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宝火同志在《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上发表的《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以下称朱文)一文中,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说法是不科学的,其理由是:一,五四运动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因为还没有建立共产党。甚至认为无论是政治领导,还是思想方面的无产阶级领导都是不存在的。二,认为作为对五四运动起重要作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的时候,还没有哪一个称得上已经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他们的世界观,基本上还是资  相似文献   

2.
我的商榷文章《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不容否定》(简称《不容否定》)发表后,朱宝火同志又写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的文章(简称《开端》),作为给我的“答复”。我仔细地阅读了他的全文,感到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下面就以事论事的方法,作一简单的论述和分析,兼作“答复”的答复。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不是完整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多少年来一个定论的观点。近年史学界有人提出异议,主张以上海共产党小组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最近又有人提出“五四运动至中共二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以南昌起义作为标志的新看法。笔者以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标志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是有益的,本文试图说明: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可以的,但这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不具备完整的意义。经过了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国共合作进行的国民革命为基本内容的准备时期后,以南昌起义为标志,中国革命才进入了比较完整意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个说法,严格地说来是不科学的,还有值得商榷的必要。 以往论定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主要论据是:一曰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时代不同;二曰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问题,朱务善先生在《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见《历史研究》1962年第四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见解,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朱务善先生说:“五四革命运动既不同于包括辛亥革命运动在内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又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式”。“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主义运动中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阶段,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的序幕,为旧民主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开辟了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但还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尚未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阶段。”总的来说,五四运动的性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里,朱务善先生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至中共二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史学界讨论热烈。本文以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依据。认为开端的标志有四:一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二是革命的统一战线;三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四是与国际无产阶级的直接联系。据此,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2年7月中共“二大”,当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问题,史学界讨论热烈。本文以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为依据,认为开端的标志有四:一是无产阶级的领导;二是革命的统一战线;三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四是与国际无产阶级的直接联系,据此,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2年7月中共“二大”,当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这是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看法,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随着五四运动史研究的深入,围绕五四运动的性质和领导权问题,史学界也有争论。比如:1961年至1962年期间,以《学术月刊》为主要阵地,开展了关于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化为自为阶级的争论,实质涉及到对五四运动性质和领导权的不同看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解放思想,学术研究活跃,在有关五  相似文献   

9.
<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的解读,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但准确掌握这一历史概念又是历史学习的必要内容,为全面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理念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笔者将本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为五四运动缘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辅之五四运动发展的轨迹,以此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10.
第一单元: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一、年代——一九一九——一九二一。二、目的: (一)明确五四运动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开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明确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才有正确的领导,才一步步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1.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中明确的历史结论.但历史的发展绝不是偶然的,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在五四运动时期完成交替,那是前有条件后有表现的.本文试结合五四运动前后的历史史实,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的基础条件和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概括,以期有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12.
<正>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成为中国近代无产阶级斗争方式的经典表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也成为初中历史教材的普遍性结论。  相似文献   

13.
通常被称作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五四运动”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哪里 ,是史学界值得弄清的一个问题。1999年 5月 14日《文摘旬刊》第 683期以《谁最先提出“五四运动”一词》为题 ,摘录了黄志文发表于《新闻汇报》1999年 5月 3日上的一篇文章 ,提出 :19 19年 5月 2 6日罗家伦用笔名“毅”在《每周评论》第 2 3号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 ,此时五四运动爆发仅 2 2天。在该文中 ,作者从标题到正文都使用了“五四运动”一词。这是第一次在印刷品中采用这个提法 ,以后这个名词就成为这次运…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党史学界曾有过两种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应该以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为标志;也有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初步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如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的同志就说:“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等问题,是以前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所没有正式提出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党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党史学界曾有过两种意见。大多数人认为应该以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为标志;也有人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初步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如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的同志就说:“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等问题,是以前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所没有正式提出过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曾经在他晚年的回忆作品《忆往谈旧录》中说到:“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掌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直截了当地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中国国民党,国共第一次合作,都是从五四运动所开出的社会思想新潮流而来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五四运动和中共创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重点阐述以下问题:如何理解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为什么说党的创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演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设计思路 对于“解放战争”这一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没有单独给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只是笼统地提出:“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把“解放战争”置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背景之下。一般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始于五四运动,止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以1915年《青年杂志》(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的创刊为发端,以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事件为中心,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而且也成为中国青年登上反帝反封建斗争历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90年代五四运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表现在:出现了研究范围扩大,部分专题研究深化,系统研究、比较研究、心理分析等新方法得到广泛运用,学术批评重新受到关注等新趋势;围绕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五四精神、国民党人在五四运动中的领导作用、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及五四启蒙精神是否中断、五四运动是否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或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