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会同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共同成立“幸福少年法学院”,建构了三“心”一“议”的运行架构,通过编制活动操作手册,建立法治教育实践活动范式,形成学校、法院、家庭、社区四位一体多元参与的法治教育网络,以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理性意识为突破口,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3.
教育意识形态是建筑在社会行动主体特定的利益立场和价值取向之上的教育观念的集合体,是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本体性存在。教育学自引入中国开始,就在早期现代教育意识形态建构中出场,后经由旧中国到新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进入新时代的时空构境,教育学一直是教育意识形态建构的在场者。其间虽经历多次退场,但又再度出场,反映出中国教育学之于教育意识形态建构的不可缺场性。问题论争、知识生产、资政建议及话语建设,是中国教育学通过参与教育意识形态建构的出场方式。其在场与出场既受制于特定的时空构境及“剧情”,又能动地参与“剧本”的创制和“剧情”的演绎。参与教育意识形态建构并推动其发展更新,是中国教育学的学科命运和使命,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应然逻辑。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相似文献   

5.
现代化的生活与教育在摆脱物质匮乏与精神束缚、培育公民个体性与自主性的同时,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思维与孤立化的学习风格。这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公共人”的衰落与“自恋者”这一“个体人”的生成,进而阻碍新时代公民公共意识、公共德性与公共精神等的渐进与发展。对新时代德育建设而言,公共性的建构既在所难免又至关重要。因此,学校教育及其道德教育领域应积极寻求打破个体化桎梏的出路,承担起培育“公共人”的必然使命。道德教育应多渠道提升学校制度体系的公共性,建构公共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传递合作交流、自由公正等核心价值理念,更好实现“公共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信息之窗     
体验教育的特征1.主体性。体验意味着主体的觉醒,心灵的唤醒。体验使科学知识进入生命领域。“在体验世界中,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体验需要体验者的积极参与,即“身临其境”、“置身局中”,更加凸显学生的自主参与、选择和建构。2.情境性。体验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体验的环境愈独特,愈真实,愈能引发人深刻的体验。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创设使人感到疑惑、困难的教育情境”,以便于经验的生成。体验是与一个人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分不开的。3.感性。人是感性与理性、事实与情价值、物质与精神等诸方…  相似文献   

7.
建构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对于中学生来说,仍不失为“新发现”、再创造。建构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手段与桥梁。  相似文献   

8.
论导学理念     
杨军 《文教资料》2010,(13):123-125
教师对学生的“导”和学生向老师的“学”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活动。导学理念的建构有利于科学认识导学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从践行参与意识、控制现在行为、关注有效生成、激励持续进步等方面探讨了建构导学理念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耽”有“耽搁一下”的意思。每个有心致于文化事业的年轻人,只要耽搁一点点时间,就可以在富有活力的中小学校园和社会各界撒下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文化种子。我觉得,我们的哲学、文化和教育,其实是一个传习的过程。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一种话语方式的传习,参与了各种方式的建构和传承。想的、听的、看的,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与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教师培训模式。由于校本培训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及课堂;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更能激发学校和教师参与的热情,也就更具活力与效率。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知识范式、能力范式、情感范式、“建构论”范式、“批判论”范式、“反思论”范式等六种教师培养范式中,我们更推崇的是“反思论”范式,即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起“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校本培训的重心在于促进教师反思当今…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要求,面临着新的挑战。拟从构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论述从参与与自觉两个纬度入手,强化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构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对教育治理的有效建构。当代中国教育治理的建构,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持续进行的政府职能改革与社会领域建设。基于这两个方面,形成了“国家”和“社会”两种分析进路,前者认为教育治理主要依赖国家建构,并且要凸显国家主体地位;后者主张教育治理是由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同治理。它们都尝试建构了不同的概念框架及其行动路径,但对“教育”本身均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首要的是突出“教育”的立场,并把“教育”作为“治理”的共同利益、行动标准和联结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大学教育的主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遇到了新的要求,面临着新的挑战。拟从构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角度出发,论述从参与与自觉两个纬度入手,强化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及积极意义,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构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崛起的新兴教育门类。她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职业”两字上。高职教育的“高等”是指掌握高等职业技能和具有高等技术程度。这一特质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应以“职业立身、技术报国”,或者说“以能力为本位”为根本,强化实践教学,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精尖技术应用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建构实践教学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建构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才符合教学规律呢?笔者认为应按以下思想建构:  相似文献   

15.
“经验数学”提出建构“三重五导”的一般教学模式,即重经验、重体验、重验证和激趣诱导、经验向导、体验推导、学法指导、学用互导。教师建构从“经验数学”到“数学经验”循环递进的教学路径,有助于实现教与学的双向建构,从而促进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真理不是僵固在哪里,现成拿来可以享用的东西,而需要研究者的主动参与,不断体验与创造;对教育活动意义我的主体是教育工作者自身,另人无法代替,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要建立在“反思理性”的基础上,教师的研究应当从严格的“学科规训”制度下解放出来,以建构性试验为中心展开,克服“专业个人主义”,强化自我反思与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强调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竭力倡导教育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及现代教育的教育过程应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通过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本人就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实施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教育很少从学生将来的发展考虑,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现代教师教育模式的反思与审查,教师教育逐步由个人认知取向的“知识中心论“转型为“身份”与“知识”并重的人类学的教师教育模式.其方式是将“顶岗实习”作为创新点,通过让大学生“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共同体来形成身份认同和专业知识.建构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的核心,建构与身份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涵.自2010年以来,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顶岗实习为突破口,让师范生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以此推动教师教育实践的转型,实现了教师教育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9.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打造“和谐教育”,创建“和谐课堂”成为全面实施“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本文在阐述建构和谐课堂的意义基础上,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实现民主、平等的教学过程三方面提出了建构和谐课堂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在课程改革中功不可没。但是它重视学生“建构自我”,而易滑向功利主义;重视“理性建构”,而忽视感性熏陶;长于微观探索,而无力宏观把握;长于科学思维训练,却缺少人文情怀培养;勤于方法论训练,惰于世界观教育。因而必须引入像对话主义那样具有宏观意义的哲学思想,来弥补建构主义的不足,与建构主义一道引领中国教育真正走向正轨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