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当事人诉讼权利保障是人权保障和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我国受传统诉讼理念的影响,以往忽视了当事人的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2.
诉讼理念的转型使得我国台湾刑事诉讼的当事人主义色彩日益浓厚,但程序精细化在带来权利保障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效率问题,刑事协商程序的确立正是解决案件负荷问题的重要举措。我国台湾现行法律已经构建了协商程序的制度框架,但依旧存在不足,引起的理论争议也愈演愈烈,核心在于这一程序对我国台湾刑事诉讼传统构造和基本原则的冲击。如何在质疑声中谋求一条自我完善的道路,是其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德国、英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刑事诉讼有偿制度。通过对这种与我国当前刑事诉讼观念有较大差异的制度的梳理、比较与分析,在经验借鉴与本土考量的基础上,提出将附条件的刑事诉讼有偿制度引入我国刑事诉讼领域,规定在一定条件下由诉讼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负担刑事诉讼费用支出,补充我国当前的刑事诉讼国家支出制度。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中程序性裁判是抑制权力滥用的平台,它可以用来规范侦查权的行使和有效地制约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又是公民权利救济的平台,它为当事人提供"为权利而奋斗"的机会;还是提高刑事诉讼效率的平台,它有利于程序性争议的及时解决和抑制当事人滥用程序诉权。  相似文献   

5.
行政处罚是法律制裁中的重要形式,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行政活动主要是一种内部活动,其公开性较差,人们对该活动中的行政处罚了解较少,导致了行政处罚中当事人权利的不当行使。法制建设呼唤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程序法定原则”赋发事人行使自己权利的必要渠道。在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和听政程序中,当事人都必须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人才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当前刑事诉讼法致命性问题之一是由于其缺乏可诉性,致使许多违反程序的行为难以真正得到解决。构建程序优先的刑事诉讼法,必须构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讼性机制。通过建立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机制,一方面可以使程序违法行为得以制裁,另一方面则可以拓展刑事诉讼中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范围,进而使纠纷解决机制更为完备。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在实现打击犯罪目标的过程中,会发生错拘、错捕、错判等侵犯人权的现象。刑事赔偿便是对刑事诉讼当事人被侵犯的权利进行国家赔偿的重要制度。完善的刑事赔偿措施,是实现刑事诉讼的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程序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趋势是在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诉讼权利的同时,也重视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在这两个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相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我国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障还处于起步阶段,笔者仅就刑事诉中被害人权利保障的必要性,程序规定,特征和立法缺欠做以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出发,解释了我国确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非现实性,国家控诉权与被害人权利保护之间的平衡、从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的目的出发就如何满足被害人的复仇情绪和获得赔偿的愿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犯罪活动具有社会危害性和私人侵权性的双重属性,并进一步从人权保障的理念角度提出私人侵权性先于社会危害性的理论。进而就如何保障被害人充分参与到刑事诉讼中来提出若干建议,并论证了建立国家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方面,是民事诉讼不告不理的应有之义。但这也从根本上加重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如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分担规则和程序保障制度,很可能导致司法实体公正的不能实现。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举证责任的分担规则,即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对加强和完善我国举证责任的程序保障制度:一是当事人取证权利的程序保障制度;二是当事人举证责任救济的程序保障制度;三是当事人提供证据的程序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公安司法机关违反程序办案的现象,严重危及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程序性裁判机制的缺失是导致此种状况发生的重要原因。程序性裁判机制的构建对于防范国家公权力滥用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大的意义。应当在充分考虑程序性裁判机制的前提条件与配套制度的基础上,在审前程序、庭前审查程序以及庭审程序全面构建程序性裁判机制。  相似文献   

12.
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我国少数民族诉权得以实现的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保护少数民族诉权的重要条件。而少数民族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的落实,则直接保护了少数民族的诉权,加强对少数民族诉权的保护:第一,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特殊权益保护的立法工作。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司法队伍的建设;第三,进一步落实诉讼法的规定;第四,提高少数民族自身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正是法律价值的评价标准,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实体公正是公正的本源,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手段。实体公正具有相对性,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公正。实体公正优先论和程序公正决定论皆不可取,在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发生冲突时应该坚持程序优先。实现司法公正需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建立能够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司法体系;建立健全司法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惩治司法腐败的制度。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法律地位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法治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学生法律地位的体现。基于现行教育法律关于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可将学生的法律地位归纳概括为民法上的特殊民事主体和行政法上的特殊行政相对人。但当前学生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程序性、公正性不足,有必要将受教育权的救济纳入行政司法审查的范围,对学生权利进行全面救济,并兼顾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隐蔽作证对证人合法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同时也会限制被告人对质权、辩护权等正当权利的行使,影响审判程序的公正性和公开性。从确保程序公正和实体真实的角度考量,域外法治国家均在利益衡量的基础上从实体限制和程序控制两个方面对隐蔽作证进行了法律规制。虽然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对隐蔽作证制度予以肯定,且2018年《刑事诉讼法》延续了这一规定,但规定的宽泛性和原则性极易导致隐蔽作证在司法实践中的无限适用。基于此,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国家隐蔽作证制度的基础上,对该制度的适用条件、对象、手段,以及程序作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以此实现刑事诉讼中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权益救济是依法治教的重要表现,是维护教师队伍稳定和壮大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我国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维度。当前教师权益救济制度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两种,二者由于处理范畴、执行基础不同,处于明显的割裂状态,使高校教师权益救济制度本身产生了桎梏。由于教师地位和权利结构不明确,高校教师与学校权益关系复杂,且以申诉制度为代表的行政救济制度在程序上、受理范围、时限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申诉制度效力不强。由于教师权利结构不明确,再加上高校属于学术自治的范畴,在没有具体程序法法理依据时候,司法救济难以对高校与教师之间的权益纠纷产生效力。可通过完善法律体系、创新权益救济机制、建立一体化的权益救济制度体系推进行政救济与司法救济的制度融合,切实保障高校教师的权益。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正是司法的最高价值理念,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在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为了实现司法公正,司法实践中必须坚持司法人权,并对司法实施有效监督.律师作为广泛参与司法实践的非司法人员,其执业行为对司法公正有着独特的影响.律师是司法人权的忠实捍卫者,是司法监督的有效实施者,是程序公正的直接推动者,是实体公正的积极践行者.  相似文献   

18.
社会权以保障人的尊严与价值为本质,以保障弱势群体的平等权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国家负有"最核心义务",以保障公民最低生活水平,但社会权的实现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我国市民社会逐渐形成,社会力量不断壮大,加大社会法立法、加强社会权的非国家行为者义务有助于解决社会权权利事实不清与国家资金短缺问题。我国社会权司法救济必须解决宪法重实体轻程序、从宪法高度构建公民诉讼权、扩大诉讼法受案范围、改革司法制度、保证司法公正等问题。在我国,社会权最根本的救济途径就是建立可操作的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但在我国宪法诉讼与违宪审查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建立公益诉讼制度是社会权司法保护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赋予了律师一定的诉讼权利,但其在侦查阶段仅仅只能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难以真正担当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之责任。因而,从法律上赋予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及相应的诉讼权利,对于推进刑事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刑事诉讼法虽赋予了律师一定的诉讼权利,但其在侦查阶段仅仅只能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难以真正担当维护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之责任。因而,从法律上赋予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地位及相应的诉讼权利,对于推进刑事司法改革,实现司法公正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