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晚报的批评报道,一直是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如何搞好晚报的批评报道,是办好晚报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批评报道是各类媒体所关注的。而对于晚报来说,如果说过去把社会新闻、文化副刊和体育报道作为晚报的几大支柱,如今也要把批评报道作为晚报的一大支柱。这并不是简单的主观臆测,而是办好晚报的必然要求。晚报的一大职责,就是要多关心百姓之痛痒,多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因为晚报的贴近性、广泛性和走进家庭,这个职责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不可推卸的。要尽这个职责,就要为民鼓与呼。对漠视百姓疾苦的人和事,对不…  相似文献   

2.
所谓“热点”,即一定的时间中,大多数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笔者认为,根据“热点”所源于的领域不同,大致把“热点”分为政治热点、经济热点、文化热点、社会热点等几大类。这样有利于使“热点”问题细致化,也可使记者在对“热点”的把握上有充分依据或提供方便。 “热点”的宣传报道是新闻媒介较难把握的问题,报道好“热点”问题,也是一个称职的新闻记者应该追求的较高境界,更是一个新闻部门领导应有  相似文献   

3.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地市级晚报就广泛性而言,没有国家级、省级大报的优势,但地市级晚报及时反馈市民生活、引起众多市民关注的“轻骑兵”作用,却是省级以上大报所不及的。抓好“热点”、“焦点”、“难点”这“三点”问题报道,深入反映市民生活,是提高地市级晚报影响力,夯实晚报阵地的关键,是晚报人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邯郸晚报今年元旦创刊时,办报方针里就定了一条,要主动地干预生活。创刊几个月来,在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方面连续搞了四个系列:一是对城市卫生建设的批评;二是对卫生系统医德医风的批评;三是春节前对一起制售病死猪肉事件的追踪报道四是对“中瑞”啤酒质量问题的批评报道,9天发了6个头条。这四个批评系列报道受到读者欢迎,收到了舆论监督的预期效果。 搞批评报道、舆论监督,首先有个认识问题。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井不排斥批评报道、舆论监督。严格地讲,或者从深一层次来说,对正面报道也不能  相似文献   

5.
积极地开展舆论监督李文海新闻界朋友聚首,谈起批评报道、舆论监督,都有一番感慨在心头,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中,更多的是酸辣和苦涩,一位朋友谈的更形象:搞批评报道、舆论监督是“好听不好吃”。邯郸晚报去年元旦创刊时,办报方针里就定了一条要主动地引导生活,真有点...  相似文献   

6.
选择社会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报道,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抓住读者,让读者爱读爱看,这几乎是每个记者经常挂在嘴边的常识。但是,在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报道中,仍然有一个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切入点选好了,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选择难点中的“亮点”。社会的难点就是我们报道的重点。怎样才能报道好这些难点,这就需要我们精心思索,从难点中去发现“亮点”,以  相似文献   

7.
地市级晚报在当地影响程度大与小,它与媒体能否正确地开展好监督批评报道有很大的关系。如何紧紧围绕普通百姓所关心的问题,实施和谐、理性的舆论监督,切实为百姓解决好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使和谐、理性的舆论监督真正成为地市级晚报读者的看点。《牡丹晚报》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3、风格集一大胆泼辣、温柔敦厚、善解人意”于一体,表现为“热、辣、实、硬、融”。传统晚报讲究“新、快、短、小、括”,而都市报除具备这几个特点之外,还有“热、辣、实、硬、融’等新特点,新特点构成了都市报导于传统晚报的新风格。“热”就是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敏感点,关注国内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如下岗问题、社会治安问题(诸如校园“擂肥”,偷窃抢劫等),水灾、火灾等灾害性事件,天文奇观(诸如1998年11月关于流星暴雨的报道)。“辣”,就是介入生活,干预生活,敢于伸张正义,进行批评性报道和揭露腐败分子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稿件除了有成就报道、先进典型人物宣传以及动态的信息外,还有大量的批评监督性稿件。特别是现在各家媒体都在自觉践行“走、转、改”,做到“三贴近”,更多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加之都市报的飞速发展,受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利益诉求多元化等,这些都促进媒体自觉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使得批评监督类稿件呈增多之势。然而,...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人们普通反映广播电视越来越有听头、看头。特别是中央台的《东方时空》、《午间半小时》、《焦点访谈》等名牌节目更是使受众耳目一新。人们为许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拍手称好。但是,对县级台站记者来说,开展热点、难点问题的报道,尤如捧着一个滚烫的烤白薯,想吃爱吃又怕烫。无怪同行们戏称“本站记者”报道热点本身就是一个难点。一难不能揭短,县城太小,人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二难不能犯上,(指批评当地某领导)记者属县管;三难视野窄,是非曲直难说清。  相似文献   

