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漫说“和氏璧”的下落●张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最早记录和氏璧的是《韩非子·和氏篇》。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未雕之朴玉)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两只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  相似文献   

2.
"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对和氏璧的最终下落却知者甚少。据《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得璞于荆山,两次献给楚厉王,厉王认为是石,砍去了卞和的双脚。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742年至公元前688年这五十多年间是和氏三次献璞的年代。楚文王"伐申过邓"到南阳,才见到了抱璧而哭于楚山之下的和氏。文王让玉人理璞得璧。出产名玉的独山,山下有和庄,和姓至今生繁不息。以其时、其地,其山、其人论之,和氏璧必当出于南阳独山,和氏璧是今天的独山玉。  相似文献   

4.
“理其璞而得宝”语出《韩非子·和氏》。璞者,藏玉之石也。“和氏之壁”为天下瑰宝,然而,当其璞未理之时却貌似石头,献宝的卞和因而两次被误解为“诳上”,遭受“刖足”的酷刑。蒙受奇耻深冤的卞和并不甘心罢休,又第三次“泣血”献宝。这次总算幸运,遇上了愿作点调查研究的文王,文王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宝”。为了表示对卞和沉冤的洗雪,文王将此宝命名为“和氏之壁”。  相似文献   

5.
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一块玉璞,先后献给厉王、武王,玉工们都说是块石头,国王恼怒.卞和被砍去左右脚。但卞和坚信这块玉璞一定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直到楚文王即位,叫人剖开玉璞.果然得到稀世美玉,  相似文献   

6.
楚人和氏得玉璞而刖双足,世人嗔怪厉王、武王不识玉。其实,和氏献的并不是玉而是璞--含玉的石头,文王使玉人理其璞才得其玉--和氏之璧。璞打磨才会成玉,木受绳才能挺直,怎样使作文材料之璞变为作文材料之玉呢?用思维之石打磨,借智慧之剑雕琢,让陈材着色,叫旧料翻新,必能化平凡之木为神奇之材。  相似文献   

7.
在《将相和》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提出下列质疑 :一、古代的宝玉都是璧吗?二、凡是璧中间都有眼吗?三、人教本和义教本插图中“和氏璧”的形状为什么不一样?四、和氏璧是怎么一回事?五、课文中只提到“大将军”而没提到“相” ,怎么能说“将相和”呢?上卿就是“相”吗?这些问题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清楚的。对此 ,考证如下 :一、关于和氏璧和中间的眼据《韩非子·和氏篇》载 :楚人和氏(一说作卞和)得玉璞(美玉包孕在石内叫做璞)于楚山中 ,奉而献之于厉王(前757年即位)。厉王使玉人(琢玉的匠人)相(检视)之 ,玉人曰 :“…  相似文献   

8.
千百年来,人们从不曾怀疑过和氏璧故事的真伪。近来笔者反复阅读《和氏璧》一文,疑窦丛生,现提出来以供探究。第一,故事中说,卞和在楚山中得玉璞后首先献给楚厉王,但核查史书,楚国历史上根本没有厉王。  相似文献   

9.
和氏璧之谜     
许多关于“和氏璧”的文章认为,和氏璧即昆仑山上的和田玉。其实并非如此。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已名闻中华。那时,今日的新疆和田与当时的周国都城镐京,路隔万里,山高水险,尽管有穆天子西游之传、西王母献玉之说,但仅传说而已。真正打开西域通途的时代要到西汉的张骞之后。因此,说和氏璧出自和田,难以令人置信。其实,此璧不出自“昆冈”的和田而应是“荆山之璞”,即神农架海拔三千米高的板仓坪、阴谷峡一带。据《韩非子·和氏》等书记载:“楚人和氏得璞楚山中。奉而献之(楚)厉…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交往,往往以玉为使臣信物,而玉中极品和氏璧更是国家的象征。“卞和献玉”后,“和氏璧”被楚国奉为国宝收藏着,然而发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的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  相似文献   

11.
这个成语来源于“和氏壁”这个典故.荆山位于当时楚地境内,楚人称之为“楚山”.楚人和氏于楚山之中得玉璞,献给厉王.厉王使制玉匠人辨识,认为是石头,厉王因此割断了他的左足.厉王  相似文献   

12.
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工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  相似文献   

13.
楚山璞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相似文献   

14.
“完璧归赵”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这和氏璧本是楚国的,怎么不是“归楚”而是“归赵”呢?事情得从头说起。和氏璧是楚人卞和献给楚文王的无瑕美玉,制成璧后,因是卞和所献,就取名“和氏璧”。当时玉工说:“此玉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月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可谓“至宝”。楚国之爱可知。楚威王时,相国昭阳伐魏有功,楚王将和氏璧赐给了他。昭阳每每随身携带,不轻易示人。一天,昭阳出游到赤山,众人到山下潭边的楼上饮酒。酒席间,宾客请求看和氏璧,  相似文献   

15.
【写作文题】阅读短文《和氏献璧》,并以所涵盖的内容为话题,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和氏献璧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甍,武王印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日:“石也。”王  相似文献   

16.
和氏璧     
韩非 《现代语文》2005,(3):28-28
楚人卞和献给楚厉王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宫廷里的玉匠鉴别后说是块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下令砍去卞和的左脚。后来武王继位,卞和再去献宝,又被鉴定为石头,卞和的右脚也被砍掉。文王继位的消息传来后,卞和抱着那块玉石痛哭了三天三夜,直哭得眼泪干枯,鲜血进出。  相似文献   

17.
“卞和献玉”与“完璧归赵”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对这旷世奇珍的下落,所知者却甚寡。读者来信中就有不少提出询问的。为飨热心读者,本刊特邀任汶先生撰文介绍史籍对和氏璧的有关记载,以及专家对此千古之谜的研究成果。我们竭诚欢迎广大教师、同学就教科书中文史方面的相关问题来信、来函,本刊将继续邀请有关学者撰文解答、介绍。  相似文献   

18.
《将相和》中讲到的“和氏璧”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璧玉,秦王为了得到它,愿用十五座城市交换,而蔺相如为了保护它竟不惜性命。那么这块“和氏璧”究竟是何宝贝?为什么称为“和氏璧”呢?据古书《韩非子》记载,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住地荆山上找到了一块罕见...  相似文献   

19.
地处荆山南麓、卞和故里的襄阳市南漳县卞和小学现有42个教学班,3546名学生,130名教师,是南漳县规模大、口碑好的市级示范学校。学校紧紧围绕"办有温度的教育,建有文化的学校"的目标,积极践行"进门是璞,出门是玉--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以"书香校园"创建为突破口,以建设开放书吧和班级图书角为载体,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  相似文献   

20.
“这些材料我也发现过,为什么没能写出文章来?”不少青年同志见到报刊上有些文章的题材暗合自己曾经有过的“发现”时,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从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及拙文《笔耕初期的误区与应对策略》(见本刊2006年第1期)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一点启示的。现不揣冒昧谈点体会,旨在与青年朋友交流并请方家教正。和氏之璧的故事多有记载,说法大同小异。据《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