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心雕龙》论述作家风格处颇多 ,而《才略》篇是其论作家风格的典范 ;其论作家风格涉及“才略”、“文”、“辞令华采”三大对象 ;其论作家风格重在论“各其善也” ,即论诸作家风格的突出点 ;其论作家论 ,或用比较法 ,或用“迭用短长”法 ;其论作家风格 ,多用隐喻性语辞  相似文献   

2.
亚里士多德认为诗起源于人的两个天性:“摹仿”与“音调感和节奏感”。这个论述深刻地指出了人类意识形态中诗的起源的心理基础。本文首先从人的天性的角度,指出“联系”是确定人存在的根本,并且认为“联系”具体表现为“比喻”和“逻辑”两种基本形态。结合亚里士多德的论述,我们把“摹仿”的天性明确为“比喻”的联系方式.而“音调感和节奏感”的天性对应的则是“逻辑”,的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对中西方文化演变历史的比较分析,在过程中展现“逻辑”和“比喻”这两种联系方式的区别与联系。最后,总结了联系与文学艺术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一、西方素描观念的嬗变1.古典主义绘画理念古典主义绘画是在欧洲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古希腊时期“艺术摹仿自然”的理念,通过摹仿自然去创造“现实中可能有的”和“应该有的形象”。艺术摹仿论的创始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本能,这是因为人的天生就有摹仿的本能,其二是人在摹仿中能体验快乐感。但艺术不仅摹仿了自然事物的形象,而且艺术作品还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它摹仿的是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照事…  相似文献   

4.
小题·大做     
文体的巧喻有一次,有人向作家冯骥才请教:“散文、小说和诗歌究竟怎样区分?”冯骥才并没有干巴巴地大讲理论,而是用了三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文  相似文献   

5.
尽管经过数千年多少贤哲超人的智慧,我们仍不知“美”为何物,相比之下,具体客观的“自然美”“艺术美”就容易理解多了。所谓自然美就是指自然形态所具有的形、质、色能唤起我们的美感,我们从自然的形体、质地、色泽中能体验到一种愉悦。具象艺术以摹仿自然为原则,摹仿用的是媒介,如油画中的色彩、笔触、水墨画中的线条、墨韵等。这些摹仿自然的媒介本身具有唤起美感的作用。我们称之为艺术美。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奶酪·蛋糕     
“奶酪”原指用牛奶等奶汁制成的半凝固状态的食品。美国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出版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在书中“奶酪”这个喻体所比喻的事物很多棗例如一份称心的工作,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金钱和豪宅,健康和自由,社会的认可和领导的赏识,等等。后来,“奶酪”产生了新的义项棗比喻追求的目标,比喻最想获得的东西。例如:“对于美的公司来说,冰箱行业是一块新的奶酪”;“移动PC动了谁的奶酪”等。“蛋糕”的本义尽人皆知,但其产生的新义是:比喻共  相似文献   

7.
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重新阐释了“艺术摹仿自然”这一传统口号,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尊重现实的精神。在忠实现实的问题上,莎士比亚主张体现真善美,塞万提斯主张想象力与历史真实性的统一;在作家创造力问题上.莎士比亚与塞万提斯都同样看到想象和虚构的无穷艺术魅力;莎士比亚的主张更带有自然神论色彩,塞万提斯则将作家的才情摆在显著的位置,强调人的能力与价值.把人看成是具有无限创造力的生物。  相似文献   

8.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9.
阅读少不了理解、揣摩、联想这个三环节。理解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字词句、文章的结构、内容等是要弄懂的。比如朱自清的《春》写到春雨时,说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一连用了三个比喻,读时如果只是仅仅知道这是“比喻”乃至“博喻”是不够的,还必须搞清楚“像牛毛”,写的是春雨的细密,“像花针”写的是春雨闪闪烁烁的样子,“像细丝”写的是春雨轻盈和连绵不断。连用这三个比喻,抓住了春雨细密轻盈之特点,是一幅春雨图中的工笔画,透过这一笔,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春雨描绘得多么生动、细腻。只有这样才算是弄懂了,也才算是理解了。  相似文献   

