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的解放,而且关于人的问题的宝贵思想和论述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包含了主题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他的辩证法思想酝酿形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紧紧地抓住了人、人的本质、人的劳动和人的自我生成,突出了异化在否定的辩证法中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关注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实践辩证法。因此,马克思哲学应是实践辩证法而不应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集中阐述了其哲学层面的世界历史思想,认为资本主义首创了世界历史,但是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难以真正的普遍发展,世界历史必将穿越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是彻底实现了人的解放的社会,因此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他所倡导的人的解放以及对共产主义目标的追求是一致的。全球化是世界历史的当代表现,对人的解放具有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中对人的认识都囿于对抽象人性的探讨,因而对人的研究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总结和继承以往关于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的解答了人的问题并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哲学方法论的变革和意识形态的建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德法年鉴》时期的两篇文章中,马克思实现了对自己哲学出场路径的转换、资本主义抽象统治的祛魅以及对人类解放历史任务的明确。与此同时,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具有“原则高度”的建构也蕴含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初步确立起宗教批判——制度批判——副本批判——原本批判的意识形态批判程序,和以“实践”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研究原则,这二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研究的基本方法;《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是一种涵盖了宗教、政治、哲学、经济等多重形式的全面批判,意识形态批判的丰富维度已然彰显;此外,马克思还对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进行了初步探索,而这一工作可谓是马克思超越意识形态的“前奏”和“导论”。  相似文献   

6.
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一直是学术界关注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的批判改造,从感性实践的人的对象性活动的角度,实现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重新理解,天才地作出了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在本质上是“一门科学”思想论断。马克思“一门科学”的思想蕴涵着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的理论基础。基于人和自然辩证统一关系基础上的感性及其实践生存论,是实现人的解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融共进的逻辑起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特有的属性,关于人的问题总是现实的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本质属性、以人的本质为核心范畴的实践人本思想,现实个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底色。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意义,对于马克思实践人本思想本质的深入探究,必须以其存在发展的逻辑为前提和必需。应该说,马克思实践人本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以其存在基础、发展历程和理论内涵作为三重向度,与现实的人的命运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实践决定主体的本质,实践能力和水平决定主体性程度的高低。马克思正是以主体和实践的关系为切入点,在扬弃旧的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主体观和实践观的基础上,唯物而辩证、具体而历史地阐述主客体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揭示出实践是主体解放自身、走向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实践概念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为了澄清这一概念的含义,有必要重新理解马克思想的发展过程,从《巴黎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一个转折,在这一转折中,他提出了自己的实践概念。马克思所谓的实践并非是对象性的活动,不是对象化活动,而是主体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立足当时德国社会现状,为探索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具体的研究路径。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通过对宗教、对德国社会现实、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提出理论解放对于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意义,为马克思以后研究人的解放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我们探索东方道路进程中关于人的解放问题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提纲》里以人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石,构建起一个彻底的实践唯物论世界观体系。在《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纯客体性原则,主张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又坚持物与人发生关系时物自体的客观实在性,以两者的结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弊端,从而把人的世界还归于人,正确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另辟溪径,探究马克思《手稿》中的认识论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通过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主客体观,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从辩证唯物论的视角界定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并对实践作出界定,引入认识论作为主体与客体的中介,这就为建构本体论、认识论(狭义认识论)和价值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本框架,深入研究《手稿》中闪光的认识论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生都在关注现实政治,关注人的解放问题.《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篇重要的檄文,他在批判鲍威尔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笔者就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三个方面试图解读马克思的解放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是通过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场哲学革命才得以凸显出来的。要完整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本真精神,我们必须具有如下方法论自觉:其一,准确把握马克思所处时代的实践主题,进而准确定位马克思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基本精神的首要视角;其二,阐明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的特点及其困境,以及马克思哲学对其实现自觉消解和超越的必然性,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真精神的基本前提;其三,采取历史生成的视野,基于马克思不同时期哲学文本的主题演进及其哲学运思特点,阐明马克思哲学在人的解放路径探求上所经历的思想轨迹,这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质特征和活的灵魂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有一个逻辑演变过程 ,通过对这一过程的分析 ,我们可以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 ,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真实图景有一个更为透彻的了解。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 ,从不同的语境中对实践范畴作了不同的规定 ,总体来说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经历了一个由思想实践到人的实践再到社会物质实践的逻辑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在分析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时 ,必须坚持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下进行的原则 ,一定要界定马克思在不同时期所使用的实践范畴的具体的、历史的语境。理清这一逻辑的历史线索 ,无疑对我们更深刻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实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超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立足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从未抛弃理性主义,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旧的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者.马克思的新型理性主义世界观以现实的人及其客体化为实践基础、以人的需要特别是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从而超越了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局限.新型理性主义的诞生也伴随着“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这一方法论的创新,伴随着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政治意图的彰显.  相似文献   

17.
《湘南学院学报》2020,(1):19-2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最为集中的概括。马克思在其中提出了其哲学最为基本的概念,即实践。对象性结构是实践中最为本质的层面,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才能把握到马克思的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特别是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实践概念的基础之上,马克思阐述了人的本质的思想,批判了旧的哲学以"理解物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最后,马克思提出了哲学"改造世界"的观点,而这一改造不仅仅是改造世界的行动,更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有关"人的解放"思想的发展与其世界观的转变是一致的,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其"人的解放"的内涵是不同的,可划分为黑格尔主义时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时期和历史唯物主义时期三个阶段。我们界定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内涵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总结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并逐步形成实践的人本观的历程以及马克思实践思维哲学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人的本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在批判地继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并以此为基础,在"人的本质"问题上,提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这既是对"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超越,也是"人的需要即是人的特性"观点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