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一、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是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学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讲教材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教材,实践教材。在知行之间搭起一座可行的桥梁。为此,思想品德课中可采取欣赏活动的形式。新课标提到,“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  相似文献   

2.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以儿童生活的逻辑观照“传统节日”教学,引导儿童用自己的性情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创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辨,才能让传统节日教学顺应生命成长的节律。  相似文献   

3.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加深小学《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教学的体验,可让教学避免流于简单的涉猎、肤浅的认知,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可以说,体验丰盈课堂,感悟润泽生命。笔者谈谈自己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下的"活动体验"课堂模式,能够科学巧妙地将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摒弃了枯燥的说教和单纯认知学习,通过真实的情景模拟将学生引向自然、社会和生活,使学生积极思考,并积极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在身临其境中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验中认识  相似文献   

6.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多年的《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笔者深切感受到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以活动为纽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让体验成为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7.
课堂不只是事先预设好的教师演绎教案的过程,更是学生不断体验、感悟的历程,是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生成体验的过程。我们要及时捕捉"非预设生成"的智慧火花,让课堂绽放活力。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丰富,情感得到渲染,品质得到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真实世界去出发,运用自己的认识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自己真实的感受。在教学中,笔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论指导下,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情境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生活化的体验让学生愉快地活动,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法去教育学生的认知,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得事情都留给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运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浸润式的体验式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载体,鼓励着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预学作业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把凡是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做的事情都给学生留出空间,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决定,去思考、体验、感悟,去创造、实践、应用。而不要什么都在课堂上由教师灌输,什么都在课堂上由教师摆布。"而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翻转课堂"是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增加教师  相似文献   

11.
课堂对话是一种真正的师生之间的心灵沟通,学生在课堂对话中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通过课堂对话,学生的潜力才能被激发,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设问,注重设问技巧,引导学生深度思考,从而让学生想说、会说、说好,让课堂对话真正成为学生探求知识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范国强 《广西教育》2012,(37):85-8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只有将生活与品德教育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取得理  相似文献   

13.
吴利群 《广西教育》2013,(22):75-75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部分乡村学校的课堂仍然存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没有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不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拓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真正教育目标不断被人们认识,并且不断地升级其重要性。语文学科的真正教育内涵就是教师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他自己思维水平的内心感悟,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产生心灵的震颤,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表情答意的方法以及学会观察、分析、判断生活中人与事的是非。那么,如何实现语文学科的感悟,用思维理解语情信息,让学生潜心读书,自我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实现感悟,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让学生读起来,放手让他们尽情地去体会,让他们确实走进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环境,零距离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进而达到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性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呈现状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活动是品德课堂中教和  相似文献   

16.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必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心灵感悟生活。只要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课堂紧密结合,思想品德课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学会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努力寻找生活中与思想品德课堂相关的内容,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相似文献   

17.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亲历,在亲历中体验,最后在体验中建构新的道德价值观.体验,顾名思义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种体验性课程,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品德教育只有让学生亲历过了,有了真切的体验,才会有感悟,教育才会触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体验应该是"情感的、生活的、内需的".  相似文献   

18.
体验式阅读,即在教师指导、点拨下,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关注、感悟、欣赏、评价阅读文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把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阅读对象变成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情智存在的亲历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之前或阅读的过程中经常处于一种消极的"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激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教师的引导作用首先表现在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为基础,挖掘课文对学生的潜在意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学生进行"诱导式""互动式"对话。  相似文献   

19.
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道德教育回归儿童生活.才能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因此,小学品德教育要体现教学生活化.把教学的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让教学情境创设再现儿童生活.在教学中活动体现儿童生活.使课堂文本内容与儿童生活构成一种互补关系,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品德教育。促进儿童的道德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芬芝 《教师》2012,(31):110-110
“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巧妙放手,恰到好处的课堂“留白”.留给他们思维驰骋的空间,促使他们用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去演绎精彩的“补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