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1年《哲学研究》第4期发表了王金福、李同洲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客观性原则和主体性问题》一文。文中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特别是针对笔者在同年第1期《哲学研究》发表的《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一文中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主张实践观只是体现客观性原则而排斥主体性原则的观点。借回答王、李二同志的机会,笔者就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对立统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苏华 《天中学刊》1999,14(6):26-28
在实践和主体性的讨论中,有论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主体性原则和客体性原则的统一。这个以辩证惯用的“统一”的提法,乍一看,仿佛全面而公允,然而,无论从哲学史上看,还是从逻辑要求看,二者的统一,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统一的悖论。1  哲学史上,马克思是以自已哲学特有的主体性批评旧唯物主义中的客体性原则的。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最初源头《博士论文》中,他就饶有兴味地研究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呈现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两种倾向: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呈现出仅仅从客体出发撇开主体去研究外部世界的客体性倾向;伊壁…  相似文献   

3.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宗旨,使其成为科学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科学内容配以“科学主体性原则”的概念形式,名实相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5.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把客观的自然存在物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马克思新反映论把客观的实践活动作为认识主体的反映对象,二者在坚持客观性原则上是一致的。马克思新反映论的特性在于认识的主体性,坚持承认主体性的客观性原则。马克思的新反映论能够解决一系列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一方面,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从《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通过主体性革命,以“实践主体”取代“认知主体”,把握到主体与客体在感性实践活动中的相互生成关系,有效克服了近代主体性哲学中的主客体二分困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与主体性革命的完成包含了从“异化劳动”“感性实践”到“全面生产”三个理论环节,形成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演进逻辑。其核心是借由对实践概念的“劳动—生产”化重构,将劳动概念中的自我意识原则与生产概念中的物质第一性原则相统一,进而打通了哲学批判和社会历史批判的理论关节,实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中主体向度和客观向度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以实践为逻辑轴线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科学实践观之主体性和客观性、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多重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这一统一不但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联系在一起,而且也将马克思的全部述联系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因而仅注意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客观性、规律性、真理性和科学性一面,因此不但割裂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而且将1984年前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大量探索排斥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之实践唯物主义解释不同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以实践为逻辑轴线的实践唯物主义 ,体现了科学实践观之主体性和客观性、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多重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也就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的统一。这一统一不但将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联系在一起 ,而且也将马克思的全部著述联系在一起。历史唯物主义注重马克思哲学的唯物史观 ,因而仅注意了马克思哲学实践观的客观性、规律性、真理性和科学性一面 ,因此不但割裂了 1845年前后的马克思 ,而且将 1845年前马克思关于实践的大量探索排斥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之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本体论问题是目前我国哲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而“实践本体论”是本体论讨论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新观点。这种观点的提出,对学术界震动很大。有人对此新鲜好奇,有人对此迷惑不解,有人极力反对,而有人极力拥护。在这个问题上,产生激烈争论的主要有两派:一是“物质本体论”的坚持者,一是“实践本体论”的拥护者。“物质本体论”的坚持者指责“实践本体论”片面强调主体性原则,以主体性原则取代客观性原则,进而以实践唯物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提纲》里以人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石,构建起一个彻底的实践唯物论世界观体系。在《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纯客体性原则,主张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又坚持物与人发生关系时物自体的客观实在性,以两者的结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弊端,从而把人的世界还归于人,正确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提出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这表明马克思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贯彻了自己提出的这条哲学路线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及其他缺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观点 ,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哲学变革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问题长期以来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马克思实现以人民群众为基础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时期对自我意识主体的追求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注劳动主体的异化问题,构成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起点;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立实践原则,《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发展实践主体性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无产阶级的使命,追求自我解放;在《资本论》中阐述资本逻辑和对资本主体性的批判,追求人类解放,标志着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马克思不同时期的重要著作,从实践主体性思想的角度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的逻辑演变。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科学实践观。在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把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全部哲学理论的基石、原则和出发点,提出和贯彻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此,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们不仅要坚持实践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更重要的在于自觉地按照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办事,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发扬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内涵着“三个尺度”:对象的尺度、主体的尺度、社会的尺度。客观性、主体性和社会性是实践的三个主要特点。因此,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非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起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确立了唯物主义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世界观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延续和深化,是马克思先前业已形成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进一步表达。澄清这一关系有助于正确认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价值、地位,还原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9.
徐崇温同志在1988年4月18日《光明日报》提出“实践本原论”和在1988年12期《哲学动态》提出“时代呼唤着实践唯物主义”之后,又在1989年第3期《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文章,全面地提出了“用实践唯物主义去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改革纲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变革,其中就包括,或者毋宁说首先是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变革。这种变革,概而言之,就是实践方法论原则的创立。 实践方法论是一种能动的、“革命”的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建立在社会主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的基础上,是以正确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为前提的。对此,马克思早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作了明确的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