10.
“摹仿说”是西方探究文学艺术起源最早的理论观点之一,这一观点曾雄踞西方近两千年。早在古希腊时期,先哲们就在对文学艺术产生的探索中,提出了“摹仿说”。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对这一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柏拉图上承苏格拉底,下启亚里士多德,在“摹仿说”的研究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柏拉图的“摹仿说”从对理式的不断探索中开始,进而延伸到对文学艺术的摹仿研究以及对文学艺术摹仿的批判中来的。他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柏拉图肯定了文学艺术创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否定了其真实性,并要求文学艺术创作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在。他的“摹仿说”是对文学艺术本质探索的一大重要进步。  相似文献   

11.
镜像神经元学说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所取得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理论成果。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皮质中的镜像神经元细胞,具有反映他人的行为,储存行为模式记忆,使人们学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模仿等功能。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文化、情感、哲学、语言、模仿能力等问题的看法。这项学术成果在美学领域有巨大的学术价值,它的论域几乎涉及美学研究的所有重要领域,从镜像神经元学说所提供的科学发现出发开展美学研究,其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2.
关汉卿和朱鼎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剧作家,却同样对"玉镜台"故事进行改编,关汉卿创作了杂剧《温太真玉镜台》,朱鼎写出了传奇《玉镜台记》。前者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婚姻爱情剧,而后者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历史剧。文章从作品主题提炼,情节构架,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各自的创作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拉康镜像理论的理论来源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康的镜像理论以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和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为主要的理论来源,通过分析二者同拉康镜像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理清拉康镜像理论的发展轨迹。拉康的镜像理论有其自身的内部张力,基于对拉康镜像理论的内部分析,能够明确该理论的理论构建。  相似文献   

14.
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通过对宇宙自然的观察,认为艺术应该模仿宇宙的和谐比例,以及生成规律,因此希腊艺术表现出同样的理性精神。但在考察到宗教祭祀与艺术起源的关系时,我们发现了艺术对情感的模仿,是希腊艺术蕴含着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在理性与情感这二元精神和谐统一之下,使得以模仿姿态呈现出的希腊艺术成为古典艺术的典范;随着这二元精神和谐的破裂,模仿说虽然成为艺术的法则,但古典艺术已经不复希腊时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哲学层面,意象是一种隐喻的话语方式。意象天然带有“文学性”气质,它必然是一种智性的运思、情感的节制。在中国新诗史上,“现代派”是营造意象的高手。镜子,在中西诗学中都是重要的象征物。“现代派”通过笔下众多的镜子意象,发掘了中国古典诗学的精髓,也与西方的“现代派”诗学主张达成契合。镜子,成为中西诗学交汇的节点。  相似文献   

16.
拉康"镜像理论",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途径,主要描述人类通过自我误认而逐渐失去真实自我的过程。本文力求以拉康的"镜像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电影及其他媒介与"镜子"之间关系的简要分析,总结出媒介作为镜子的三个基本特征:凝视、认同及幻象。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的追求,古琴艺术也不例外。这不仅表现在琴曲、琴论上,也表现在古琴制作时的形制特色之中。古琴的形制中既有对自然界的事物的比拟,也有对人体的模仿。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文论关于艺术摹仿自然的论述并不多见,依照西方文论的"摹仿"说来套用古代文论资料,找不到多少与之对应的说法,因而难以显现出完整的艺术摹仿说。其实,古人的艺术摹仿观念并不限于妙肖自然,也不止于直观外部世界,而是注重以主体心意投射客观外物,在艺术仿象中传输主观情感,其摹仿性的艺术形态带有明显的拟情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不平等导致不同语言社团之间的模仿.描述和分析了一种"不成功"的模仿及其结果--类语码转换,它与语码转换具有形似而质异的关系,据此探究划分和界定言语社团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交叉,以反从语言变异的扩散到新的语言变异的出现与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