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福建省永安市石灰岩资源主要分布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区的石灰岩资源,其中以永安市地区的石灰岩资源较多、而且质量较佳、发育充分,是福建省重要的石灰岩矿产生产、出口地。对该地区的矿床岩层特征、地貌特征等进行研究,提出使该区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 -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 8.0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 1.0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以作为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的标准剖面.野外观察和粒度分析均表明灵台和泾川红粘土沉积为风成沉积.通过对南北向黄土大断面粒度参数的系统分析,初步建立了 粉尘沉积的粒度参数———沉积区距源区最小距离"的半定量模型.根据这些模型推测,红粘土的主要源区可能在现代的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以西地区.灵台剖面的游离铁/全铁值变化表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经历了非线性的演化历史.约 4.1~ 4.8Ma间为黄土高原地区 7.0Ma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该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温度背景较高及全球冰量较小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基于DEM的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地貌图,以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通过建立DEM、地貌分区、高程分级、叠加分析等过程,以地貌分区和高程分级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了湖南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各地貌分区与高程分级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分区和高程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海拔高程增加,林地分布比例增大,耕地、园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减少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三维景观模型,直观地再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有利于辨识不同地貌部位土地利用的分布规律与差异,可为研究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8.0 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1.0 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以作为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的标准剖面.野外观察和粒度分析均表明灵台和泾川红粘土沉积为风成沉积.通过对南北向黄土大断面粒度参数的系统分析,初步建立了"粉尘沉积的粒度参数一沉积区距源区最小距离"的半定量模型.根据这些模型推测,红粘土的主要源区可能在现代的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以西地区.灵台剖面的游离铁/全铁值变化表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经历了非线性的演化历史.约4.1~4.8 Ma间为黄土高原地区7.0 Ma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该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温度背景较高及全球冰量较小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开垦耕地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背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在 90年代初至 90年代末期TM遥感图像获取的全国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基础上 ,提取新开垦耕地资源数据。利用ARC INFO的迭加功能将其与自然区划的地貌单元数据、坡度数据、降雨量数据及温度带数据迭加 ,分析了新开垦耕地资源的地理单元分布、坡度条件及水热条件。研究表明 ,新开垦耕地资源以草地、林地为主 ,主要位于东北平原及内蒙古草原地区。从降水条件来看 ,主要分布在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区 ;从热量条件来看 ,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和暖温带。耕地资源有向东北、西北偏移的趋势。在新开垦耕地中 ,同样存在坡耕地甚至陡坡耕地的问题 ,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鞍子河水库粘土斜墙土坝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受力分析,给出了大坝在正常运营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分布规律,为粘土斜墙土坝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农用地质量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用地资源的质量出发,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自然质量、利用质量、经济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农业区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多样性、均匀度、集中度、优势度等分布特点来看,不同农业区的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分异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两个方向上的递变规律。文章最后探讨了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地带性因素以及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因素如大地貌单元等要素的控制,同时还受到人类活动如区位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干扰,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分异显著。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格局是不同层次、多因素综合作用和相互嵌套、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对进一步研究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通过对内蒙古乌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条生产线在实际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提出了利用板岩替代粘土的新工艺方案。在新工艺下利用板岩配料提高了出磨生料的稳定性;熟料成分含量良好;水泥的28天强度提高较大。总体成本每年可节约80.8369万元。在新工艺下利用板岩配料不仅在性能、成分而且在生产成本上都有了很大的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天山硫磺沟矿区为示范研究区,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分析基础上,利用1975年以来30年监测的遥感数据,提取研究区煤、铁、粘土等矿床开发区的时空分布和生态环境时空变化信息,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矿区矿产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硫磺沟矿区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建立1975年以来矿区开发与环境变化定量评价模型,绘制主要矿产分布、生态环境变化等专题图件,直观展现了矿产开发所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30年来矿产开发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系统影响的过程和机制,确定不同类别矿产开发引起的环境变化和资源破坏的动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分布特征及环境敏感性分析是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及开发利用的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及分析得出深圳东部海岸带的主体地质景观类型为地质地貌景现共47个,占总体景点数量的72.3%,其中主要的地质遗迹类型为火山地貌遗迹和海岸地貌遗迹,分别为7个和27个.占总量的10.8%和41.6%.东部海岸地带面积约437km2,以国家级、省级地质遗迹景点为主,数量及比例分别为22.44%和21,42%.以高程、坡度、植被、土地利用、道路距离、景观等级及景观类型等因子聚类,得到3种影响类型:未受影响景点类型、轻度影响景点类型、威胁严重景点类型.据此确定了9个要重点采取保护措施的景点以及26个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景点.最后从景点的环境敏感性角度,对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调统一提出了景点保护模式.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沿海70米高度风能资源分布特点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福建省沿海地区18座测风塔70m高度的观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风能资源储量丰富,其中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风能资源最为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介于(516.7~930.4)W/m2之间,平潭岛的风功率密度更是高达930.4W/m2;此外,位于福建南部的漳浦县赤湖镇一带的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年有效风功率密度超过509.9W/m2。风功率密度的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分布特点相一致。福建沿海地区年平均有效风能时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7837.3h、82.9%。依据国标(GB/T18710-2002)对福建沿海风资源等级进行划分,福州中南部至泉州南部沿海一带应用于风力发电等级为"很好",其余地区介于"较好"和"好"之间。另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风向稳定,各地区主导风向明显,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地区的主导风向风别为N-NE、N-NNE和NNE-ENE,风能密度分布特点与风向一致。  相似文献   

12.
