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沙湾组油气源条件、储层特征、构造特征及油气输导特征研究,认识到该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四棵树凹陷的中下侏罗统烃源岩。该区沙湾组主要为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发育较好储集层。油气输导体系起主要输导作用的为的毯砂。沙湾组油藏类型以岩性和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沙湾组油藏成藏模式为外源供烃、"阶梯式"输导、耦合成藏的油气运移聚集的成藏模式,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环境和断层,沟通侏罗系毯砂和沙湾组储层的断层附近的上倾尖灭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为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九区白垩系油气成藏主要受油气源、区域构造格架、储集体及储盖组合、断裂系统等控制。建立了九区内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白垩系油气藏形成较晚,具典型次生油气藏的特点。油气主要沿断至下伏古生界油气藏的断裂运移上来。印支-燕山期白垩系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聚集,后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地层发生构造反转,白垩系油气沿亚格列木组及舒善河组底部的砂体作横向运移,油气藏重新调整,在局部的断块-岩性圈闭中油气再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刘锐 《内江科技》2009,30(12):96-96,169
八面河油田主要受断层和岩性控制,发育有多种油气藏类型,油气运聚成藏的模式一般为:沙河街组提供油源,油气以断层、储层和不整合面为主要运移通道,油气做侧向或垂向运移形成油气藏。八面河油田地层纵向上发育有多套含油层系,自下而上分别为古生界的奥陶系、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和新近系馆陶组,其中沙河街组油气资源量丰富,为该区的主要目的层,总结沙河街组的成藏规律对本区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双台子油田为新生界古近系砂岩油气藏。对双台子老油区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认为.油气藏受构造、岩性控制,单断块自成体系,平面上油气连片;充足的油源配合构造圈闭,可以确保相对低部位圈闭成藏。对双台子背斜周边三维地震资料研究.指出由于本区具备充足的油源条件,主构造翼部相对埋藏深的圈闭一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湖底扇、辫状沟道砂体易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沙四段砂岩油气藏是东营凹陷东部南部缓坡带油气勘探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陈官庄地区储层分布复杂、油气成藏规律不清,长期以来制约着勘探工作的深入。本文通过对该区沙四段砂岩储层分布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研究区构造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和输导体系研究,明确了该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地形控制了砂岩发育范围,油源是砂岩油气成藏的基础,断裂输导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于民凤 《内江科技》2014,(3):117+103-117,103
随着隐蔽性油气藏勘探技术的不断提高,惠民凹陷勘探程度越来越高,勘探现状越来越复杂,浅层高产的构造油藏已经开发,滩坝砂油气勘探已经成为现阶段的油气储量增长点之一。本文通过对惠民凹陷江家店油田沙四上亚段的构造、储层、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该区沙四上段油藏主要集中在大面积的薄互层滩坝砂中,具有多砂组含油、含油井段集中、含油高度大等特点,油藏类型为受砂体展布规模控制的岩性油藏。新钻井证实了该区沙四上亚段油气已聚集成藏,对惠民凹陷沙四上岩性油藏的勘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确立了新的储量接替阵地。  相似文献   

7.
陈世清 《内江科技》2013,34(1):139+204
郝现地区是胜利油区沙三中岩性、构造-岩性油藏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其储量大,产能高,新区产能建设效果好。本文通过对该区构造特征综合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构造样式以及断层与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典型油气藏解剖,明确了该区油气成藏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古地形控制了砂岩发育范围,断裂输导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邢静 《内江科技》2012,(3):51+60
东辛浅层勘探范围包括东营穹窿背斜构造和辛镇长轴背斜构造以及二者接合部。东营构造在平面上表现为放射状和环状断裂体系,辛镇构造是被两条二级断层切割,近东西向长条状的地堑。该区断层活动时间长,在油气大规模运移的馆陶-明化镇组沉积时期,深部油气通过断层、不整合面、储集层运移到浅层,聚集成藏。该区浅层成藏受宏观构造背景控制,大的油源断层附近油气易于富集,尤以反向屋脊断块最为有利,局部受岩性控制。断裂组合制约油气富集程度。实践证明,东辛浅层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9.
东营凹陷牛庄洼陷孔店组红层勘探程度较低,对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及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本文通过对该区储层及油气成藏规律进行研究后认为,该区孔一段储层有四个厚度中心,最大储层厚度160 m。油源主要为沙四下烃源岩,该区有两种成藏模式:一是与油源对接,二是通过断层输导,形成两种类型的油气藏: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相似文献   

10.
依据油气成藏理论,只有生、储、盖、运、圈、保各成藏要素在时间、空间上有效配合,油气才能成藏并保存下来。宋站南地区油气成藏受源岩分布的影响源岩区内与非源岩区内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通过分析该区不同时期的构造特征、断裂演化特征、沉积特征、储油气岩性物性特征、油藏类型及圈闭特征,对该区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开启的源断裂、砂体与断裂的匹配关系以及能否形成有利的圈闭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宋站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1.
泥岩裂缝油气藏作为一种非常规油气藏,越来越受到关注。渤南地区沙三下泥岩裂缝油气藏有利储层为油页岩、灰质油泥岩、夹薄砂条泥页岩,受古地形的影响发育位置各异,电性特征随岩性组合不同表现不同特征,地震反射特征主要为上升型、下降型和箱型;其成藏主要受深度、有机碳含量、脆性物质含量、断裂、异常压力控制。  相似文献   

