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什么是语感?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它是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的一种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语感,对于学习语文、领悟语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这种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2.
陈金华 《湖南教育》2007,(11):33-34
语感是对语言直接感受、领悟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感是语文素质的核心,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轴心。  相似文献   

3.
谷孝凤 《成才之路》2011,(14):15-I0011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一切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何谓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理解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那么,如何具体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  一、抓住范文,培养语感   借助范文加强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中精品,其中那些最需要语感又最能培养学生语感的文学作品,又因为文中情境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不能被很好…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所形成的对语言材料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感受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训练学生的语感,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它是人们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直接感受、体会、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逐步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锐敏的感觉。”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语感作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敏锐的感觉。”①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②两位语文教育家的论述都说明了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什么是语感 人们认为,语感是把握语言的一种特殊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  相似文献   

8.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早在30年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夏丐尊先生就提出了“语感”问题,认为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学的基础。继后,不少语文教育家都对此有所阐述,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转换生成理论也强调人类自身的语言感受能力是人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最根本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复杂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语感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课文的敏锐的感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提高学生感受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感训练是语文课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就是让学生在多听、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多思中感悟和积累语言;语感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语感是在长期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形成的一种敏锐的感受、理解、领悟和把握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语感培养,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意识,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表达力以及鉴赏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实践也证明:语文素质高的人,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整体把握。可以说,语感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感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一种对语言文字丰富的联想、想象的感知活动,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是一种直觉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言  相似文献   

16.
李进 《阅读与鉴赏》2011,(11):58-59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语感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在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观判断或感受。众所周知,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当然我们的语文学习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向,是培养学生对话语、文章的传达和接收,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灵魂就是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它左右着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听、说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在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18.
吕叔湘先生说过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这里所说的语感 ,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感受和丰富的理解 ,是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一种不必通过认真思考就能感知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等的能力 ,是一种与个体原有知识经验直接相连的 ,由感知、记忆、想象、联想、概括、理解等心理成份共同作用的语言能力的表现形态。人在交流信息时 ,读、写、听、说无不需要发挥语感的作用。实践证明 ,语言素质高的人 ,往往是语感能力强的人 ,可见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跟语感能力的强弱有直接的联系。因此…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指的是人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新课标把语感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可见,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非常重要的。那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是什么呢?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地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