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傅山对杜诗非常喜爱,其存佚杜诗研究著作即有五种之多.他反对元明以来过分拘泥于诗法而产生的学杜流弊,主张通过妙悟和反复涵咏学习杜诗的精髓.在具体解读过程中,熟稔佛经道藏的傅山往往联系禅法对杜诗进行譬喻,并经常以诗画同论,其论杜倾向在清初诸家中可谓独具特色.傅山的诗歌创作继承杜甫的"诗史"精神,却并不蹈袭模仿,他特别欣赏杜诗雄奇豪放的风格,这正是其独特审美趣向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小引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大诗人。杜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早巳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指出:杜诗“是政治诗”。朱德委员长生前为草堂题词:“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陈毅副总理也曾以“千古诗人,诗人千古”赞之,给了杜诗以正确的评价。 历代研究杜诗者甚多,为杜诗作注的人也不少。但是,前人往往忽略了对杜诗中虚词、语法的研究,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对杜诗的理解。为了比较准确地理解杜诗,  相似文献   

3.
与其诗歌创作一样,遗山的词创作始终贯穿着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尊崇和追摹。独特系统的杜诗学理论,相近相仿的人生经历,是遗山词学杜甫的根本原因。而诸种杜诗风格的融入,是遗山词学杜的具体表现。杜诗对宋金词人如周邦彦、苏轼、辛弃疾、元遗山等影响很大,其中以元遗山最为显著和独特。因此,称遗山词为词中的“杜陵嫡派”是毫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4.
北宋著名诗人、词人苏轼,不仅对于杜涛从艺术批评角度加以推崇,首倡杜诗“集大成”说,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而且在其诗词创作实践中,切实对于杜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加以学习,且大量化用杜诗语典,验证了“子美集开诗世界”的诗学论断,在杜诗学发展史以及杜诗艺术接受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牵晓萍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77-79,87
朝鲜诗人丁若镛的“三吏”《龙山吏》、《波池吏》、《海南吏》是受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启发、影响而作。两组“三吏”在诗歌题材、体裁、韵脚、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中朝两位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各自文学素养的不同,使得他们的诗歌创作各有特色,瑕瑜互见。总的来说,尽管在整体艺术成就上丁诗稍逊于杜诗,但他的“三吏”还算是一组比较成功的仿杜诗作,这是诗人自觉学习汉文学并有所创新的结果,堪称是中朝诗歌交流史上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诗歌创作素有“集大成”之说,从《诗经》至汉魏六朝之苏李、曹刘、颜谢、徐庾等都给予杜诗的创作以巨大影响。其中,梁--北周的望乡诗人庾信,便是给杜甫的诗创作以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本文主要是想从杜甫的前期创作中选出几例,来探讨一下杜甫如何继承、发展了庾信文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方介绍和评议了北宋末年四川丹棱诗人唐庚对杜甫、杜诗的评价和学习情况,认为唐庚对杜诗的地位、来源、影响、诗艺、李杜优劣等方面皆有较好的看法;在创作中,不仅学习杜诗的精神,而且在句法、风格、创作态度等方而明显受到杜诗影响,真正体现了他“作诗当学杜子美”的主张.  相似文献   

8.
学界认为宋初诗人已经普遍受到杜诗的影响,这种描述与事实并不相符.尽管宋代是学习杜诗的高潮期,但杜诗被确定为宋代诗人的诗学典范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实际上,杜甫在宋初诗坛还没有引起诗人的广泛注意,杜诗的崇高地位也没有确立.在宋初诗人中,只有王禹偁等少数诗人学习杜诗,但仍杂以白体,成就有限,而林逋等诗人只是受到了杜甫的隐约的影响.所以,宋初只是宋代学习杜诗的初始阶段.  相似文献   

