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学界出于对新式教育形式的反思,开始探讨书院这一传统教育形式。此后,书院研究连绵不断。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书院研究走过了七十年,其间虽经曲折,但学者们在书院文献整理、书院史、书院制度研究、书院与文化研究等方面,依然取得了较多成果。尤其是近二十年来,受社会学、人类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影响,书院研究推陈出新,在学术观点、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从整体上来看,书院研究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引入社会科学理论,拓展研究视野,增强问题意识,以推进书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人称“邓书院”的邓洪波先生,孜孜求索二十载而铸就的力作——《中国书院史》,已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于2004年7月出版发行。这是邓书院继《岳麓书院史略》、《中国书院辞典》、《中国书院制度研究》、《中国书院史资料》(全三册)、“中国书院化丛书”、《中国书院》(画册)之后的又一部规模恢弘的学术作。  相似文献   

3.
郭旭 《教育文化论坛》2019,(2):126-129,140
《贵州书院史》以贵州书院与地方文化变迁为历史视阈,深入研究了贵州书院文化的发展和流变,深刻揭示了贵州书院历史变迁的动因、贵州书院时空分布及基本特征、贵州书院的讲学风采、贵州书院在近代中国的嬗变、书院文化对贵州社会历史发展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化和拓展贵州书院史和贵州教育史的研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是区域书院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在中国书院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有很深的书院情结,建复了大量书院,推动了明代书院的勃兴;他二十余年书院讲学不辍,促进了书院讲会制度化和讲学平民化,也在书院史上再现了书院学术一体繁荣的局面;在长期的书院教育实践中,王阳明还在书院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学习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书院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书院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院史资料》是当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对《中国书院史资料》作者对《文献通考》相关资料理解的再理解可以说明,书院史料的征引与解读应合于基本的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教育学及所属历史场域的本真。作为一项历史研究,书院史研究理应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共生,在主客观对话中迫近书院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6.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3年书院研究延续了近几年来持续攀升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出版书院类著作21部,发表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4篇、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文章27篇。其中传统书院如何发挥其当代价值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社会文化史等多学科视角考察书院的立体实态逐渐成为书院研究的主流趋向;随着现代书院的蓬勃兴起,对其开展持续性研究为当下所需;目前书院研究中选题重复、文章泛滥、良莠不齐的现象值得引起警示。  相似文献   

8.
书院有广义的文化书院和狭义的教育书院之分。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唐代民闻私学出现了聚书授徒以应科举等新的特征,标志着新的教育组织机构——书院的兴起。以此出发,具有教育功能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是更加贴近事实的。  相似文献   

9.
晚清的"新政"改革中,书院退出历史舞台。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新教育实施所带来的弊端,引发人们对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的反思。书院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应时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一项重要的传统资源,在"整理国故"运动中,备受学者重视,由此推动了书院研究的兴盛。30年代中后期至40年代前期,书院研究达到顶峰。近代书院研究呈现出针对性强,现实意义突出;实证研究与计量研究并重;教育学家与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邓洪波先生所著《中国书院史》是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书院历史的学术专著。邓书通过大量唐代地方志和诗文,对书院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作了全新的解释,将唐代书院的面貌呈现出来。但是,引用地方志和诗文论证唐代书院起源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可以看出唐代书院与后世书院的性质是决然不同的,因而书院的起源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教育史(含书院史)研究有许多新成果、新见解。文章仅以若干个“三”为例:如书院教学是三体现象的典型模式;中国学校发展有三个阶段;具有学校性质书院有三个要件;教育史可划分为思想、制度、实际活动三个方面;中国古代的三种教育;唐末书院产生的三个原因;书院讲会有三种活动方式;历史上出现讲会式,宣讲式,聚徒式三种类型的书院;对北宋四大书院三类不同的概括;有北宋三大书院的说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书院的关系密切……等十余项,以供学者一笑。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末中国书院研究勃兴的过程中,陈谷嘉先生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主持和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为书院研究的兴起和书院学的建立奠定了厚实的资料基础;探讨书院研究理论,提出了书院学的概念,对书院的定义进行了辨析和论述;打破了以往教育史研究视角的局限,将书院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方法;梳理以书院制度为主线的书院发展历史,深入研究书院的德育教育等问题,提升了书院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出版了书院研究的重要著作;积极探索传统书院现代化的道路,使古老的岳麓书院成为现代学术研究和人材培养的重要基地以及全国书院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13.
在晓庄学院的支持、学术界同仁的合作下,《书院研究》已办了四辑,发表了专家学者对书院研究的最新成果,受到读者的欢迎。此时此刻,回顾前人的书院研究心得,作今日开展书院研究之借鉴,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所以,这一辑选录了瞿宣颖《书院文献》、马一浮《书院之名称旨趣及简要办法》两篇,供大家参考,这是本栏“古为今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4.
"北宋四大书院"的说法颇有异见.最早的有范成大说与吕祖谦说,二人共说了七所,前者似为即兴之说,后者亦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以大师讲学为确定四大书院之标准似更合理.近世复有"六书院"、"八书院"之说,其实北宋时大书院颇多,若以大师讲学论之,影响最大的应为睢阳、旴江、濂溪、嵩阳四所书院,或者加上泰山、徂傣、安定(胡瑗讲学昊中)、伊皋为八大书院.  相似文献   

15.
《集宁师专学报》2017,(5):84-88
巢湖书院旧为义学,雍正十一年时下诏鼓励各地修建书院,知县朱谌始建,惜未成,后由华湘、涂宁等多次改建。咸丰八年因太平天国运动而毁,光绪三十一年巢湖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之后经历多次停办与恢复。巢湖书院的经费多数源于人们的捐赠,种类包括田亩、租、种子,还有荒地、庄房、麦租等。巢湖书院影响较大,地方志、书院志对其多有记载,其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于研究清朝的教育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促进了巢湖地区教育的发展,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崔来廷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42-143,145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肇始于唐朝,止于清末,拥有长达一千余年的历史,在科举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鼎盛时期,地处岭南一隅的广东省拥有书院达500余所,其书院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冠。以清代广东书院为范本,对清代书院的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与经营机制、经费支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考察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应天书院又名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并称为北宋"四大书院"。因其成立较早,为州县置学之始,居"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创办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商丘虞城学者杨悫,热心教育,聚徒讲学  相似文献   

18.
在《书院研究》论文集不久问世之际,本专栏继续发表四篇文章。 (1)李才栋针对他参加过的几次学术会议上关于书院的分歧意见,归纳为书院名称始见之时间、具有教学功能书院之起始时间、建立在雕版印刷技术发明这一生产力基础上的书院与科举之关系、书院发展的阶段和若干里程碑、书院办学之性质、书院办学的程度、古代书院有无教授管理、书院之制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书院肇始于唐,而发展于宋、元、明,至清代而达到鼎盛时期.在清王朝存续的260多年间,全国各地修复和兴建了大约5000所书院,这些书院分布在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之问,遍及全国城乡,成为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教育及学术研究中心,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及文化的传播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清代书院的发展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自乾隆以降,清代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官办书院为主体、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书院研究成果甚丰,发表文章270余篇,出版专著5部,完成硕士学位论文15篇.本文依据书院发展脉络综述2009年书院研究成果,梳理唐、宋、元、明、清五朝书院的研究状况,并进一步延展到书院的现代意义及整体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