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学校"并非未来某年以后诞生的学校,它在今天有特定的内涵,即"信息文明学校"。"未来学校"追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的人性化、创新化与国际化,其教育目标是"21世纪素养"与健全人格,其具体内涵是倡导新技术、新课程、新教学、新学习、新评价与新管理。"未来学校"并不遥远,它渗透于今日每一所学校的具体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正>"未来学校"是近两年教育界的热词。郑州市教育局在2016年提出"做有未来的教育",引发了大家对"未来学校"的思考和探索。目前,诸多学校都尝试通过变革以求与"未来学校"接轨。我认为,以"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为特征的"新样态学校",可以作为"未来学校"的一种建构模式,值得我们关注、思考、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7年第12期《论"未来学校"》一文指出,所谓"未来学校"是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学校,"未来学校"让教育走向人性化、创新化和国际化;"未来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发展"21世纪素养",培养健全人格。与此同时,"未来学校"也需要基于信息时代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对课程、教学、评价、管理诸方面的教育实践进行重建。作  相似文献   

4.
"未来学校"是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在教育领域使用信息科技的先行范例。"未来学校"通过在教学中使用最新的应用软件,开发3D仿真学习情境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方法 ,培养师生自主创新能力等,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互助协作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也使新加坡走在了信息科技运用的最前端,为其2015年实现所有学校都能使用信息科技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朱永新教授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就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未来教育、未来学校,旨在基于"云"背景,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创造高质量、多样化的学校教育形态。未来学校应该是在"与时俱进的文化"引领下的,集社交体验、趣味学习为一体的场所。它应该具有"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方式变革、教育流程再造"三层境界和"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08,(10)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未来学校"是新加坡教育部提出的新概念。教育部政务部长吕德耀解释:"这些‘未来学校’没有黑板和粉笔,将在各年级和各  相似文献   

7.
史凤山 《教育》2021,(15):6-9
关于未来学校,每个教育人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都会有自己心中的理想未来学校.百度搜索,世界各国针对未来学校也有新举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学...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是一个十分注重发展信息技术的国家,尤其注重在教育领域使用信息科技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2007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实施"未来学校"项目,以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最新的应用软件、3D仿真学习情境、创新课程体系等在未来学校中的完美结合,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互助协作的能力,最终成为世纪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程琳 《上海教育》2013,(6):28-29
这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深度投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远远超越了单纯记忆而强调对含义的理解,从而使持各种学习风格、来自各种学习背景的学生都受益匪浅。安妮·吉恩老师的10年级生物班里形形色色的学生有幸在这样一所学校就读:该校一直致力于帮助学生成为成熟的问题解决者和终身学习者。这些学生全部是某个事业蒸蒸日上的21世纪学习组织的成员,这个位于纽约市的组织名叫"未来学校"。  相似文献   

10.
2014年4月,教育部提出将研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作为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DNA”[1]。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2];同年11月,《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首次公开发布。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3],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同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了未来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实验研究课题,推动未来学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纵观国家教育发展大势,展望未来学校的教育革新,核心素养视域下未来学校的发展与变革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人民教育》2022,(5):82-83
<正>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自2002年建校以来,从“一切为了孩子终身发展”出发,以“办未来学校,育时代骄子”为办学理念,创造性地将“游戏化学习”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以“游戏化+教学”改革探索推动学校发展。天骄小学的游戏化教学是利用游戏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采用游戏的要素和机制塑造学习行为,让学习更有趣。学生通过“做中学”,不仅能够增强学习动机,学习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协作能力等高阶能力,还能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定义未来最好的方式是创造未来。面对"乌卡时代"的模糊未知、人工智能的"开疆拓土",关于未来教育和未来学校的蓝图勾勒,变得更加具体而紧迫。未来学校不仅仅是一幅畅想的画卷,更是每一份当下的努力创造,是今天每一步坚定不移的行走在明天的铿锵回响。我们将遇见什么样的未来学校?是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开放化,更加真实化、生活化、人本化,还是更加模糊化、流动化、工具化?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说,人类是唯一会思考未来的动物。如何将未来学校的美好场景转化为现实行动,是每个身处当下的教育人需要直面的必答考卷,更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今天的学校教育要想更好地面向未来,首先需要校长拥有清晰的未来观。  相似文献   

13.
<正>未来学校是当下教育界的热词。未来既指不久的将来,也指长久的远景。现在的学校就是过去的未来学校,明天的学校就是现在的未来学校。在大数据时代,未来学校是办学理念、学校形态、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师生关系、资源配置、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未来学校从整体上看应该是均衡化、多样化、现代化的,从个体上看应该是信息化、园林化、多元化的。在我看来,未来学校应该是这个样子:它有风格别样的建筑、宜人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以下简称"盐小")1997年在四川省率先建立了资源型校园网,自此便以"全面触击未来"的思维模式,以"项目式学习"为钥匙,从数字化资源、信息化平台、数字化学习、网络化环境、智能化管理五个方面,建构了具有盐小特色的"未来学校"。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家校共育"也是未来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和谐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翻转课堂对小学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课题,是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专项课题。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学校的办学方向是科研兴校,硬件条件优越,校园网络完善,同时非常重视对教师信息化培训,而且家校沟通渠道广泛,家长综合素质高。学校通过实行家校翻、校内翻、课内翻三种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及教师和家长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正>奈曼旗大镇第四小学学区中心校是一所有900名师生的农村寄宿制中心校。学校校训是"明德立志,修身习文";办学特色是"文化立校";教学理念是"以生为本,合作学习,全面发展";学校亮点是"教育科研";教学模式是"先学后导,合作学习,当堂达标";办学目标是"为孩子的未来幸福奠基"。学校致力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老师们清新活泼的导学方式,"学本课堂"的初步建立,受  相似文献   

18.
e学习源自英文e-learning,全称是Electronic Learning,牛津英汉双解词典里译为"电子学习",百度百科里译作"数字(化)学习""电子(化)学习""网络(化)学习"等,它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2012年6月30日,笔者所在学校在南京顺利通过了为期3天的"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e学习试点学校申报答辩会",成为江苏省首批e学习试点学校。同年10月17日,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会议上,笔者所在学校作为江苏省"e学习"  相似文献   

19.
学校网络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下,全体师生员工依托网络这个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其总体目标是将校园内各种信息数字化,以增进交流,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增进师生、校家、校社沟通,真正达到学校、学生主体、社会和家庭网位一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在内地西藏班(校)实施"家校融合"策略,其指导思想与实施方法迥异于普通学校。学校应当立足于党和国家现行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西藏实际,将"家校融合"建立在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与家长进行良性互动,积极调整双方教育观念,达成教育共识;鼓励与支持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与管理中,增强双方沟通与理解,保持家校交流畅通。通过"家校融合",内地西藏班(校)学生的教育将得到切实可靠的保证,也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