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红  王端海 《考试周刊》2015,(14):156-157
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及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制度是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规范。人们对教育制度的认同必须有起码的自觉性、自愿性,其条件是符合服从者的基本价值观。唯有这样,人们才会“价值合理地”认同教育制度,教育才会是一种在肯定教育制度内在价值基础之上的主动的共鸣行为。因此,我们在研究现代学校制度时,  相似文献   

3.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这些制度或章程的良好态度和习惯。规则意识强的人,自律精神也较强,容易适应群体生活,相应地守法意识、公民意识也较强。学前期的幼儿不可能具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但是幼儿园和家庭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具有规则意识,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行为逐渐符合公民规则。可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陈旧的教养观念尚需改变。在城市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念是希望…  相似文献   

4.
黄文龙 《中国教师》2009,(23):50-51,62
<正>制度是条文是惯例,是要求遵守的准则,不管是见诸文字的或是口耳相传的,都能够追根溯源找到根据,而制度文化是人们对制度的认同反映,是融化到血液中的自觉自愿的体现,是不可捉摸不可量化的。学校里有式样繁多的文化,文化有优有劣,制度文化也有优有劣,只有先进的制度文化才能保障教师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一、单元整体说明(一)单元立意本册教材的语境是社会生活。安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而和谐关系的建立需要每一个人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基于此,在八年级上册教材设置"遵守社会规则"单元内容,承接第一单元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介绍,专题探讨社会规则,对初中生进行规则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原因,指出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依托大学生法制教育,从法律认知、观念和信仰三个层次实现法制教育对规则意识的教育作用;通过培养大学生对规则的信仰,使学生在规则意识教育的熏陶下,形成对社会公序良俗、校规校纪的自觉认同与遵守,达到法制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何谓制度?“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有学者认为:制度是直接或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而间接地规制或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交往规则。①这些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所谓制度化规则,是指通过制度,规定大家应共同遵守的规矩或章程。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是否完善外,更主要的是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就形同虚设。②由此可知,就广义而言,制度化规则包括正式的、理性化的、系统的、形诸文字的行为规则,如法律;…  相似文献   

8.
人的“单向度“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教育制度不自觉中造就的结果,所以为解决教育问题,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教育制度的理念.为此,公正就成了当今人们解决教育问题的制度探寻.本文试从教育制度上寻求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略谈教育公正制度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企图发现教育公正制度对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如今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意识,帮助学生走出人际交往的困境,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礼仪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校园里,有的学生脚踏拖鞋,出入公共区域和教室;有的学生在集体场合更衣、挖鼻、吐痰、高声喧哗……凡此种种,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正>礼是中华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对我国社会政治、伦理规范与相互交往有重要影响。礼仪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礼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准则,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对个人来讲,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  相似文献   

11.
世界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是:要保障青少年在接受初等教育后继续受教育的权利,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世界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放在首位,把对教育的需求视为教育的动力,提高培训水平,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估和国际比较,对增加教育投资的重新置疑,建立新的国际管理机制。优先事项包括:考虑青少年教育的基本需要,重新思考变革的行为,在现有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框架内进行革新,消除不平等现象,向艾滋病作战,促进各个层次的联合,建立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中技术的本质是对教育系统的利人的能动性改造,是人的价值体现,是历史的、生成的。在技术、人、教育的关系中,人是目的,教育是手段,技术是环境条件;人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教育,技术服务和服从于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提供了人和技术发展的空间。必须从人的本质力量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系统的技术的价值,以"以人为本"为准则不断调节技术与人的各种具体关系,从而促进技术、教育与人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三落三起”历经坎坎与磨难。本主要探索小平同志科学的挫折观:坚定的信念是其战胜挫折的根本原因;顽强的意志是其战胜挫折走向成功的关键;顾全大局,严守纪委,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则是其战胜挫折的党性体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其战胜挫折的主要策略;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是其战胜挫折的群众基础;在挫折中反思,在挫折中创新,是其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并成为“东方巨人”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认证委员会对该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教育项目的认证流程、认证内容和认证指标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其认证过程由认证委员会负责;认证内容涵盖了合作教育项目的参与主体、运作过程以及保障制度等方面;认证指标与认证内容契合度高,兼有定量和定性指标,操控性强。并就此建议我国合作教育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树立系统认证意识,着力建立全国性组织,简化认证流程并推进指标的标准化构建,以此来提升我国合作教育认证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师的全科型特征,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建立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指的是能够凸显小学教师复合的知识结构,体现高雅情趣和全面素质的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外课程和专业内课程两部分,具有“广博性…‘基础性”“创新性”的特点,并且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职业导向”原则,协调好通识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通识课程体系内部各种门类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建立较合理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包括人的需要的满足、能力的提高、素质的提升、社会关系的丰富、自由个性和主体性的充分发展等丰富内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当代教育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完善教育内容、实施宽容教育、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的教育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地理教育将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地理教育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出发最.为此,深入探讨21世纪地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模式,是目前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方医学作为基督教会传播教义的手段被带到了中国。其先进的制度体系、技术水平以及教会医师所体现的人文关怀,逐渐赢得了国人的认同;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促发了中国传统医疗格局和医患关系的转型。于是,西方近代医院制度被移植到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也随之启动。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与高校审美文化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审美文化教育是人才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背景下,高校审美文化教育不应亦步亦趋,丧失高等教育的宗旨,而应找到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切合点,使之成为能够迎合青年学生接受心理的审美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传统的以选拔人才为教育目的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和评价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