9.
学问一直为历代诗人所重视,“以学问为诗”却是在宋代形成的,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杜甫。杜甫首先以赋笔写诗和以议论入诗,从而打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审美体系,开始关注诗歌中的学问典故、字词韵律。韩愈、李商隐为唐人学杜诗最有成就的两位诗人,他们的创作、诗学观直接影响了宋诗“以学问为诗”的形成,“以学问为诗”便在西昆派(以典故为诗)、欧阳修(化用古人诗句)、王安石(以史料入诗)等诗人努力下,到苏轼、黄庭坚达到成熟。特别是黄庭坚的诗学理论的提出,从而使“以学问为诗”从一种单纯的诗歌技巧上升为诗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0.
《原诗》是中国古代诗学批评的重要论著。叶燮在《原诗》中以杜甫为核心,以杜诗为参照系,通过对韩愈、苏轼等个体诗人与“俗儒”“宋人”“今人”群体诗人的诗作品评,构建起一套关于“情”“事”“理”“自我”“面目”“胸襟”“议论”“风会”的诗学思想理论体系。同时,叶燮的杜诗批评具有思辨性,彰显出以杜诗为参照的叶燮诗学思想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费密,明清之际重要的学者和诗人。他的学术思想以儒为宗,诗歌创作理论上也秉承儒家中正平和的诗教观念,在博学众家的同时,追求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费密强调诗歌创作的法度,以为诗歌应“以深厚为本,以和缓为调,以善寄托为妙”。他的诗歌创作分别从诗歌的内容、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方面作出努力,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天宝后期至乾元年间,杜甫和许多思想上推崇儒学,创作上以古体诗反映现实民生疾苦的诗人交往,如和他共游慈恩寺且相互唱和的储光羲、薛据、高适、岑参,还有《箧中集》诗人张彪、孟云卿、王季友,可能还有《箧中集》的编选者元结以及苏源明、郑虔等。杜甫和他们进行过诗歌创作的讨论,杜诗中留下了学习他们的痕迹。杜甫此时一改前期的创作风格,用大量的古体诗反映时局动荡和民生疾苦,杜诗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受到这些诗人创作风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杜甫的诗歌是以叙事长见的,他善于将自己炽烈的感情蕴藏在客观冷静的叙事之中,所谓“曲尽一时之意,通畅而有条理”(范仲温《潜溪诗眼》;杜甫的诗歌也是以愁苦著称的,万方多难的政治局势,万姓疮痍的多艰民生,颠沛流离的个人经历,都使得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经常愁眉常锁、长歌当哭,所谓“杜诗强半言愁”(黄生《杜诗说》)。但长于叙事、多作愁声只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却不是唯一的方式。诗人巨大艺术内涵就象是变幻莫测的岳阳洞庭一样,既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一  相似文献   

14.
杜诗在内容上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它以高度地艺术水平,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因此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关于《傅青主手批杜诗》一书是否真出自傅山之手,学术界尚有疑问,没有定论,至今还没有新的相关文献资料出现。笔者在文献资料短缺的情况下,以傅山本人留存下来的其他作品、资料为证,"以傅证傅",论证傅山手批杜诗的可能性和真实性,并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望能平学界之争、解学界之疑。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桐城诗歌的繁荣与大批名门望族的叠兴代起密切相关,钱澄之、方文、方以智、姚鼐等创作卓有实绩的诗人几乎都来自于这些家族。虽然就作品风貌来看,这些诗人风格各异,个性鲜明,但他们的创作又很显然受到其家族文化的重要影响,从而呈现出某些共通性特征。本文主要从理学的传承、尚学重教的风气、家族诗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家族文化对明清桐城望族成员诗歌创作的影响,从而以斑窥豹,探讨家族文化与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晚唐是个特殊的时代,大多数诗歌为感伤之作,杜荀鹤的诗亦不例外,悲苦凄凉之声似乎尤为明显。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坎坷的个人经历,使诗人对佛教的“苦谛”、“空无”、“性净”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从而使杜诗多了一层佛性禅心。挖掘杜诗的佛禅元素并分析诗人这种佛禅情结的原因,对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杜诗甚至晚唐诗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马是神骏之物,马意象是杜诗中常用的意象之一。大诗人杜甫在“骐骥-士不遇”和“宝马英雄”传统模式的映照下,通过对马独特的描绘与刻画,托物言志,表露出其自身积极进取的性格心理,尤其是诗人笔下的老马意象更具风采,体现了诗人豪情壮志不得舒展的郁闷心情。杜诗中的马意象对前代有所传承,有所创新,内涵极其丰富。  相似文献   

19.
黄定成 《现代语文》2010,(4):151-153
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心路历程必然影响到诗人的创作,诗人的诗作必然会烙上其人生际遇的烙印。杜甫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伟大诗人,自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生经历分不开。清末诗人郑珍诗歌亦被后人尊为"诗史",他之所以在创作上步武老杜,亦是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纵观杜甫和郑珍的人生经历,会发现他们的人生际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也是郑珍的诗歌创作主要以杜诗为蓝本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傅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遗民、书画家、诗人。他的高尚和刚直的性格加上遭遇明清鼎革、国破家亡的经历,使其诗歌多表达奇崛和磊落的心曲,而显现出一种"古朴奇拙"的特征。傅山诗歌表现出的"古朴奇拙"的特点是同当时的美学风尚相契合的,而且这也是傅山反奴性、反对媚俗思想的体现,是社会环境与个人思想在诗歌中的统一和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