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中国东盟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因素的推动.其主要内容是减除成员国之间关税、技术壁垒,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强全面经济合作.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呈现出有别于其他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系列特征.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演进,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由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在对中国及东盟乃至全世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演进,世界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潮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由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正在对中国及东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速推进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汪振伟 《新高考》2010,(4):15-16
【热点综述】 2010年1月1日,在中国和东盟19亿人民的共同期盼中,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这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5.
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决定在未来的十年内建成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一举措有其内在和外在原因,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外在原因在于中国和东盟共同面临着整个世界经济衰退造成的贸易萎缩,美日等主要经济大国走向贸易保护,以及全球经济趋向区域化的压力;其内在的原因在于东亚内部经济发展的本身,以及本区域贸易的迅速发展这一事实。本认为,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给中国创造更加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领域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中国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资源,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又促进了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但是,自由贸易区建设过程中因为国际政治资源开发不足的缘故,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可以通过采取加强区域内经济协调和合作、加强与东盟的政治互信、加快构建中国-东盟共同文化、协调与区域外大国的关系等举措,来进一步开发国际政治资源,推动自由贸易区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1年,东盟积极响应中国总理朱镕基的倡议,加快与中国的合作步伐,并在年底的东盟与中国领导人会议上,宣布将在10年内与中国建成自由贸易区。东盟此举反映了它在东亚的地位和作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东盟对区域合作的基本战略也相应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名词     
东盟10+3系列入选理由: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日渐加强,双方将提前建立自由贸易区。解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10月7日至8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贸易区(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以下简称“CAFTA”)历时8年建成,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启动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在考察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历史和现状基础上运用单边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进行定量分析,并引入滞后效应(lagged effects)得到经过扩展之后的引力模型,利用该模型对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前景进行分析预测,提出:应充分发挥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形成自由贸易区与国内的良性互动,构建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开放市场间更密切的合作。  相似文献   

10.
月月时政     
《中学生阅读》2005,(3):20-21
11月3日至6日,首届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这是中国政府为全面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双方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而采取的一项具体行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对广西文化产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挑战体现在:政府必须对文化产业和市场管理政策进行调整,以及东盟国家文化交流对民族文化具有潜在的影响,给文化生产单位带来生存压力等;机遇在于: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单位转变观念和解放思想,有利于广西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通过阐述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对广西文化产业产生的影响,辨证地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文化认同带来的文化交流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东盟的历史,马来西亚作为东盟的创始国,与东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分歧。合作因为:有理由维护东盟组织的存在;从安全方面考虑,必须支持东盟;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促使其支持东盟;以东盟为支点,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分歧因为:到目前为止,东盟的经济合作对其经济发展促进不大;东盟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对东盟的政策;作为成员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东盟国际合作与交流正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扩展到教育层面,而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逐渐成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的突破口.本文在科学界定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基础上,从政策视角阐述了云南与东盟主要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可行性及基本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云南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提升云南-东盟全方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欠发达地区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 o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has hitherto attracted scholarly attention and debate by both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s working in area stud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Asia-Pacific/Southeast Asia studies. Confined to area studies, scholarly research on ASEAN is limiting because the parameters of research are invariably locked into issues related to economics, politics, security, and trade development in and around the region. Notably, education has been an under-researched topic. On the cusp of its 40th anniversary ASEAN envisages the formation of an ASEAN identity and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from area studies, this paper engages in “regionalist thinking” about ASEAN, education and identity making. This “regionalist thinking” is, however, only thinkable and imaginable with reference to the “global,” because as a region ASEAN, whether perceived in geographical or in spatial terms, is part of the global sphere in which it is embedded. I argue in this paper that while historically education and schooling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imaginarie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national identity making, the call for the creation of an ASEAN ident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requires that nation states in the region deparochialize education and redesign pedagogies that “teach and learn beyond the nation.”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以来,五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成功举办,为中国—东盟,特别是贵州与东盟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窗口,促进了贵州与东盟间教育资源双向流动,从而推动贵州教育乃至贵州整体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进程。贵州的高校与东盟国家的高校开展了多个实质性的合作项目,但是规模还不够大,数量还不够多,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建设使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成为发展前沿,成为与周边国家对接与交流的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东盟陆海相邻,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窗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担负着国家赋予的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三大定位"的历史使命。要推动广西"三大定位"历史使命的实现,培养大批中国-东盟跨文化人才是关键,这也成为广西高校的时代新使命。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时代背景,考察和分析广西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现状,发现高校在中国-东盟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地域失衡和东盟留学生生源不均衡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而提出广西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与路径:(1)立足边疆区位优势和学校特色,科学规划跨文化人才培养;(2)跨越各种固有界限与疆界,构建灵活开放的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3)打好东盟牌,改善和优化东盟留学生生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东盟方式"是学界关于东盟地区特色合作机制的代名词,东盟特有的这套组织决策方式主导了东盟地区公共教育事务的治理模式,其在职业教育领域则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平等性、治理内容的跨国性、治理机制的灵活性、治理工具的多样性以及治理理念的包容性。"东盟方式"在职业教育治理上的应用促成了地区职业教育愿景的形成,提升了地区职业教育政策的协调度,形成了地区职教合作的多层次联动网络。"东盟方式"强调非强制性以及避免超国家机制,因而存在区域教育治理结构松散、区域教育政策实施缓慢、区域教育规划执行力度弱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双方在经济贸易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产生一系列放大效应。但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今后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丰收与风险同在。障碍与风险在于:南海问题可能成为合作发展的定时炸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交通设施物流体系亟待完善提高;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期望值过高;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国家内功不足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截面数据,通过对相关模型的回归分析后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和"东盟 2"出口厂商定价行为的影响随行业和出口目的国的不同而各异.由于"东盟 2"各国与中国的进出口产品同时存在互补性和替代性,厂商的价格歧视在一些互补型贸易品间没有显著的体现,而在一些替代型贸易品间则表现突出.由此可以预见,由人民币升值传导的价格波动效应,在"东盟 2"各国及中国之间将有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为广西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广西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通过对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广西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提出提升广西与东盟国家同构性产业(产品)生产企业及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广西进出口贸易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广西独具的与东盟接壤的保税区及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保税区产业和物流产业,打造新型的广西进出口服务贸易企业,着力与国内和东盟国家(如新加坡)有实力的金融、通讯、旅游及专业服务业合作,实现共赢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