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自60年代以来就引起了西方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空间叙事理论是随着20世纪末人文领域的空间转向,叙事学领域也开始对叙事作品中的时间、空间问题进行重新思考而逐渐形成的新理论。本文拟从文本空间叙事中,以加布里尔·佐伦的叙事空间理论为引导,从叙事视角、篇章结构、语言特色三个方面探讨美国黑人作家托妮·莫里森2008年出版的《慈悲》,重点考察作者是如何利用文本空间参与并影响叙事、构架整个故事结构、体现它的空间叙事艺术的。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女创作家,她独特的空间叙事写作手法,受到了文学界的高度赞扬。因而,就萧红代表著作《呼兰河传》中的空间叙事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概述小说中空间叙事的写作艺术结构,并分别从人物内心情感空间、反讽暗喻批判空间以及中断时间获取空间三个方面分析《呼兰河传》的空间叙事特征,从而体现出《呼兰河传》空间叙事对传统小说写作形式的突破,进一步彰显其珍贵的文学艺术魅力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章把视角转向叙事层面,认为《神曲》之所以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很大程度在于它的叙事方式:与它之前的《荷马史诗》的线型叙事方式不同,《神曲》采用的是立体空间的叙事方式,这就树立了西方文学史上的空间叙事范型,而这又与《圣经》的结构方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4.
赵萱 《教育导刊》2011,(8):12-14
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为教育叙事空间化研究提供契机,更是为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提供直接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个研究范畴隐藏着某种方法论的限制,与“现代文学”研究日趋转向史实实证式的“古典化”研究理路比较而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无疑更需要当代理论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意识。管宁先生的新著《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以清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图谱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文化”与“90年代以来文学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对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场域与文学叙事做出了犀利而缜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6.
空间叙事理论突破传统叙事中的时间维度,凸显空间因素对叙事的影响。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对空间叙事理论相关论文的高频关键词和时间等参数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并基于图谱总结空间叙事理论的研究热点、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空间叙事理论在文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发现空间叙事理论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内容不断细化并与国家发展及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研究体系和框架。空间叙事理论未来的发展应结合中国特色,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学界近年来开始关注文学的治疗功能,对文本的文学治疗功能探讨成为文学研究的新的切入点。以文学治疗的相关理论,分析苏童的新作《黄雀记》的叙事特色:叙事主体是精神病患者;叙事内容是创伤性体验;叙事效果是文学治疗。  相似文献   

8.
《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叙事艺术》是一本介绍现代沙特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著作。作者结合翻译该书的实践,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可以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因素的处理上对文学翻译起到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译文质量,更易于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重要的著作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在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梦的描写,并在梦的描写中充满了隐喻特点。在本文中,将就"梦"的隐喻叙事为例对《红楼梦》隐喻叙事特点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叙事学引入翻译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研究。查特曼的叙事结构理论作为叙事学的里程碑式著作却尚未单独被用于翻译研究。对沈从文经典作品《静》及其两种英译文的研究也属空白。因此,将这二者结合起来或许可为叙事结构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产生于不同时空里的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文学理论与李贽《忠义水浒传序》的“四要素”批评实践进行比较,透视出了艾氏的文学理论与李氏的批评实践在构成文学活动的世界、作家、作品、读者这四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共通性。对我们民族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嘉峪关及其区域空间意象,在国家“西部开发”“改革开放”等经济战略中,随着这一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整体推进而不断变迁,从建国初的“荒滩废垒”,变成欣欣向荣的“钢城”,继而又变成举世瞩目的“丝路明珠”。这是国家地理优选和区域空间多维构建的空间效应,也是人们对区域空间认知的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本文借助文学作品,研究嘉峪关及其区域空间意象,充分展现区域空间构建、空间效应、空间感受和空间意义,旨在倡导和践行新文化地理学这一研究思路和学术转向。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与美学概念,随着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与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论思潮,它越来越引起文学理论家的关注,并且发展出“文本间性”(或“互文性”)。这样“主体间性”就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概念;它可以比较合乎逻辑地解决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的关系,是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过,“主体间性”也有其适用的场域和限度,过分地运用它势必产生文学本体的混乱。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论研究大致有"求真"与"求用"两种研究路向,厘清二者各自言说的合法性非常重要。古代文论研究的"二重历史化"是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第一重历史化主要指通过重塑古代文论产生的特殊历史语境以"求真";第二重历史化主要指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通过将古代文论历史内化以"求用"。只有实现"求真"与"求用"的和谐贯通,才能更好地推进古代文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今天看来,寻根学的一个重要的学史意义就是推进了新时期小说艺术观念的转型。这种转型的具体内涵包括:使新时期小说由传统载道走向现代审美、由现实主义走向现代主义,以及对传统小说时空观念的转变等。本探讨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寻根学的地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多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研究重视"外部研究",偏离文学事实本身的弊端,文学理论研究只有"面向文学事实本身",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不致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直面文学本身,为我们反思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两者"面向文学事实本身"的方式进行比较辨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以来,我国对英伽登现象学文论的研究一直存在着"韦勒克化的英伽登"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文论的引进中,主要从英语世界获取西方文论资源的结果。若干事实表明"韦勒克化的英伽登"不是真正的英伽登。我国对现象学美学文论的研究确实需要重新起步。而且对当代西方文论和世界文论的引进、评述和借鉴,应当摆脱片面依赖美国化理论的学术倾向,直接面对全球文学理论的真实事实,研究各种不同语种理论文本、不同语种理论流派的特殊理论贡献,书写中国化的西方文论、世界文论论著。  相似文献   

18.
李长之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卓有成就的美学家、批评家,一生著述颇丰,其文艺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建构,是以“感情的型”为核心理念的。这一旨在建立中国转型时期的现代美学批评范式,为中国现代文艺批评提供了新的话语和阐释空间。“感情的型”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理念,受到当代学人的关注,在今天也仍具有丰厚的诗学内涵和充分言说的必要,值得继续挖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再复先生给今年即将再版的梁归智的《红学泰斗周汝昌传》作序,他的题目直言"周汝昌是中国文学第一天才的旷世知音"。刘先生的"首先如此肯定曹雪芹的无比崇高地位的是周汝昌先生"的论断是错误的。纵观周汝昌研红的一生及成果只能证明他"根本不懂《红楼梦》",在《红楼梦》研究上他一生都是在证假为真,都是在曲解、颠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艺术构思。周汝昌其实不是考证派,而是典型的索隐派;他的一切所谓的考证,其实都打着索隐派的烙印,他也把自己定位为索隐派。他的索隐其实都是脱离了文本的"悟证",是猜笨谜,乱索隐。因此,他绝对不能被称为中国文学第一天才曹雪芹的旷世知音。  相似文献   

20.
《颜氏家训》作为南北朝时期家训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文学理论和思想也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文章立足于《文章》篇,从文学观、文学创作观、文学本质观和文学批评观等四个方面,就颜之推的文学理论及思想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