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毕姥爷"事件、"女教师辞职信"事件和"学生给老师撑伞"等引起网络热议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探讨在新媒体语境下人情味新闻的形成过程、特点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传授的做人的良好品格、挖掘核心信息源的能力,"学"与"术"相结合的基本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上午好! 非常高兴看到首届"好学力行"新闻传播学本科生学术论坛在各方支持,在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认真筹备下,从一个美好的设想变成精彩的现实;非常高兴作为受邀嘉宾参加今天的论坛活动,与各位同学、老师一起,就论坛主题分享我对新闻传播实践和新闻传播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某次参加一场关于媒体伦理的研讨会,在讨论到"杨丽娟事件"的时侯,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力丹老师发言说,"杨丽娟事件"引发这么多媒体前去报道,真是媒体的悲哀.媒体应该更多地去监督政府的腐败行为,而不是一个女孩子去追星.陈力丹老师认为,媒体身为"社会的公器",去报道这样的新闻,属于浪费社会资源,而去调查黑幕、监督权力,才是媒体的正途.当时,我因为有事提前要离开,没有机会和与会的专家交流对此事的看法,但我内心,对陈力丹老师的看法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5.
正一、"南北呼应":"厦大新闻学茶座"正式开张!"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新闻学研究会,这是中国新闻学研究的滥觞;1922年厦门大学成立新闻学部,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新闻学科。从历史上看,厦大和北大新闻教育‘南北呼应'的态势是够格的。卓南生教授在北大主持新闻学茶座已经有5年的时间,前后近40期,做的非常好,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厦大新闻传播学院决定聘请卓老师这员大将坐镇厦大,创  相似文献   

6.
刘保全老师是一位勤奋多产的学者.近些年来,刘老师曾先后在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约计700万字.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希望跟权利,听见<刺陵>里那个追逐爱的女侠对"沙漠飞鹰"周杰伦说. 加盟南方报业,是学界和业界公认的到达新闻理想的第一步,我的学校老师和实习单位的记者老师都这么对我说.  相似文献   

8.
惊悉丁淦林老师逝世,无比悲痛.丁淦林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新闻教育家,新闻史研究专家.他的逝世是我国新闻教育界、新闻史学界的一大损失.我也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丁老师年长我七岁,从年龄上看我们是同辈.但是从学术上来说,他是我的前辈,是我敬慕的思师.  相似文献   

9.
通讯员园地     
《新闻爱好者》2004,(2):28-29
·人物·“雷锋老师”与摄影□张成山他的名字和一位闻名中外的英雄的名字相同,他是从唐河县教体局退休的老教师———雷锋。熟悉他的人说:“雷锋老师不愧叫雷锋。”几十年来,他以英雄雷锋为榜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和“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雷锋老师今年68岁,他在辛勤执教的40年中,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相机不停,先后在《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和新闻照片1800多篇(幅)。雷锋老师自幼就叫雷锋。他幼年时与一家照相馆为邻,久而久之,对摄影产生了感情。1956年,他参加教育工作后,每月…  相似文献   

10.
蒋昱思 《青年记者》2012,(33):97-98
作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范以锦老师的硕士研究生,《新闻"微"茶座》我前前后后读了三遍,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第一遍是从去年11月至今年3月,范以锦老师以"新闻学生茶座"为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连载",我以碎片  相似文献   

11.
新闻法规课是大学新闻传播系的选修课,长期以来,由于学生不重视、老师教学方法不得当,加之很多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从而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新闻法规课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显得尤其重要。在新闻法规课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现在的大学生对理论课不感兴趣的现状,我们把"案例教学"运用到教学中,以"案"说"法",力求把新闻法规教育切实普及下去,为他们未来的新闻报道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说法"影响"做法"我们所说的"说法"是指新闻法规的宣传教育。对学校而言,它主要是指通过新闻法规课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一个过程;对媒介组织而言,它是指对新闻从业者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新闻法规培训。"做法"是指新闻从业者的各种新闻生产活动,主要包括采、写、编、评、摄、录、播等。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新闻系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在学校里都要  相似文献   

