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多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的成果,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其研究重视"外部研究",偏离文学事实本身的弊端,文学理论研究只有"面向文学事实本身",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不致成为别的学科的附庸。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直面文学本身,为我们反思和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两者"面向文学事实本身"的方式进行比较辨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象学文论作为20世纪文学理论的重要流派,对文学理论、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波兰哲学家、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伽登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美学研究,成为现象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本文拟从英伽登的现象学文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入手,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十年为一个阶段浅谈其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横向动力,本文以佛教的文化异质性﹑佛教的中国化变异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为研究对象,揭示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换规则和切实路径。相信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可以为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是文论他国化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化严重西化甚至失语的危机时刻,如何利用他国化的规律,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借鉴王国维、钱钟书等前辈以中融西、激发文论新质的宝贵经验,当下西方文论中国化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清晰地认识中西文论的异质性;根据需要将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下的文学实践相结合;文化过滤和创造性误读;以我为主对西方文论加以创造性地吸收。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论中国化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横向动力,本文以佛教的文化异质性、佛-教的中国化变异以及中国化的佛教--"禅宗"为研究对象,揭示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换规则和切实路径.相信佛教中国化的经验可以为西方文论中国化与中国当代文论的重建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教学,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教会学生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西方文论的教学中,研究型教学应该以西方文论的经典原著为根据,梳理西方文论的关键问题,分析西方文论发展的问题转换,分清西方文论各种流派利弊得失,审视西方文论解决中国文艺问题的可行性和适应性,鼓励学生把西方文论作为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参照系,做到"洋为中用",发展中国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文论成为文论的主要资源,中国文论走上了追随西方文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在翻译引进西方文论的过程中,翻译主体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和突变。这一时期中国文论话语的走向进入了两难境地,当前只有以自身的文论规则来创造性消化吸收西方文论话语,才能真正的做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中国文论才能在和西方文论的交流碰撞中进行现代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的教学,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元典精神、质疑精神、创新精神,教会学生进行研究的方法。在西方文论的教学中,研究型教学应该以西方文论的经典原著为根据,梳理西方文论的关键问题,分析西方文论发展的问题转换,分清西方文论各种流派利弊得失,审视西方文论解决中国文艺问题的可行性和适应性,鼓励学生把西方文论作为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参照系,做到"洋为中用",发展中国当代文论。  相似文献   

9.
在中西文论的交流与对话中,如何“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成为中国学者不能回避的话题,也是中国学者在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应该选择中国文论还是西方文论的尴尬心境的真实写照。在“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学者应该与西方学者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以互识、互证、互补、互利为基础,以中国古代文论为根,以西方文论为叶,从而成功实现西方文论中国化,为重构中国文论体系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的百余年里中国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学理论,其原因在于过度引进西方文论,迷信西方文论及受惯性思维误导.要重视中国文论传统和资源,重视20世纪中国人自己的理论成果,破除对西方文论的迷信,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仇睿 《文教资料》2009,(8):33-34
伊泽尔的"游移视点"是英伽登的"不定点"的理论延展,它们在空白填补、未定性、流动性方面有着亲缘关联,但又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理论框架结构、动态表现形态、审美时间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这种比较可以折射出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与伊泽尔"阅读现象学"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中的"空白"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中国文论中的空白主要与"有"相对,空白也是一种极大的有。西方文论中的空白更侧重于隐藏,只写出全貌的一部分,在有限的空间中感受到未曾表现的"空白"的张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5.
"言""象""意"及三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层基本的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这些相同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不同。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二者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各自的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7.
对西方文论的介绍与引进,是近些年来国内方兴未艾的一项工作。文论引进的第一步是对原著的翻译和评介.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国内许多学者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论引进的第二步是弄清文论的来龙主脉,找出各种文论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根源,以便人们史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它们。这是较为关键的一步,日前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著作还不多,成果也有限。陈本益等著《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成果。该书从现代文论与哲学的关系入手,系统阐述了现代西方文论的丛本理论,具体分析了它们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从而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他外来文论(主要足西方文论)以及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这样三种理论资源.三者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是主导,其余两种理论资源也常常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当代文论已经能够自觉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论为主导的同时,主动地面向西方文论和传统文论,寻求互相启发和相互借鉴,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当前,无论是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是在语文教学领域,过去那种把文学作品分为“内容/形式”的简单两分法,进而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和教学的僵化模式,早已引起人们的自觉反省和摒弃。过去的一个世纪,从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现象学文论、结构主义叙事学到文学文体学,这些文学研究者们从各自的立场和角度对文学文本的多层次性、多维度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剖析,这些研究成果,如现象学文论家罗曼·英伽登把文本分为五层,英美新批评家韦勒克把文本分为七层,等等,使得人们对文学文本的复杂构成有了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