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陶 《江苏教育》2010,(12):13-18
孔陶(本刊记者):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的哲学基础和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人说它脱胎于“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更有人说它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等都很像(似曾相识)。您怎样看待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2.
1孔陶(本刊记者):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的哲学基础和教育思想是什么?有人说它脱胎于洋思经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更有人说它与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等都很像(似曾相识)。您怎样看待这些议论?  相似文献   

3.
今年一月十八日至二十一日,在法国巴黎七十五位“诺贝尔”们聚会时,有人问一位“诺贝尔”:“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略加思索后响亮地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  相似文献   

4.
一、集合知识简介 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本对集合的知识已有所安排,中学在高一讲授,小学和初中虽不提出集合的概念,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整套课本都渗透了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集合的初步知识作一个浅显的介绍。 什么是集合?在考虑问题时,把一些“东西”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些“东西”的全体就是一个集  相似文献   

5.
电路中的“短路”现象,人教版教材、华东地区新编教材均作了一般介绍,而初中学生学习电学时却时常遇到,如学生做电学实验时,由于连接不正确,出现短路;解习题时,由于题中开关的断开或闭合,使电路连接发生变化,也会出现短路,而许多学生对短路现象认识比较模糊。那么,电路的短路现象怎样识别呢?短路的实质是什么?电源短路有什么危害?用电器短路出现的危害又是什么?有时为什么会有“用电器短路”的应用?本文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1.怎样识别短路 短路,有电源短路和用电器短路。两种短路都可看成是:用一根导线的两端直接与电源两端(正、负极)或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泰兴市的洋思中学,20年前是一所被称为“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学生”的农村初级中学。现在,它已经成了“全国十所薄弱学校变为名校”的典型范例之一,成了中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有人说:“中国的学校不要说都办成这样,要有一半这样,哪怕是十分之一,中国也就成为教育强国了。”洋思中学是个奇迹,是什么造就了这个奇迹呢?细看洋思中学走过的历程,它为我们提供了以下五点启示:一、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健全发展在洋思中学,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所农村中学已经连续十年保持百分之百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同…  相似文献   

7.
我们万集中学于1960年建校,是一所村农普通初中.有人评论说:“万中的房舍是七高八矮,座落七前八后,课桌七斜八歪,雨天七漏八淋。”“土里土气几把手,能啃什么大鱼头?破锣破鼓破家伙,能出什么好名堂?”一句话,万中很落后。拿教育质量来说,在1978年以前的历次乡  相似文献   

8.
[总体阅读思考]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它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恰到好处”。全文是怎样围绕论题来展开论证的?试就以下问题进行阅读分析: 一、全文共四段,是怎样围绕中心论题来做文章的?各段的大意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 二、什么是“恰到好处”?文中举了哪些事例作说明?从文章里划出表示“恰到好处”的关键性语句。三、列宁说的“只要向前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同“恰到好处”有什么论述关系?用了哪些事例说明“过了头,常常把好事做成坏事”的道理?  相似文献   

9.
在一篇阅读课文的教学中,究竟什么是主要的知识?教师怎样去半“扶”半“放”,尺度怎样掌握?教师如何利用它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处理好以上问题,我认为首先应弄清两点:一、什么是阅读能力。二、阅读课文在一组课文中的地位以及它所负担的任务,这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 ,怎样看待当前中学教育的实施情况呢 ?有人曾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这一典故做了一个不甚恰当的比喻 ,意思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 ,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老路”。我们认为 ,比较客观公正的看法应当是 ,目前的中学教学仍然徘徊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 ,可以说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 ,而真正奇怪的是人们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一味地对立起来。其实 ,我们若能用辩证统一的哲学观去分析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相反 ,它们之间是互补的、统一的关系。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  相似文献   

