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长芬 《人民教育》2023,(10):23-26
<正>复旦中学的马相伯纪念馆被誉为上海市十大校园文化新景观。马相伯先生是复旦中学的创始人,2010年在纪念马校长相伯先生诞生170周年之际,复旦中学筹建马相伯纪念馆,纪念馆的布展框架借鉴《史记》体例,以马校长为主体称为相伯“本纪”,以追随马校长创建复旦和帮助复旦发展的创校先贤为主体称为复旦“世家”,  相似文献   

2.
《作文与考试》2022,(Z3):166-167
<正>马相伯,名良,以字行,字相伯,中国教育家,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爱国人士。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子。1906年,马相伯赴日,在日本学会成立典礼上发表演说勉励留学生:“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张之洞将此语引为至言,誉他为“中国第一位演说家”。马相伯逝世后,其弟子于右任敬挽:“光荣归上帝,生死护中华。”  相似文献   

3.
周文 《现代教学》2009,(5):F0002-F0002
上海市复旦中学是一所历史名校,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学校前身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创办于1905年的复旦公学。学校经历了“复旦公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中学”三个历史发展时期。孙中山先生曾经是学校的首席校董,严复、于佑任、邵力子等著名学者和政治家是复旦中学的创校先贤。多年来,复旦中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名师,培养了十多位院士,输送了数以万计的国家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4.
《课外阅读》2008,(10):50-51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素有"江南第一学府"的美誉。"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  相似文献   

5.
走近复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两字由学校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从《尚书大传·虞夏传》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选取。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重庆北碚,并于1941年改为"国立"。1946年学校迁回上海江湾原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复旦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此后,学校  相似文献   

6.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如今的复旦大学已经成为囊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山东教育》2003,(26):61-61
学校的成立与创始人现行“复旦大学”校名四字行草,是毛泽东题词。“复旦”两字,取自《尚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之名,是马相伯的助手于右任选出提议并被采用的。复旦大学礼堂名为相辉堂,以纪念学校创始人马相伯、李登辉。1902年,马相伯捐出巨额家产———松江、青浦良田300O亩,在上海徐家汇创办震旦公学,但不久该校就被法国在华教会势力所控制,学生愤而全体退学。在全校师生及严复等社会名流支持下,于1905年在上海吴淞镇创立复旦公学,马相伯为校长,李登辉起初为总教习,后来为教务长。马相伯出身于世代天主教家庭,通晓多种外语,爱好数学…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的前身是复旦公学,而复旦公学的原名是震旦学院。一九○二年冬,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于上海徐家汇,他酝酿多年的办学宿愿,终于实现。一八九四年冬,甲午战败,外御无策。有识之士提出要废科举,兴学堂。马相伯“概清廷外交陵替,一不知公法,二不习制造”,有意为国家培养翻译人才。一八九六年,梁启超来沪办《时务报》,就近向马相伯、马建忠兄弟学习拉丁文。戊戌变法时,梁启超报请设立编译学堂,特邀马相伯主持其事,旋因变法失败而止。  相似文献   

9.
文摘     
“复旦”之名,取之于《尚书大传·虞夏》“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其寓意是颇堪回味的;而“复旦”之名的直接来由,又意味着“复我震旦”之义.1903年,马相伯以徐家汇老天文台为校址建立了震旦学院,但学院创办未久,法国教会便攫夺校政,这使马相伯愤慨至极,他怒而辞职,同学们也搞下校牌,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复旦大学经历近百年的沿革。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49年,学校已设立文、理、法、商、农5院20多个系(科)。鲁迅、郭沫若、邹韬奋、老舍、竺可桢、马寅初等著名学者曾到校演讲或任教。2000年4月,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大学强强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  相似文献   

11.
1905年9月4日,复旦公学开学。复旦公学是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本意是“恢复传承震旦公学”之意,后取《尚书大传&#183;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中“复旦”二字之意,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李登辉先生是复旦的奠基人、著名教育家、伟大的爱国者。复旦创设伊始,以马相伯为首,团聚了一批矢志救国、振兴教育的革命知识份子,李登辉是其中在复旦任教最久,建树最力者。但今天的复旦人了解他的尚属不多。李登辉于1873年出生在荷属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一个华侨家庭。189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05年他怀着教育  相似文献   

13.
《河北自学考试》2011,(2):58-58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复旦”二字由创始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先生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创办人之一,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参与创办了辅仁大学,短暂执掌过北京大学.结合马相伯的心路历程,可观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独特的设想和追求:为了实践教育救国之宏愿,马相伯年过六旬,不惜毁家兴学,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在人才培养上,以融合中西、贯通文理为理念,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大学课程体系;在学校管理上,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旨归,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强调大学之大,在道德高尚和学问高深;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为了避免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干扰,主张教育独立,并要求学生摒弃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以获取真才实学为重.马相伯的大学教育思想既与西方大学精神的传统相契合,又有着强烈的国家富强和民族自立意识,今天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登辉效命复旦数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李登辉是复旦已过世的老校长、爱国者、语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全身心地举传了马相伯点燃的校长薪火,而且举得更高、烧得更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复旦大学,为复旦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物质和制度基础,是许许多多复旦校友长留记忆的人格导师和精神偶像。  相似文献   

16.
华山路,上海时尚地标。狭小的区域集中展示着这个星球一流水平的物质文明:同一座写字楼驻扎着代表了畅行世界、无所不在商业力量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区总部,四座高档百货商厦比肩而立,来自遥远国度的商品罗列其间,马路上时常可以看见最新款的跑车咆哮着飞驰而过……就在这团喧嚣的近邻,林立的高楼突然散开,复旦中学草木苍苍的校园在一片静谧中悠然舒展,这股气质博大而沉静,与复旦大学同根同源。复旦学子最初的一课是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刹那开始的:古朴的力学楼前,巍峨的华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和梦想,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努力前程"鼓舞着青春的脉动,"五四第一钟"悬着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学校奠基人马相伯先生铜像深邃的目光穿越历史沧桑,登辉堂里的陈列既是百年复旦兴衰史,又是百年中华奋发史……  相似文献   

17.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11,(12):67-69
业余办校的"教育救国" 他曾撰文阐述市北中学的办学目标:"即收回租界上之教育权是也。"他认为"苟多一国人自设之学校,即可减少外人文化侵略之若干力量"。说到市北中学,不能不提到它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唐乃康。唐乃康(1888~1949年),字伯耆,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先后毕业于复旦公学、浙江高等学堂。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2005年5月18日“复旦基础教育国际论坛”在上海市复旦中学召开。此次论坛由上海市复旦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移居上海》杂志社共同承办,由台湾复旦、重庆复旦等  相似文献   

19.
精彩月历     
1、1925年11日,国吕革命军第四军叶撰独立团’哪。 ,下卜2、1939年11月4日,百岁教育家、复旦六学创始人马相伯逝1世。3、1992年11日9日、,来自100多所高校的六学生,在北京拍卖六学生科技l议果。精彩月历  相似文献   

20.
《物理教学》2012,(5):2
上海市向明中学是沪上百年名校,上海市重点中学,首批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前身为震旦大学预科,由著名爱国教育家马相伯先生于1902年创建,解放后改名为向明中学。学校地处上海市中心城区,毗邻淮海路商业街。2009,在闵行区设立浦江校区,形成一校两区格局。长期以来向明中学战行创造教育,坚持三十年,提出"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