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叔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坛涌现出的众多女性作家之一。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凌叔华创作的高峰期与成熟期,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为主,以描写女性形象与儿童形象见长。她的小说既受到西方小说创作技巧的影响,又完美地融入了自身的才情、生活经验与审美取向,使作品既得西方小说技法之妙,又具有浓郁的本土化风格。其代表作《酒后》鲜明地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了凌叔华小说曲思想意义,创作心态以及她的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凌叔华是“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写女性,写儿童。以深婉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象英国女作家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一样.具有“水晶似的清莹”,成为别具一格的心理写实小说;同时,凌叔华又是画家.她以画入文,为小说增添了“自然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女作家中,凌叔华是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她小说的数量不是太多,风格却极为独特。曾受到鲁迅、徐志摩、沈从文等人的称许。但由于政治等原因,这位作家渐渐被人遗忘,作品也很少有人问津,为了拂去散落在她身上的历史尘埃,借鉴她的艺术长处,在此想以《花之寺》为主,对凌叔华小说的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作一些不很成熟的探讨。一凌叔华小说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思想和人物上,鲁迅说她的小说,“恰好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是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  相似文献   

4.
凌叔华的小说,以温婉的笔调,水墨画的韵致和诗意的叙事特征称道于中国现代女性作家群。本文认为,这种温和的创作风格有别于鲜明故事性,强烈戏剧性的小说叙事,呈现着内倾化趋势,情节淡化,少有大开大合,更多地是着力于人物潜在的心灵世界表现。文章具体地分析了凌叔华的《花之寺》、《女人》两本小说集,指出凌叔华通过场景描绘和人物描摹体现着她的以文写画的创作特色,其中涌动着朦胧淡远的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意境,富有绘画美,透示出其人其文韵雅的气质。文章紧扣作家作品及其中活动的多样化人物形象,对凌叔华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整体把握与概括评价。  相似文献   

5.
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出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其中凌叔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别具一格的艺术追求,以及向内自审的观照方式形成了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该文通过对凌叔华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比较,从女性形象塑造、儿童主题和小说风格等方面探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6.
对于母亲的赞颂、母爱的歌咏是五四女作家笔下极为重要的内容。凌叔华小说中直接描写母亲形象的作品并不多,但是她审视的角度与其它女性作家不同。她写出了世俗母亲的焦虑与期盼,可以说母亲角色走下神坛是从凌叔华开始。她的母爱观体现了女性作家对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7.
1992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为香港女作家梁凤仪女士出版了十本小说。并称它为“财经小说”系列。但她的小说,都以女性人物作主人公,描写她们在香港社会中的遭际命运。至于有关“财经”的香港商界的观实种种,其实是小说中所描写和反映的香港社会生活的一隅。所以,在我认为,说梁凤仪的作品是“财经小说”并不贴切,这些作品实际是当代香港社会的女性小说。因此,我想从梁女士的这些作品出发,对当今香港的女性小说作一点研究和探讨。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十本书中,我着重地读了《花帜》。 我初读《花帜》时,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感到陌生,我想,一个天生丽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不下数十位,如今留名青史的却寥寥无几。凌叔华则是其中之一。她以女性特有的细微、隐蔽、曲折、微妙来创作小说。所以,她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都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她小说的爱国主题是那样的新颖独到。这些也正是凌叔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9.
陆小曼不仅是现代社交名人,也是一个具有相当文学造诣的知识女性。她创作的小说《皇家饭店》描写细腻,构思巧妙;戏剧《卞昆冈》空幻唯美,极富诗意;散文与日记则直抒胸臆,坦率自然。她的创作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女性书写的一个应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丁玲从1927年秋创作处女作《梦珂》到1986年3月14日溘然长逝,漫长的60年创作生涯,跨越了两个性质不同的社会和几个风风雨雨的历史时期,共写了约300万字的作品。对她的创作分期,学术界意见虽然分岐(1),可是对其“早期小说”的界说却基本一致。我们这里所说的她“早期小说”,是指她从1927年12月《梦珂》问世到1929年6月发表《野草》这段时间里所创作的小说。我们不同意将丁玲“早期小说创作”下限时间划到1929年末写的《自杀日记》(2),更不敢苟同将其下限时间延伸到“1930年左右”,把丁玲1930年创作的《韦护》和《一九三0年春上海》也划归她“早期小说”范围(3)。  相似文献   

