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人本质是“实践性”、“社会性”和“全面性”的统一体.全面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本质思想对确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人的“实践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的“社会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是要使大学生正确处理自己同他人和社会关系.人的“全面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希望寻求环境问题的根源.于是,似乎代表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人是目的”思想成为了“众矢之的”.为改变这种狭隘的认知,从环境伦理学视角解读康德“人是目的”的环境伦理意蕴.事实表明,“人是目的”思想不仅不会产生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灾难,反而利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康德“人是目的”思想并非倡导人与环境的对立,而旨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上儒家的德治和法家的法治经过论争,最终形成“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都是为“人治”提供理论根据的.“人治”统治和反“人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德教与法治是辩证统一的,在今天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4.
超人思想不仅是尼采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他一些思想家甚至一般老百姓心中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情结.本文把人们思想中的超人概括为“人可望不可及的”与“人可望又可及的”两大类;在“人可望又可及的”超人中,又分为“道德型的超人”、“力量型的超人”、“智慧型的超人”、“全面发展型的超人”,并考察了这些不同的超人情结产生的基础及其对人们现实生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课程目标定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迄今为止,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目标上还缺乏准确而科学的定位.文章从高职人才培养特点出发,运用职业和岗位分析方法,从“社会人”、“职业人”、“岗位人”三个不同层次主体的需求来重新定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以帮助学生顺利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从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从校园人向岗位人转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突显高职特色.  相似文献   

6.
陈琳  刘港 《丹东师专学报》2006,8(2):103-10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借“天”言人事,为君权神授作出合理论证,为西汉王朝推行封建专制主义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古代封建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董仲舒有过“师生”之缘的司马迁,其“天人之际”的思想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着继承又创新的联系.其中,继承表现在“天”与政、“天”与命、“天”与象方面,创新表现在天象与人事、天道与人世、天意与人君方面.  相似文献   

8.
王坤 《天中学刊》2014,29(6):128-130
20世纪下半叶美国“专业—实践理性”的教师教育思想,经历了从关注教学过程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下对教育范畴中“人”的关注的转变.存在主义视角下对“教”范畴中“人”的关注是美国“专业—实践理性”教师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交往理论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交往范畴是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交往实践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交往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要求以实施“平等对话”为策略,以选择“生活世界”为载体,以优化“互相理解”为方式,以确立“共同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梳理了“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这一提法的由来,分析了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责任人”的必然性,阐述了对“首要责任人”内涵的理解,并对如何帮助和促进导师发挥“首要责任人”作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汪行舟 《江西教育》2012,(10):23-24
近年来,赣南医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站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强化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深入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2009年,该校开始在各级新生班级中推行“双立班”,采取3+3模式,把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家”.  相似文献   

12.
“学”是孔子提出的原创性思想之一.《学而篇》蕴含了许多“学”的思想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孔子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学的是经典的古籍,其次是学道以及对仁的践行.“学”能让人在真正意义上意识到“人”的存在,进而学会如何与外界和谐地相处.“学”的终极导向是让人回归自然,感受心中的至乐.在“学”的过程中,我们能回到过去与先贤为友,为我们走向未来提供了可能.“学”的最高境界是希望我们能成为“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  相似文献   

13.
古田会议决议从根本上解决了红军“为谁当兵、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基本问题,坚持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革命的最终目标,使“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思想成为古田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了古田会议精神的内在实质.古田会议精神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当代大学生确立“生命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成才意识”和“服务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构筑确立了新的时代基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这一指导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新的特点:视人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源泉,通过满足人的需要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确定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建立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柏溪随笔》是唐君毅早年两篇以家乡“柏溪”命名的人生随笔.文本中独特的生命情调和所包含的生命学思想,对唐君毅成熟期思想的“人”和“文”具有支撑性意义.因此,《柏溪随笔》可以看作唐君毅思想的萌芽与源头.  相似文献   

16.
人的生命的价值是在“实然”与“应然”的矛盾运动中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应然”提升有极大的能动作用.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应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所作为:唤醒学生个体的超越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情感、引导学生对人的生命意义作不懈的追求、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人是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以人为本”的精神缺失,高校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队伍和教育服务体系五个方面构建“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试论价值观管理理论中的人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传统理性管理理论中 ,不论是“经济人”思想 ,还是“社会人”思想 ,个人只不过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管理目标的“工具人”而已。“工具人”思想人性观发展的历史局限性导致了现代价值观管理理论中“目的人”思想人性观的产生。马克思认为 ,人在任何时候都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是“手段”和“目的”的辩证统一。人类社会只有发展到了共产主义阶段 ,体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人”思想的人性观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9.
大学是精神的,非物质的.大学主要是通过思想对思想的影响来培养人才,而非权力性影响力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思想,因此,非权力性影响力与大学的工作性质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大学力量生长的源泉.大学内部管理人员只有树立“人本”观念,坚持“学术自由、追求真理”的原则,充分发挥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才能使“大学”这个“学”字越写越大.  相似文献   

20.
“碰撞”乃一物体与另一物体发生接触并迅速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现象.“思维碰撞”即可套用理解为:一种思维与另一种思维交流之后产生一种新思维的过程.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其实,交换分享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碰撞”.本文就结合案例谈一下“思维碰撞”这种交流方式在语文复习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