11.
晚报与社会新闻特别投缘。晚报需要社会新闻,社会新闻需要晚报。社会新闻是主流新闻最多的“富矿”,值得大力挖掘,细心经营。有些人对社会新闻的理解和片面性,热衷于报道男女私情、自杀他杀之类。事实上,读者的阅读水平在提高,阅读心理在变化,格调低下的社会新闻最终是会被较高层次的读者所鄙视的。怎样“经营”好社会新闻呢?①抢发新闻时要保持冷静,多想想政策规定、法律法规;②“不管东西南北风,咬定责任不放松”,把社会责任和社会效果放在首位;③寻找“官民同好”的共同点,力求共同关心关注而又“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冀平  王罡 《新闻知识》2005,(12):56-57
社会热点类新闻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能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社会极大关注,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有时看似一个很小的事件,却能引发出很大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与稳定。陕西日报社会法律部在报道这类新闻时,始终坚持自己原则,那就是“关注热点,绝不盲从”、“适时出击,引导舆论”、“明确职责,押樨重点”。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三夏时节,邯郸日报社为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落到实处,委派邯郸日报、邯郸晚报、中原商报3名年轻记者,组成采访小分队,冒着酷暑炎热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恳谈交心,连续推出“三夏时节看‘三农’”系列报道。通过这次报道活动,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坚持“三贴近”  相似文献   

14.
何谓热点?热点是一段时间内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些问题。 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 从公众角度看,热点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从哲学角度看,热点是矛盾的漩涡。 从舆论角度看,热点是舆论中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热门话题。 从问题角度看,热点是事关公众利益、事关大局的社会问题。 从工作角度看,热点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从领导角度看,热点是领导特别重视的社会动向。 何谓热点报道?热点报道是新闻传播媒介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热点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深度报道引起了都市类报纸的高度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各类报纸争夺受众、增强报纸含金量的重要法宝之一。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难点及突发事件、新生事物的报道,一些报纸都会想到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把这些新闻向重、深、广的方向迈进,从报纸的内涵和品位着手,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增加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那么晚报怎样才能做好深度报道,让其真正“深”到读者心里?  相似文献   

16.
《邯郸晚报》开展的“优化经济环境大讨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组系列报道的成功策划给我们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要善于识别新闻,新闻媒体要善于在政府关心、百姓关注、普遍存在的问题上选题目;二是把握好新闻刊发的时机,既不是“半夜鸡叫”,也不是“马后炮”,而是雄鸡报晓,恰到好处;三是要有良好的把握能力,系列报道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把握好节奏,有层次地展开。  相似文献   

17.
贾明 《新闻前哨》2010,(5):62-63
法制类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多年来关注的热点,但有的报道因以猎奇、吸引受众眼球为目的,常受到质疑。《荆门晚报》“消灾”骗术,我们一起防范系列报道。变常见的被动揭露骗术为主动出击,发动社会各界群防共治,践行了媒体服务人民群众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为新闻媒体关注弱公共话题、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所暴露的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这也是我们搞批评报道的初衷。为此,我始终认为,在从事批评报道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先考虑自己的社会责任,从整体利益出发,从全局观念着眼,紧紧地把握好批评报道的“度”。这个“度”把握得好自然就会达到批评的目的;“度”要是把握不好,要么激化矛盾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要么不痛不痒于事无补。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确定的前提下,都市类报纸创造竞争优势主要是两条途径:要么比竞争对手更出色,要么比竞争对手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如何更经济地满足读者,其实质涉及的是报业管理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低成本管理问题。下面结合都市报的竞争现状,谈点看法。一、价格推动成本:从更廉价到更经济各地都市报的崛起主要靠更出色,对手是当地晚报。都市报学走了传统晚报的看家本领,像晚报三大支柱:社会新闻、体育新闻、文娱新闻,像以批评报道影响读者等等。再增加硬新闻,做到“大信息量”;增加服务性报道,做到“强综合性”。在这种“新闻纸加实用纸”的对照下,那些固守“报的补充”、“茶余饭后消遣”的传统晚报,就明显信息量不足了  相似文献   

20.
(一) 少用“基本情况是好的”这样的套话 《西安晚报》8月29日一版刊登一则消息《2010年用地指标被超前“消费”》,副题是《栗战书要求对严重违法用地案件追究领导责任》,主要报道了西安市寅吃卯粮,今年8月就用完了省上下达的1997年至2010年用地指标,受到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严肃批评的新闻事实。 不能依法保护耕地是当前国民经济建设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西安晚报》这篇报道,依据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