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新的性别差距摭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的性别差距指的是近年来男生在学习成绩,班级日常生活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新的性别差距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目前正在向高等教育阶段延伸.国外研究者探讨了新的性别差距的成因及解决措施,性别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了男生转向.我国也存在新的性别差距;应重视研究新的性别差距,这对于教育实践和理论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男生在教育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现象称为新的性别差距。基础教育领域中新的性别差距值得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本研究主要从性别平等的角度出发,以班级生活中的男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班级生活中存在的导致男生性别劣势的因素,并提出实现班级生活中性别平等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性别教育研究基本运用的是女性视角,男性视角被忽略了。男性视角指的是站在男性的立场和角度探讨教育中与性别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旨在揭露男生受教育不平等问题,反思、批判教育领域中的父权文化,最终实现男性和女性共同进步,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新的性别差距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教育研究应具有男性视角;重视男性视角是国外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教育研究应具有男性视角存在学理依据。教育研究具有男性视角利于推动性别平等教育深入发展和开拓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4.
就义务教育阶段两性学生性别差距的现状来看,在全球范围内,男生与女生在入学方面已基本实现机会均等的目标,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条件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在教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均有体现;在学习结果上,两性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性产出也存在差距。这些性别差距现象与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和性别角色认知、家庭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性别观念、学校的资源设备和教师的行为观念、社会的性别文化及两性参与制度有紧密联系。对此,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组织与学者在塑造两性文化、政府规划方案、儿童早期干预、教师培训与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以改善学生的性别差距问题。我国已实现教育起点的性别公平,但在教育过程与结果维度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差距现象。对此,政府、社会、家庭与学校应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性别公平。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男生性别弱势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阐释教育性别平等的实质出发,以小学课堂教学中男生性别弱势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导致男生性别弱势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小学课堂教学性别平等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领域男生学业劣势现象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普遍的教育难题,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危机.本文认为,早期教育课程的升级、教学过程中"体验"的消失、充满雌性色彩的教育环境以及重视"听话"忽视"对话"的课堂等四方面原因造成了男生的学业劣势.据此,当从更新性别观念、推迟男孩入学时间、打造道德的课堂、平衡教师性别比例等方面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高考数学学科中,女生表现出明显弱势。通过对其中存在的性别差距进行分析,发现焦虑现象对女生的影响明显大于男生,是导致女生成绩低于男生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影响女生焦虑产生因素的理论分析,提出缓解女生焦虑的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从高考成绩分析还是统计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男女比例,都可以证明基础教育中男生弱势现象的存在。研究发现,教育中的考核评价方式、课堂教学和学校教师队伍都不利于男生潜力的挖掘。因此,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改革教育理论,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因材施教;调整教师队伍,促使教师性别比例平衡。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高考成绩分析还是统计当今高校大学生的男女比例,都可以证明基础教育中男生弱势现象的存在。研究发现,教育中的考核评价方式、课堂教学和学校教师队伍都不利于男生潜力的挖掘。因此,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改革教育理论,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因材施教;调整教师队伍,促使教师性别比例平衡。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领域男生学业劣势现象日益成为一个世界普遍的教育难题,从教育学的角度审视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一危机。本文认为,早期教育课程的升级、教学过程中“体验”的消失、充满雌性色彩的教育环境以及重视“听话”忽视“对话”的课堂等四方面原因造成了男生的学业劣势。据此,当从更新性别观念,推迟男孩入学时间,打造道德的课堂,平衡教师性别比例等方面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