孙艳伟  王润  刘健  肖黎姗  杨德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67-1174
科学、准确的评估区域风能的开发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是风能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本文应用GIS手段建立了一套简单有效的评估区域陆地风能资源的方法。利用福建省的23个气象站30年的日均气象数据,应用趋势面分析和普通克吕格插值结合的混合插值方法,计算得到空间分辨率为1km×1km的年平均风速的空间分布数据。以此数据集为基础,结合研究区的DEM和土地利用等地理限制因素,分别评估了距地面50m、80m和100m高度上的风能开发的技术潜力及发电经济成本。结果发现:福建省在三个高度上风电的适宜开发面积都在1万km2以上,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选择三种目前主流的风电机组作为参考风机,估算结果显示,福建省陆上风电的总装机容量可达187~245GW,年均发电量约为2010年福建省全社会总用电量的4到5倍。同时,风能的单位发电成本在(0.13~0.76)元/kW.h之间,风况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风电的经济性优势显著,应作为优先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证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借鉴现有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的实际特点,构建福建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原理,对福建省2001~2008年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评价与分析,探讨影响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杨铎成 《科教文汇》2014,(6):114-114,116
本文对安徽皖南及周边地区蕴藏的丰富的紫砂矿资源通过实地调查,证明安徽皖南及周边地区紫砂矿源储量丰富,并对紫砂土做过多次化学分析,取得化验报告,证实皖南及周边地区蕴藏的紫砂土质量上乘,是生产紫砂陶艺的上等原材料。该文还对皖南及周边地区紫砂土的特性在生产紫砂陶加工工艺及泥土配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提岀了具体的配方比例要求和工艺流程。本文作者杨绎成先生原是安徽省紫砂陶项目研究领军人物,有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和生产经验。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及渤海莱州湾滨海区土壤含盐量高和肥力低为其突出特点。干旱的气候、黄河尾闾河道的摆动、咸水的侵染、风暴潮的侵袭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决定着土壤发生与发展的总趋势。生物与工种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旱、涝、盐、咸、瘦、农、林、牧、渔、盐综合发展,是合理开发4黄河三角洲、土壤资源、土壤盐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耕地资源态势与粮食安全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福建省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质量下降,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文中分析了福建省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耕地退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状况。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福建粮食安全的瓶颈。为了实现粮食安全,进口是必要的,但根本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耕地退化,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非耕地食物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7.
梁季阳 《资源科学》1993,15(6):19-21
本文以在我国西南山区有代表性的贵州省部分穷困地区为例,论述了人畜饮水困难,农田灌溉缺水,而丰富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却在等待开发利用的状况。贫困山区能源供应严重不足,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丰富的水力资源却亟待开发。文中指出,水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将能促进农业生产、乡镇工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达到尽快脱贫致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福建省不合理利用山苍子资源导致山苍子资源不断下降的现实,作者对其资源的现状及开发利用进行了详细调查。据此提出了调整本省山苍子生产布局、选育良种、建立山谷子原料林基地,加强山苍子栽培技术研究,开发山苍子柠檬酸系列产品等生产模式,使山苍子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  相似文献   

19.
山地地貌以及相应的山地气候条件的垂直分异是影响本区土地资源结构的主导因素,据此,本文研究了山区土地资源的结构、指出各种土地资源类型的自然特征、分析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海洋旅游基地适宜性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静  杨俊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6,38(12):2244-2255
海洋旅游代表着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研究以当前海洋旅游资源为基础,综合分析沿海地区建设国家海洋旅游基地的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洋旅游基地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渤海海域中的辽东半岛东部海域、黄海海域中的山东半岛东北部海域、东海海域中的闽南海域和南海海域中的海南岛以及三沙市等区域的沿海城市;②在海洋旅游资源基础方面,南海南部海域、粤西海域、桂东、桂西海域沿海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丰富多样,适合风景观光、滨海浴场、沙滩、海岛型等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协同开发;③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潜力方面,长三角和珠三角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可依靠产业发展和潜力优势,改善资源环境基础,打造海洋旅游国际滨海城市旅游目的地,协同城市群创新发展海洋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