11.
一、设疑激趣法。如讲初中地理第一册“地球的运动”时 ,我先把手电筒、地球仪带进课堂 ,让学生观察当地球仪对着灯光 ,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时 ,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假设地球仪本身不转动 ,灯光照在地球仪表面上 ,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旋转 ,周期为 2 4小时 ,那么地球表面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如果北京是正午时 ,华盛顿是白天还是黑夜 ?带着这些神秘而有趣的问题 ,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运动”的有关知识。二、情景感染法。如在讲初中地理第 4册“中国的旅游业”时 ,我首先放录像 ,依次展现长江三峡、广西桂林、…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早恋现象,就像是希腊神话里的潘多拉盒子,打开它,种种灾祸就会纷纷飞出。所以,有必要将它锁紧。” 青少年学生“早恋”心理辅导研究,一直是中学教育中最敏感但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中学班主任,经常遇到班里有一些学生谈恋爱的现象。由于早恋具有蒙眬性、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一旦处理不当,会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失落感和非正常心态,不反对早恋者的心理产生旷日持久的消极影响,甚至会给中学生稚嫩的心灵造成某种驱不散、抹不去的心理阴影。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谆谆告诫我们:“自我尊重取决于什么?怎样培养?年轻的…  相似文献   

13.
学生喜欢怎样的音乐教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喜欢怎样的音乐教师”这一课题,西方音乐教育研究称之为“有效与无效教师的对照”,早在1940年就有人做过专门的调查,日本学也进行过类似的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中小学生对音乐教师的具体要求及评价趋势,笔于今年9月对本市东洲小学、东洲中学等城乡六所中小学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650名学生中,以“你喜欢怎样的音乐教师?”“你不喜欢怎样的音乐教师?”为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归纳,其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写说明文要“言之有序”,读说明文,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序”,才能掌握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内容。阅读《海光》首先要掌握这篇文章的说明次序。有两道阅读思考题: 一、《海光》的整体结构如何?它是怎样按事理安排逻辑顺序的? 二、每节说明的逻辑顺序有什么特点,各层次间是怎样关联的? 其次,对于人们生疏事物的说明,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在阅读时认真体会比喻说明对于说明事物的特点所起的作用。【阅读入门指津】这是篇说明海里发光现象的文章。读者中可能有人见过海里的发光现象,而大多数读者没有见到过,那么要向人们介绍“海光”,首先要说明海光是个什么样子。用“绚丽的海光”这个标题,鲜明而引人注目。先说明了海光是什么样子,那么下一步就该说这光是如何产生的,是什么东西在发光,这是紧接着海光现象而产生的疑问,用“光从哪里来”这样的标题进行说明,顺理成章。当说明了这些光是海洋中的生物“从细菌到鱼类,从小虾到  相似文献   

15.
浅谈语素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以下简称《提要》)中,新提出了“语素”这个术语,并且把语素作为五级语法单位中最低一级语法单位。在教学中自然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建立语素这一级语法单位?语素和有的语法著作中提的词素是什么关系?语素和汉学、词的关系怎样?语素内部可以怎样分类?木文就个人在教学中的体会。对以上诸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新编教材有什么特点?从《种大蒜》一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课与老教材的第四册中的《十八植物怎样繁殖(二)》似有许多联系:如:“你研究过大蒜吗?把它的外皮撕开,可以看到里面的几个到十几个蒜瓣。每个蒜瓣外面包裹着干燥的蒜皮,里面贮藏着丰富的养料,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幼芽。大蒜蒜头也是地下茎。把蒜瓣的皮剥去(注意,不要伤着芽),种在花盆里,观察它以后的变化。”根据上述内容,新材料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17.
怎样看待当今的反腐败形势?是越反越多呢?还是向好的方向发展?我想,应该是后者。它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执政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已经比较完整、比较成熟,用什么思想来反、怎么反、反什么已经非常清楚,彻底地告别了摸着石头过河反腐败的方式。这个问题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公报中成熟了、定型了。我将它概括、抽象成“一”、“二”、“三”。“一”,指的就是一个“三个代表”理论,它不仅是反腐败的指导思想,还最终是检验反腐败结果的标准。“二”,指的是反腐败的具体内容,即用“一只手”来反位高权重的“权力腐败”(“大腐败”),用“另一…  相似文献   

18.
“风骨”究竟是指什么?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建安文学何以有“风骨”?它有哪些具体表现?提倡“建安风骨”在今天有无意义?这些问题我认为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一、“风骨”究竟是指什么? 关于“风骨”的含义,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作了专门阐述,但对刘勰的阐述究竟怎样理解,很久以来就存在着分歧。清代的黄侃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后来的说法更多了。有人认为“风”指内容,“骨”指形式;有人认为“风”指形式,“骨”指内容;有人认为“风”和“骨”均指内容而言;有人认为“风”是对作品内容的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接总第294期第13页)问题二:什么是“数感”?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也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例如有一个空盒,一堆糖,有人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