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6 毫秒
1.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女娲神话的产生,是原始先民的生产经验、社会意识、哲学思想和价值判断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原始时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智力水平是女娲神话产生的历史原因;原始先民"万物有灵"的思想是其产生的心理基础;征服自然、体现人类本质力量是女娲神话产生的心理动力;对女性力量的肯定和生殖崇拜是女娲神话产生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4.
女娲神话的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补天神话既反映了远古居民对中华大地地理形势的认识及母系氏族社会中女性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中国最早的石图腾崇拜,并且对中国人“补”的思维方式及拼搏奋斗精神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女娲造人神话展示了原始时代人们生育观念的三次演变,即由女神化育生人到抟黄土做人再到男女共同生人的过程。女娲死后又成为最早的高裸之神(俗称送子娘娘),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婚姻生活。  相似文献   

5.
“女娲作笙簧”神话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作笙簧”神话植根于先民生殖崇拜的化土壤中。神话中女娲所作之笙簧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作笙簧乃是一种乞生巫仪,整则神话象喻性地表达着先民对两性交合方能生人的认识。由于女娲所作之笙簧在上古有两性交媾的原始化内涵,有生殖人口的神秘功能,后世婚恋和乞子乃至乞求再生民俗中多以“笙簧”作为化形具。这些笙簧民俗事象可以说是笙簧神话中生殖母题的化蔓延和世俗化流变。  相似文献   

6.
语言中的造词理据与汉字中的构形理据是先民观照、体察、感悟“名”“物”关系的心理镜像。由此沿波讨源,考释女娲神话起源。从造词理据看,“娲”即“蛙”;从构形理据看,“娲”为“ (锅),又源于葫芦。女娲是先民蛙图腾与葫芦图腾由共时异象分立到历时异象演化整合凝聚而成的综合性图腾,或者说,是先民生殖崇拜观念下多源混生的生殖女神。从女娲神话意象组合看,在出土文物层面,女娲神话几经演化最后定格于人类最早的炊煮器陶 (锅),饰有蛙纹、形圆腹大源于葫芦的陶 (锅)正是女娲神话的写实雕塑。  相似文献   

7.
贾宝玉形象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女娲炼石——“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这种多重转换标志了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曹雪芹通过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把女娲补天精神转化到贾宝玉形象之中,又通过“石头记”神话的石头——“宝玉”与“宝玉”——“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象征了贾宝玉人生回归的原型。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和“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是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的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这个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融不进“宝玉”向一僧一道要求到红尘“乐享”内容;“宝玉”乐享内容显然是后加进去的。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艺术表现有精彩绝伦之论,但是,脂砚斋并没有理解到曹雪芹运用女娲补天神话对“石头记”的原型意义,也没有理解到贾宝玉形象是女娲神话原型的多重转换象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研究多将女娲神话纳入历史框架来梳理其发展与演变,或由此窥探各时期社会状况和民间信仰,或探求女娲神话对中华民族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并不能系统有效地解释看似杂乱无章的女娲神话,甚至会令研究者陷入资料收集和主观臆测的窘境。而实际上,河东地区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补天、置神媒制笙簧等神话是其创世神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故事情节下的各种演绎,基本脱胎于源远流长的河东文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为这种女娲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先民通过女娲神话,将自身起源一元或二元的问题与自然秩序可改变或不可改变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土地崇拜"的远古神话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女娲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作品。最早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了女娲的是屈原的《楚辞·天问》,即“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女娲的功勋的记载初见于《淮南子·览冥篇》,说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至于女娲及其神话的其它记载则多见于《山海经》、《太平御览》、《独异志》等书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女娲神话在先秦属于南系的神话,所以在早期的北方典籍如《诗经》《尚书》等书中,均难找到它的踪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南方,恰恰相反,我认为原始女娲神话产生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的中原一带。  相似文献   

10.
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关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轴心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1.
就象作一个等圆的正方形是几何学中的一大难题一样,女娲神话也是中国神话学中的一大难题。中国汉民族古代神话资料不完整、分散或历史化的现象本来就十分严重,而女娲神话的资料就显得更为分散残缺,甚至彼此矛盾,受到种种“异化”作用,历史化、哲学化、文学化的程度十分严重。因此,三十年代以来,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推测和研究,当中的一些学者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离这个问题的解决、取得一致性的意见却还很远。闻一多先生在他那篇影响巨大的文章中,曾  相似文献   

12.
女娲神话在中华大地上不仅传颂历史久远,而且流传地城广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发展,女娲神话经历了一个由造物之神向人性化回归,并被华夏备民族传承争取舍的过程。女娲神话经历不同层次的裂变,其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但究其实质,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当今世人应当传承她关注人类、担当有为、建功不居等胸怀和精神,在接受女娲神话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3.
神话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缩影,它反映原始先民的生活,将他们的想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原始思维特征杂糅在一起.闻一多希望从神话研究入手,探究“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将学术研究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神话研究,寻找中华民族“集体的力”.闻一多文化阐释批评下的神话研究,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了其中真正的文化意蕴.他还原了神话中的古代历法、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古代的地质地貌,发掘出伏羲、女娲及“先妣兼神禖”等神话母题,对中国的神话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 史前时期,也就是意符文字时期,流传至今许多神话传说。其中有些神话,可能并不是神话,而是用意符文字记录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意符文字发展为单音字后,对原意符文字的字形、涵意分别记录,年远代湮之后,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按照意符文字的抽象表意特征,破译几个并非神话的神话的历史内涵。 《帝王世纪》等古籍记载:伏羲、女娲的长相都是“人首蛇身”。山东嘉祥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中,伏羲、女娲合为一图,上半身是男、女两个人,下半身是两条互相缠绕的蛇(附图一)。四川新津宝子山出土汉代石棺画像与此相似(附图二)。而古籍记载他们功绩的传说是:伏羲氏初创书契,画八卦,制骊皮嫁娶之礼;女娲氏抟黄土做人。  相似文献   

15.
张尚信 《考试周刊》2012,(73):20-21
中国文学对神话中神祗女性的称谓一向是“神女”,“神女”被“女神”取代源于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翻译,“神”和“女”的主体更易显示出女性神格的差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地母形象及女性在爱情中地位的差异,进一步论证中西神话中女性神格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6.
女娲是中华民族家喻户晓的女神,本文从河北耿村的故事传说入手,对女娲神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女娲神话在中原地区流传很广,与之相关的民俗因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而被严格地遵从、承袭,因而也得以保留下来。从一些与神话有关的民俗事象中探视原始神话的原生状态,则可以从中寻求到一些民俗事象的“源”,帮助我们理解民俗心理和原始神话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陈建宪关键词民间文学;神话;女蜗“泥土造人”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在中国,这个母题的典型代表是女蜗造人神话。这个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女娲神话流传广泛,但分歧百出。要透过传说迷雾,探求女娲真实身份,予以科学定位。女娲应实有其人,她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部落女首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她最先制定了我国早期婚姻制度,并创制器物,发明笙簧。研究女娲文化要从史前历史研究的大背景出发,建立可持续研究机制,开发女娲文化,促进女娲文化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0.
曹雪芹在小说的关键部位用女娲补天造人,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绛珠还泪三则神话暗示了《红楼梦》的立意和统贯全书的主题。这三则神话共同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作者用这三则神话突出表明,在这个特定时期,具有女性特质的文化相对于具有男性特质的文化的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