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奖励出身制度的历史沿革奖励出身制度,即通过奖励办法来指定学生的出身。它是清末新政时期的一种特殊的选才制度,主要体现在奖励新式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上。奖励出身制度产生于科举废除的前后一段时间,确切地说是1905年前后的十来年时间。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学堂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光绪二十七年八月初二(1901.9.14),各省及礼部筹议学堂出身章程,为科名奖励学堂毕业生之先声。“由督抚学政按其(大学堂毕业生)功课严密扃试,拔其优者,分别拟取等第,资送京师大学堂复试,候旨钦定作为进士”,并“拟请俟专斋毕业后,即由该督抚…  相似文献   

2.
学堂奖励出身制度是清末教育变革的产物.从其诞生伊始,新教育即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和认同危机.为鼓励兴学和就学行为,清政府对高等小学以上的学堂毕业生进行某种出身奖励.学堂奖励出身制度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清末新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清末以来的学风等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末留学毕业生考选仿照科举制。即便在科举废止后,留学毕业生考选表面上参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具体措施仍大多仿照殿试成例。经由君主亲自操控擢用之权,通过殿试的留学毕业生成为天子门生。在政治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民国初期留学毕业生考选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考选章程及其实施仍仿清末旧制。通过政事堂考试,袁世凯选拔留学毕业生为总统门生。揽才揽权是君权思想在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选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在清末力主废除科举,倡导留学,选派和资助学生出国留学,重用归国之士,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留学热潮的出现及近代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学生毕业归国,无论留学何国、毕业何校、获有何种学位、均须经过国家统一考试,始能授以出身,给予官职,这是清末民初一种特有的考试制度。清末政府和民初北京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留学毕业生统一考试?留学毕业生考试有哪些特点?其影响是什么?本文试图作一些探讨。一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派遣目的是学习外国的军政、船政和科学技术,以图国家的“自强”。留学生最先是被派往美国的,随后又向欧洲和日本派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归国考试是清末留学生归国奖励的一个必然结果。随着关于留学生归国考试章程的不断制定和实施,清末的留学生归国考试逐渐正规化和制度化。严格的考试资格认定和考试程序,可以引起对今天辨别良莠不齐的归国留学认证方式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清末女子留学虽是清末留学热潮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是清末留学热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末女子留学的人数虽然少、时间也较短,然而其对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末留学教育是在中国封建王朝走向末路的历史境遇下,由清政府主导进行的学习西方的留学教育,是中国现代留学教育的开端。清末留学教育对于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政治、人才培养和科学文化观念的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缺少统筹规划和符合时代发展的留学教育理念的历史局限,留学生的知识层次也普遍较低。从国际化战略视域下进行考察,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清末留学教育对于当代中国留学教育仍有启示,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双向留学教育是当代留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奖励出身是随着清末兴新学和派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出现的。早在1862年,奕在《新设同文馆章程》中,援引乾隆时设的俄文馆旧例,提出对同文馆学生由总理衙门自行考试一次,优者授以七八九品等官。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在《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中提出每年...  相似文献   

10.
留学教育在清末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女子留学教育则发展缓慢,这与清政府长期对其持消极态度有直接关系.从政府官员角度而论,只有少数人将发展女子留学教育列入自己的政务范畴,比如长期担任地方督抚的端方.以女子留学教育为例,从政府作为的角度探讨清末督抚对待新政改革的态度及作为,评析其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清末新政改革的运行.  相似文献   

11.
在清末民初短短的20多年间,云南留学运动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云南学子从负笈东渡到留学欧美,虽历经坎坷,但一直延续,从未中断。这一运动呈现出了起步晚而发展快、多样化而又集中、彰显时代主题体现云南新精神的特点。清末民初的留学运动是云南近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教育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留学史上曾出现过早期留美、早期留欧、清末留日、清华留美、赴法俭学等五个“波峰”,其中,清末留日是近代中国留学史上的“顶峰”。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对这一“顶峰”出现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影响做了评述,以深化人们对留日运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康宏 《高教探索》2005,(5):22-24
清末民初,是大学学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本文描述了清末民初大学教育制度的演进轨迹,论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学术转型:从学术依附于政治到学术自由品格开始齐成,从学科门类偏少、学科边界不清到学术分类的初步专门化,从学术群体尚未形成到学术共同体的初步繁荣。最后得出了思考:大学理念与制度为学术转型提供坐标,大学是学术转型的承担者和推动者,大学教育制度是学术转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官派留学生始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中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第一批留学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于1881年陆续裁撤回国。直到清末再度掀起留学热潮,而此时的留学教育较之于之前的留学欧美,在留学人员构成、留学国别趋向、留学生管理上呈现出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5.
清末民初湖南留学运动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民初的短短20多年间,湖南留学运动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湘籍学子从负笈东渡到留学美国,再到远赴欧洲求学,留学运动可谓此起彼伏,方兴未艾.这一运动从兴起到发展,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范围广泛、形式多样、彰显时代主题,体现湖湘人文精神等一系列特点.湖南留学运动对推动湖南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所起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清末新闻法规的产生及具体内容,探讨了清末新闻法规与近代报案、近代报业的关系问题,认为清末新闻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作为改革的直接推行者,其对待改革的态度成为决定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对他们进行深入细致的个案分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新政改革的进程及其动力所在.以留学教育为例,督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留学教育的规模、成效及发展方向.端方为清末新政时期崛起的满族地方督抚,以开明务实、力行新政著称,他面对日益凸现的人才真空,逐步深化了对留学教育的认识,促成了较为完整的留学教育管理体系.他在各地任上不仅从言论上积极倡导留学教育,在实践上亦是多途径派遣留学生,在发展留学教育事业上走在了时代前列,端方本人亦赢得了时论的广泛赞誉.但是,受主观认识及时代背景所限,端方留学教育活动的最大不足在于缺乏对留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往往根据现实需求作临时性派遣,这显然不利于留学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端方又将非教育范畴的政治目的交织在留学教育之中,突出表现为采取各种措施严禁留学生沾染革命思想,并将派遣留学生作为消弭革命的手段,彰显出清末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8.
私塾改良是清末自强意识下推动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在各地官方和民间的私塾改良活动中,京师的私塾改良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成为官方树立的改良范本。清末京师的私塾改良具有比较独特的历史发展线索与特点:改良步伐“稳中求进”,稳住日常教学,精进教学质量;私塾地位不可替代,数量与影响力远高于小学堂;督学局的改良方针以劝导为主,非强制不催促;采取金钱奖励和身份奖励并行的手段推动改良行动;“劝学浅说”内容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晚清的地方自治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随着清末预备立宪活动而得以推行,虽然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清末地方自治的首创意义以及它在推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