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自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媒体的出现引发了信息传播的重要变革.面时信息传播变革,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当前媒介环境中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需要政府、网络媒体及高校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构建全面、立体而发达的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网络.  相似文献   

2.
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有利有弊,要趋利避害,让网络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发挥有益作用。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素养教育。通过社会机构与学校及家庭实施网络素养教育。正确认识网络的功能,利用网络发展自我;提高对网络负面信息的免疫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认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利用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是一个受媒体全面影响的时代,部分未成年人形成了对媒体的过分依赖、认同甚至盲从的心理,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迷失。如何让他们从"媒体崇拜"和"媒体伤害"中解放出来,这就亟待通过教育来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产生以来,产生了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教育范式;而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刚起步,当前的教学行动可借鉴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依托社会力量来实施。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媒体素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发展以及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使得具备理解、辨析及批判媒体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媒体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应增强对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媒体素养教育内容,拓展媒体素养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媒体多样化、生活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良好的媒介素养,是未成年人抵御恶意和消极信息的"防火墙".网络作为集声音、图像、文字为一体的新兴媒介,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网络媒介角度来探讨家长如何对未成年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孩子更科学地利用、体验网络媒体,从而屏蔽有害信息.  相似文献   

6.
信息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媒体素养也相应成为人们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各国都积极开展公民媒体素养教育。受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各国的应用各有侧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调查和了解这些媒体素养教育案例,分析影响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因素,将对各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以新的传播机制,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影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也对公众、传媒业者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公众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媒介使用素养、信息生产素养、信息消费素养、社会交往素养、社会协作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等。对于传媒业者来说,社会化媒体时代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包括,对社会化媒体的认识与运用能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在社会化媒体中"公"、"私"界限的把握能力等。对政府机构和官员来说,媒介素养不是简单的"应对媒体"的能力,而应该表现为对媒体角色、功能的认知及相应权利的保障,对社会化媒体价值的认知及对公众相应权利的保障,信息公开渠道的建设与保障,与媒体及公众的交流意识和能力。公众媒介素养、传媒业者的媒介素养以及政府机构与官员的媒介素养,这三者是同时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对于一个平衡的、积极的信息传播系统来说,三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用户和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增长,未成年人迷恋网络的人数不断增长,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它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诱发犯罪,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在加强网络管理和技术防范的同时,还应积极创建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正面引导,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9.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具备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形成深入理解和独立判断媒介信息的认知结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介道德规范和较强的媒介实践能力等素质。该类教育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用户和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增长,未成年人迷恋网络的人数不断增长,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也接踵而至,它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诱发犯罪,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在加强网络管理和技术防范的同时,还应积极创建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正面引导,健全有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