上的页面资料。但所有的wiki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你随时都可以找回之前的正确版本。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个领域的知识。  相似文献   

12.
收听新闻广播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厂……”、“这个队……”、“这个县……”、“这个……”的说法,使人有时听起来不大明白。从开头听这则新闻的人,知道这是说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但也不见得一遍就听得很清楚、就记住;没听到新闻开头的人,就无法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地方哪个单位的事。很多人往往是一边手里干活,一边听广播,只在新闻的开头交代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买了一本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笑话选》,翻阅以后,感到这本书译注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因译注者能力有限造成的错误。例如13页《神相》一文中,开头“齐王好谈相,士以相进者,接踵于朝”这句话的后半句被译为“读书人依靠谈相而进见的人,在朝廷里接连不断。”而实际的意思却是因谈相而当上官的人在朝廷里多得脚踵挨着脚踵。后面的“著械”被译为“戴着手铐”;“布衣之士”  相似文献   

14.
<正>稠禅师(480—560),北齐邺人,年幼时就削发成为沙弥,一心修道,是一位精通佛学、学识渊博、武技超群的得道高僧,是嵩山少林寺建立后第一位武僧,也是少林武术的创始者。因为少林寺众僧常年参禅静坐,活动较少,久而久之身体就变得逐渐虚弱消瘦、精神疲倦,重则卧床不起等,一方面在他的感应和倡导下,少林寺众僧逐渐形成了练  相似文献   

15.
一、秀才作文在宋代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晏景初尚书请僧住院,僧辞以穷陋不可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妇安能作无面汤饼乎?’”成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出典于这个故事。其含义是说即使十分聪明能干的妇女,没有米也...  相似文献   

16.
出版     
为人在世,短不了这一“捞”字,也实在少不了这个“捞”字—尽管这字不太雅。但是水中捞月,“老王”却说,它“最雅”。这话说的众猴子心花怒放,大喜过望。众猴子们毕竟在那  相似文献   

17.
肖忠纯 《兰台世界》2012,(18):32-33
依据文献和考古调查,辽代辽宁地区僧官有僧录、僧政、僧判和都纲等,民间自发成立佛教邑社组织.辽宁境内华严宗、密宗、禅宗流行,著名僧人有海山大师、妙行大师等.现存辽代佛塔、石窟、经幢和佛雕像,尤以辽西和辽北地区为多.  相似文献   

18.
WEDitor,是美国报纸设计家马里奥·加西亚用WED和editor这两个单词拼造而成的一个新单词。editor是编辑的意思,WED是什么呢?这又是加西亚推出的一个版面编排新概念:W即写作(writing),E即编辑(editing),D即设计(design),三者合一,WED可以译作“总体设计”,WEDitor便可译为“总体设计编辑”。 今天在新闻摄影界,“图文并重”这个概念已经逐步成为现实。需要进  相似文献   

19.
梅明丽  张晶 《采.写.编》2020,(2):152-155,190
随着“互联网+”行动的推进和众筹这一新融资方式的扩散,网络公益众筹迅速发展成为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可以轻松看到公益众筹信息,参与讨论或者直接行动,培养良好的公益习惯;另一方面,近年来,公益众筹“诈捐”“虚假信息”等问题频发,影响着公众对公益和公益众筹的认知,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本文以“吴鹤臣百万众筹事件”为案例展开分析,通过搜集微博平台上事件相关微博文本,研究其传播特点和公众关注焦点,来分析公益众筹信任危机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一条河隔开了两岸。此岸住着凡夫俗子,彼岸住着僧人。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整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