12.
M凹陷斜坡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中浅层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已上报控制储量,蕴藏着较大的勘探潜力。斜坡区构造平缓且有继承性,整体为北高、南低的单斜形态,受印支、燕山构造等运动的影响,深层断裂和浅层断裂都极为发育。中浅层的油气主要来自二叠系佳木河组、风城组、下乌尔禾组,其中风城组为主力烃源岩,沉积环境为咸水环境,烃源岩品质高。八道湾组沉积受古地貌、古构造控制作用明显,整体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八一段时期发育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极为发育,发育两套储层,分别是八一段五砂组的厚层砂砾岩和一砂组的薄层中细砂岩。深层断裂能有效沟通油源,风城组烃源岩沿着深层断裂和浅层断裂向上运移,并沿着不整合面和渗透性好的砂砾岩继续运移,受煤层、泥岩、物性差的砂砾岩封隔影响,油气在物性较好的砂砾岩、砂岩中聚集,形成良好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雁木西油田白垩系储层识别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提出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有利沉积微相带方法。通过对该区目的层段井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测井曲线和岩性、物性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控制划分出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分布,为该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富民  刘欢  蒲强 《科技风》2013,(6):160-161
滴南凸起具南北双源供烃可能,油源充足,目前其北侧已发现储量达千亿方的克拉美丽气田,而其南侧油气规模相对较小。通过对滴南凸起南侧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进行分析,指出滴西9井区天然气存在成熟阶段天然气与高—过成熟阶段天然气的混合,滴西1井和滴西13井区成熟度更高,为高—过成熟阶段天然气。该地区原油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原油轻烃资料显示原油具有典型"混源"特征,其主体为二叠系平地泉组源岩成熟阶段产物,并混有部分侏罗系来源油。结合区域构造特征,指出该区油气来源为东道海子凹陷而非滴水泉凹陷,下步油气勘探应重视东道海子凹陷北斜坡。  相似文献   

15.
低孔低渗储层的敏感性直接影响油气藏开发的效果,预防钻井、试采及开采过程中对油气储层的伤害,能够提高油气藏开发的经济效益。文章分析了研究区储层的粘土矿物成份,对可能存在的5种储层敏感性因素进行实验分析,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评价了该区延长组储层的敏感性特征,为该区油气藏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随着准噶尔盆地南缘中生界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裂缝研究越来越重要,裂缝作为油气储层中的重要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影响着油气藏的产能和分布。文章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石梯子、雀儿沟、塔西河和呼图壁河剖面为对象,基于岩石声发射实验,解析裂缝形成期次。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中生界大量发育构造裂缝,研究区裂缝指示近SN向、NE向2期应力,受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控制。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裂缝分布预测,服务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7.
李才  尤丽  郑榕芬  向良寸 《内江科技》2013,34(1):44-45,31
琼海凸起是珠江口盆地西部珠三坳陷内部的一个低隆带,紧邻富烃凹陷,为油气运聚的重要区带。主力含油层系珠江组一段发育多种类型的油藏,其东倾没端III、IV油组为典型的低阻油藏,储集体主要为滨海陆棚砂岩,岩性较细,泥质含量重,储层非均质性比较强。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的储集砂体及良好的疏导体系控制。  相似文献   

18.
李友强 《内江科技》2013,34(3):137-138
本文从成藏条件、典型井解剖等多方面对宗巴音凹陷查二段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查二段主要发育构造油藏,同时也发育岩性构造及构造岩性油藏。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控制,其次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油气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9.
滴南凸起二叠系气藏储层发育段与其沉积前古地貌位置密切相关,古地貌是控制沉积体系发育特征与砂体分布的主要因素。针对研究区勘探程度低且井控程度分布不均的特点,将钻井与地震紧密结合,采用层拉平法对二叠系沉积前古地貌进行恢复。恢复结果表明该区古地貌可划分为东部隆起带和西部凹陷带2个地貌单元,其中东部受中间高四周低的古地貌格局影响,二叠系砂体呈断续天窗展布,古构造低部位发育有利砂体;西部凹陷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砂体发育广泛,是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野外剖面、岩心、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等手段,对川中射洪~西充地区大安寨段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为低孔低渗裂缝性储层,储层岩性主要为介壳灰岩和含泥介壳灰岩;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洞以及裂缝,裂缝以构造缝为主,裂缝的发育极大的增加了储层渗流能力;通过地震、测井及录井响应,定性分析裂缝带主要分布在文12井区~充西区块以及明月~一立场区块;油气富集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作用最大,高产井主要受构造应力的控制,构造运动的强弱控制着油气的分布,裂缝发育是高产的前提;最终确定了研究区下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