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对新闻事件做出报道,应该是一种永恒的追求。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谁都不能保证永远在第一时间得到新闻线索。那么当事件已然变为“过去时”,我们就不仅要重视新闻的第一落点,而且要追踪新闻的第二、第三落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迅速、及时,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更是如此。目前,许多电视台开办的“第一时间”等新闻类时段节目,其着眼点无一不是打在追求实效上。无一不是努力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新闻信息特别是重要的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新,是新闻永恒的主旨;快,是新闻永远的追求。求新求快是新闻的属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敏  张玫芬 《东南传播》2011,(4):118-120
当今社会人们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大众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反映速度与其对受众的影响力基本成正比,传播速度可以塑造某一媒介的声誉,同时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通讯发达的今天,电话连线报道是进一步发挥广播及时性最有效的方式。它快捷、方便、高效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实现了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播出,把新闻的时效性、首发率大大的推进和提升了一步,凸显和发挥了广播的特点。与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相比实现了新闻播报提速,让广大听众有一种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欣喜和满足。随着连线报道在广播新闻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广播记者在选材、策划、报道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记者在第一时间赶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要做到眼快心快嘴快,选取新闻亮点,给听众带来精彩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播的优势,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王瑄 《青年记者》2007,(12):38-40
商务新闻报道的策划,就是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对报道的内容、形式进行有意识的谋划、设计和包装,它是对新闻价值再发掘、再认识的过程。一位办报者曾言,“在今天,‘独家新闻’的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独家新闻’已不仅仅意味着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它还意味着独家观念、独家视角、独家方法。  相似文献   

5.
国务院2005年1月8日发布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提出.发生公共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的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信息管理的这一重大举措.不仅避免民众误信谣传.稳定人心.而且有助于政府把握危机事件的主动权.防止媒体出现歪曲性报道的几率也将大幅下降。但是,什么是“第一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分钟、10分钟,还是一个小时后发布新闻才属于“第一时间”?对这一概念的诠释疑难重重,对其解释和把握得精要确当,不仅使新闻发言人的操作有规可循.而且大众也有明确的尺度衡量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是否履行了诺言。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在电视直播中被人同步目睹,信息的第一落点直接进入了观众的眼球。作为传统媒体报纸的记者,由此不能不对新闻落点的问题再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紫玄 《今传媒》2014,(6):127-128
新闻的第二落点,一般是指在第一时间把新闻事实公布于众之后,继续寻找、挖掘新闻蕴含的更多内涵和外延。由于周报的出版周期长,抓第一落点失去了现实意义,第二落点的把握成为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在读图时代,利用图片专题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周报的不二选择。在实践中,泉州广播电视报在体制上采用采编一体,在内容和版面编排上求新求变,走出具有周报特色的"轻新闻"图片专题版面。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报道中,一个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其新闻价值由前者引发或提升,被称为新闻的多个落点。有时,当我们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去追踪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经常能挖掘出深层次、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提出:"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1]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既强调了在第一时间报道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又提出了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传媒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10.
电视现场新闻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以采访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由于是直面观众,就要求记者具有选择新闻题材的能力、临场发挥的口头表达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运用各项摄像技巧的能力。要突出现场这一特性,记者就要在新闻现场善于抓住现场特点,第一时间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1.
采访技巧是每一位电视新闻记者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新闻采访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一则成功的新闻采访不仅仅要第一时间赶到新闻现场,同时采访过程还要突显出新闻事件的典型性,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作出浅显的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7年年初,半岛都市报推出“第一现场“专栏,主要以当天或前一天的事件性新闻为报道对象,文章着重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性和时效性,强调从细微处观察和描写,力求让读者阅读新闻后感同身受,既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信息,又能最大限度地了解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是阐明新闻事件因果关系.预测新闻事件发展趋向的一种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不仅要讲清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过去和现在,还要预测事物的发展和未来;不仅要报道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还要报道涉及的地方;要报道当事人,而且还要报道相关的人物;要阐明新闻事件的背景,意义和影响;要有具体的情节和细节,而且更要用事件本身的典型人和典型实事说话,因此,深度报道具有更大的舆论引导作用,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14.
当今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一个新闻事件,由数十家、上百家媒体同时在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在这种信息满天飞的情况下,广播新闻消息,尤其是短消息如何创优?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抓取、彰显那些优质、特色、独家的新闻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高难度动作。全国性、行业性  相似文献   

15.
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寻找和挖掘新闻事实的调查研究活动,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记者要把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原汁原味地传播给听众,要努力在第一时间报道鲜活新闻事件,要对客观事物进行跟踪式调研、剖析,抓住事物的本质,采写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就必须到新闻现场去。那里是新闻的唯一源泉,是记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宝库。  相似文献   

16.
对于新闻定义中的事实,我们不应只理解为事件,还有现象,从这个含义出发给新闻分类,新闻可以分成两大类:现象类新闻和事实类新闻。对事实类新闻,我们应该尽量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第一现场,报道出第一感受。如果受各种因素所限,不能抢到第一时间抢到独家的信息,这种漏报对于身处在竞争中媒体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17.
如何做好广播新闻连线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一平 《青年记者》2012,(35):47-48
快捷是广播最大的优势,而广播新闻的连线报道更是将新闻的时效性推向了极致,它可以在第一时间让听众感受第一现场,与新闻事件同步,满足听众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需要。但是,在连线报道使用越来越频繁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地提高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质量?一个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界,新闻策划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如何做好新闻策划,尤其是战役性报道的策划,一直是新闻界谈论最多并积极探索的问题。同样的新闻事件,如果精心策划,既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又能辅之以一些背景资料或者相关性链接.则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达到有效报道的目的。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面对同一新闻源,众多媒体会集中优势兵力在第一时间“抢”新闻。“抢”来的新闻怎样才能以最优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呢?这就需要在策划上下功夫。有了好的策划。好的新闻资源才不会被“浪费”。  相似文献   

19.
吴晓春 《中国出版》2023,(22):61-64
传播反转事件与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相混淆,给人带来一种反转新闻泛滥成灾的印象。传播反转事件与反转新闻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新闻学意义上的反转新闻,要远远少于传播反转事件,反转新闻在新媒体时代比传统媒体时代更容易被发现,对此需要有专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涂志勤 《新闻世界》2013,(5):274-275
摄影需要有快速的反应,没有快速的反应,就没有优秀的新闻图片。新闻现场是摄影记者的主战场,作为新闻摄影记者应做到抵达现场速度快、现场拍摄速度快、发稿速度快。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事件第一时间报道,使大众及时了解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