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提高儿童早期依恋的质量促进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早期的依恋可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不同类型的依恋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高质量的依恋即安全型依恋对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长远的。为此,本文提出了帮助儿童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四项措施,以促进儿童社会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依恋作为儿童早期最主要的社会关系,不仅对儿童社会性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其认知发展。相对于不安全型依恋而言,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理解能力、智力、语言能力等方面均发展较好。家长应尽可能与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学娟 《文教资料》2010,(17):125-127
依恋风格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父母、家庭氛围、儿童自身气质和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儿童安全型依恋形成的影响因素,接着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希望对儿童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依恋研究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回顾,对依恋的两大影响因素——母亲养育方式和儿童气质特点进行了分析评述,并对早期不安全型依恋儿童的干预研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依恋是人类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它伴随人的一生并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功能的表达和人格功能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安全的早期依恋关系直接影响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完善过程,所以家长应该培养儿童安全型依恋关系。本文先介绍了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接着介绍应该如何培养儿童的安全型依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考察学龄前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依恋行为和消极行为上的不同,以及这两种行为与母亲抚养困难感受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普通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的消极行为更为显著,其依恋安全性分数也显著低于普通儿童。然而进一步将依恋行为划分成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分析,发现自闭症儿童"与母亲保持亲近"的行为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其"交际行为"则显著落后于普通儿童。自闭症儿童的母亲比普通儿童的母亲感受到更多的抚养困难。回归分析表明自闭症儿童的消极行为能显著预测母亲抚养困难感受的各个维度,而交际型的依恋行为则显著预测母亲缺乏能力感的困难感受。  相似文献   

7.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关注0—3岁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亲子依恋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亲子依恋有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而安全型依恋是理想的依恋类型,文章提出了运用箱庭疗法改善0—3岁儿童的亲子依恋,并阐述了实施的途径和对象。  相似文献   

8.
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风格,对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征、家庭和社会文化对儿童依恋风格形成的影响,为培养儿童安全型依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1背景自闭症谱系障碍归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自闭症儿童一般指具有社会性互动在人际交流方面有缺陷,并在行为兴趣方面有着固着与反复特征的儿童。[1]自闭症儿童的三大症状为社会交往、语言交往、兴趣与行为异常。依恋关系可属于社会交往,所谓依恋是指在儿童和特定比如父母或其他养育者之间形成的一种正性情绪连结,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  相似文献   

10.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应保证抚养质量,创造与孩子共处的机会,顺应儿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儿童由亲子依恋向师幼依恋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ttribution theory, this study reconceptualized gender orientation and androgyn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ender measurement, androgyny, and adaptability were examined with improved measurement procedures.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se tendencies were found for self‐attribution of femininity and androgyny but not for adaptability, nor for gender attributions or androgyny of others. A new scoring procedure producing a single continuous androgyny variable was also developed and tested. Meaningfu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is androgyny measure, gender orientation, and adaptability were observed. The central hypothesis tes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s of stable, dispositional factors and behavioral attributions. Finding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provided by attribution the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