12.
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毕生学习的最好老师。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各级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学校厂矿,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反映他们的所愿所求。"走、转、改"活动的开展,让广大新闻工作者懂得了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领悟了"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接地气"稿件才会有灵气,"接地气"记者才能有"人气"的新闻真谛。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丁淦林老师的后辈和学生,在和丁老师16年的交往中,多次当面聆听丁老师关于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真知灼见。丁老师曾谈到,早在1929年复旦大学创办新闻学系后,不仅注重新闻学与新闻编辑、新闻写作的紧密联系,而且把眼光投向广阔社会,设置了新  相似文献   

14.
喻国明 《新闻前哨》2009,(12):13-14
作为一个研究新闻和新闻教学的老师,我到国内很多新闻院系去过。无论哪个学校新闻传播专业,就老师的勤勉程度、学生的聪明程度.跟人大、北大、清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如果浼相对弱一点。是弱在面对一些伪问题、面对一些不入流的问题上耗费精力和时间,这是在犯战略性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刘萍 《青年记者》2004,(1):37-37
一则小笑话说,老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写一篇题为《记一场足球赛》的作文,大家都在忙着写,一位小学生却趴在课桌上休息,老师走过来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写完了。老师一看,他写道下雨,没比赛。小孩子犯的错大人也不一定不犯。这个笑话倒让我觉得和黎信在《谈西方记者的基本功》一书中举的一则例子有某种相似之  相似文献   

16.
永远的怀念     
"文革"之后恢复高考,1978年我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从那时起,在我的心目中,蓝鸿文教授就是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之一。实际上,我报考北大学新闻专业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助学习的机会,深入了解我父亲范长江先生上世纪30年代的新闻生涯。在北大读书期间,我曾协助  相似文献   

17.
《新闻爱好者》第三期登了曾庆丰老师的一篇文章《媒介该不该自吹自擂》,从广州日报新千年出版两百版报之后的自我赞赏,引发对媒介机构是否应该利用媒介的自身优势自我宣传的怀疑。作为一个后辈,我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希望与曾老师商酌。我认为媒介可以对自身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进行报道,因为受众的知情权应该包括了解媒介的情况。但是关于自身的新闻是否具有报道的价值,除了一般衡量新闻价值的因素外,媒介自身报道还应该强调两点:一、必须更加强调新闻的真实性;二、新闻是否具有公共价值。 首先,曾老师没有提到关于读者反映的报道是…  相似文献   

18.
尽管帮忙类节目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广泛认可,也取得了非常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这类节目却暴露出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使得这一类型节目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广电总局新闻评论监督员、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老师曾经对我国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做出了"五只鸡"的评价,即是鸡毛蒜皮、鸡零狗碎、鸡犬不宁、鸡飞狗跳外加一地鸡毛。其实,帮忙类节目在实际  相似文献   

19.
我2010年毕业进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已近3年。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和烦恼。入门阶段:学会了"走程序",却疲于应付刚来报社的时候,我们几个新记者都分到了热线新闻部,有专门的老师带着跑新闻,回来模仿着写。我没有学过新闻学,毕业后也没想到去找些专业书籍看看,对新闻要素一知半解,所以头一两个月的学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且跟着去采访看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20.
叶雷 《新闻记者》2007,(10):83-85
转眼,我从事新闻工作已近40年了。回想往事,打过交道的编辑们可谓最令人难忘。1968年,我由南京九中按初中"毕业",到苏南高淳县永宁公社插队,那时只有16岁,初中其实读了还不到一年。1969年,我迁往父母全家下放的苏北洪泽县岔河公社落户,不久当起大队的通讯报道员。开头并非乐意,因小学时总感写作文头疼,多是命题作文。如《我的一家》,写作套路就是"家里有几口人,爸妈在哪工作"等,记忆最深是老师看后,要我改"我家是个比较幸福的家庭"。其实我那时并没感到"较幸福",因困苦生活时常会带来阴影。1965年考中学,作文题也是"我的母校",写些环境、教学等,也没留下印象。因此写通讯报道,开头感到很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