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年上初中时,语文课学过一篇课文叫《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这篇小说写到普法战争时法国战败,阿尔萨斯和洛林割让给了普鲁士,根据柏林当局的命令,这两个地方的学  相似文献   

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刘一 《教师博览》2010,(7):45-45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法国作家阿尔方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并不陌生,这篇作品因被收录到中学教材中而被人们熟知。不过法国中学教材并没有选入《最后一课》,只有很少法国人知道都德写有《最后一课》这篇文章.法国中学也没有要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4.
于龙 《教育艺术》2013,(3):21-22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短篇小说,由于其成功地塑造了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等人物形象以及凸显了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而被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不言而喻,每一个教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都会分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人公的形象,但是,同样也有许多教师对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诸如郝叟老头和铁匠华西特却往往"不屑一顾",轻描淡讲,甚至弃之不理。  相似文献   

5.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一篇小说,也是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的典型形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只习惯于平铺直叙,不会描写人物。所以,在备课时着重从“教会学生阅读小说方法”和提高他们写作能力上着手,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第一,掌握人物描写;第二,理解主人公深厚的爱国感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这节课从“小说三要素”提问开始,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小说三要素是:环境、情节、人物。”然后我又补充了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  相似文献   

6.
浅析《最后一课》肥东县城中学王汝汉《最后一课》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一篇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每当我教授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时,思绪万千,心潮总是起伏不平。现就我的粗浅看法略谈一二.与同志们共商。一、典型题材的选择。题...  相似文献   

7.
王合兴 《语文知识》2006,(11):41-41
这是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超短篇小说。作者在构思时运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8.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举世闻名的小说。重读它,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9.
小说如何结课,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的结课;一篇课文最后一课时的结课,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小说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正>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小说创作独特魅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作,并且善于将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  相似文献   

11.
《勇气》是美国作家狄斯尼的一篇小说。它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发生的一个故事。一个美国伞兵被误投到了敌占区。他向空投地附近的法国农妇求救。德军发现法国  相似文献   

12.
一、教学设计 1.教学分析 《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小说以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普鲁士军队占领为历史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  相似文献   

13.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意蕴深远的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作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展示出人物的心理及其生命变奏历程。因此,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在阅读方法上,首先要进行宏观观照,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其次是从细微处着眼,深人品悟分析课是从哪几个角度进行对比,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  相似文献   

14.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刚上初一时大家学过一篇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你们可曾记得,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盛赞法国语言,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为什么语言有这样大的  相似文献   

15.
卢红林 《现代语文》2010,(2):99-100
选入高中语文第四册的《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充分认识人物形象,进而明确小说主旨,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笔者首先简要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研读课文、思考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小说名篇,曾经也被多国教科书采用,而同为亚洲并且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对待这篇小说的态度则不尽相同。本篇文章则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原因、教材编写原则、教学目标等方面探究两国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正>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在教学时,不少老师能抓住这三个要素进行,体现了小说的文体特征,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一遇到小说,都以这三个要素为教学内容,就必然千课一面。长期以往,教师厌倦,学生腻烦。"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材中没有两篇完全一样的小说。教学小说,只有抓住文本的特质,才能教出"这一篇"小说的个性。一、发现"这一篇"小说的特质"这一篇"的特质,是指这一篇小说所特有的、其他小说没有或不够突出的地方。如何发现"这一篇"的特质呢?  相似文献   

18.
《柏林之围》和初中第二册语文课本选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同出于法国作家都德笔下,都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这两篇小说,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主题,艺术上也都体现了朴素无华的风格.但同《最后一课》相比,《柏林之围》的构思更为新颖,人物的性格特征更为突出,悲剧色彩也更为浓重.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篇举世闻名的小说。重读它,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感触颇深。我们曾经是学生,可是印象中没有哪节课像“最后一课”一样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留下痕迹;我们现在是老师,又有谁敢说自己曾经上过的某节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呢“?一课一得”,韩麦尔先生真正达  相似文献   

20.
《最后一课》课堂气氛的营构及对教学的启示辽宁凤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王坤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以其深刻的爱国主义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强烈地感染着千千万万的中外读者。作为教师,我更愿意把《最后一课》看作一篇生动的课堂纪实。小说记叙了普法战争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