12.
孟瑶是带着关注女性命运的创作意识,正式步人台湾文坛的,她先后写了五十多部长中篇小说,创作风格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演变过程,其中较重要的有《心园》、《屋顶下》、《春雨沐沐》等,孟瑶最为倚重的小说创作,往往是在爱情婚姻的基本架构中,透过女性人生领域的描写来观照社会现实生活层面,真诚呼唤重建女性灵魂的“伊甸园”,不断探寻着女性理想生存的人文意识,不仅勾勒出孟瑶创作风格的变化轨迹,也见证着台湾社会背景的转型和时代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薇拉·凯瑟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在题材上以描写西部“拓荒者”见长,在表现手法上一般没有叠床架屋的细节描写,节奏舒缓流畅。她在20年代发表了一篇颇有影响的论文——《没有家具的小说》,呼吁兴起一个运动把家具从小说中扔出去,让人物在“徒有四壁”的环境中活动。她自已的许多小说创作就是实践这种主张的例证,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相似文献   

14.
凌叔华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的底根,书写女性在时代更替里的挣扎和成长。她笔下有三个不同时代层次的女性:旧时代的女性、新旧文化夹层里的女性和新时代的女性。她的小说记录了时代更替里女性的生存状况。凌叔华通过对女性婚恋观变迁和家庭地位变化的描写,诉说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陷入的困境和遭遇的疼痛。  相似文献   

15.
凌叔华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在“五四”女作家中卓尔不群,它所表现的社会生活与审美追求是别具一格的。本文将凌叔华的小说与同时代女作家的小说加以比较,从取材角度、人物塑造、艺术表现三个方面分析了凌叔华小说艺术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最为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主题赢得了广泛关注。女性主义一直是沃克作品所围绕的中心主题,随着她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在她近期的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意识逐渐成为她的创作核心。她的小说《我亲人的殿堂》描写了女性和自然在父权社会控制下所受到的遭遇,同时也寄予了沃克对人与自然、男女两性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是一部生态女性主义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之一,她一生创作了许多女性主题的短篇小说,其中以描写女性孤独和寂寞心理的居多。本文结合曼斯菲尔德的生活经历,并以《罗莎贝尔惊梦记》为例,通过作品人物心理特征及其描写手法的分析,论述了曼斯菲尔德女性主题小说人物心理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同样是描写封建社会大家庭里悲哀愁苦的妇女形象,凌叔华和苏童却展示了他们各自的语言特色。文章通过对比的手法,从叙述风格和语言特色两方面来分析宋元水墨画和晚唐唯美诗是怎样影响到《一件喜事》和《妻妾成群》的创作特色的,同时得出凌叔华的写作较多地受到宋元山水画境的影响,她把绘画的技巧带到小说中,简单的对话、儿童的视角、恬淡的叙述、巧妙地细节,使文章散发着一种清淡幽远的余韵,吸引着大片读者。相比起来苏童则更多地受到晚唐诗风的熏陶,唯美感伤的文字、柔软飘逸的风格、凄清幽怨的意象,使得《妻妾成群》以小说的方式再现晚唐诗歌的魅力,读者在阅读时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但在沉醉之余却又压抑感伤。  相似文献   

19.
聂华苓生于20世纪20年代,《失去的金铃子》是她60年代在台湾创作的一部小说。叶文玲生于20世纪40年代,《三生爱》是她于21世纪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二十年的年龄差距,四十年的小说距离,六十年的时空别离,却依然没有改变两岸女作家对女性、生命、爱情的理解。两部小说里的“水”意象与女性生命相交织,书写了女性独特的生命特质。  相似文献   

20.
哈代的思想勇敢地超越了传统维多利亚时代的男性作家对于女性的拒绝性欲、温柔顺从、拘泥于家庭生活的形象的描写。他拒绝对于女性“无性爱”的描写,写出了女性的自然情感。他颠覆了传统男性中心视野下的女性角色。他对女性进行了多角度的关照,让女性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展示自己。这种超越在哈代的两部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由此影射了哈代所创作的“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