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世界著名女学者苏珊·朗格集哲学家、符号学家、美学家、媒介环境学家于一身,她通过在思想上相互渗透和架构的著作贡献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建设。朗格关注不同符号模式在人类思想情感建构中的作用,她关于推理性和表现性符号模式的符号分类理论有助于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基石的形成。朗格认为媒介遵循逻辑类推原理运作,她建立在符号逻辑理论基础上的"媒介"思想,给媒介环境学研究旨趣以符号学角度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5,(9):26-29
刘易斯·芒福德是城市规划和技术哲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思想先行者之一。在媒介环境学迅速崛起的今天,深入系统地研究刘易斯·芒福德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既是媒介环境学学科本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对媒介环境学学科发展历史的应有尊重。作者基于文献分析法,阐明芒福德媒介环境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并从三方面就其媒介环境学思想源流进行初步考察,旨在为全面研究芒福德媒介环境学的思想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编纂的《新闻传播学名词》即将告成,媒介环境学纳入其中。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登堂入室了。我有幸负责媒介环境学名词的撰写。半年多来,几上几下的磋商过程使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该学派的思想,重温麦克卢汉、伊尼斯、波斯曼、莱文森、林文刚等人的成就,今撷取一鳞半爪的心得做一次汇报。媒介环境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  相似文献   

5.
王以 《声屏世界》2012,(7):180-182
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在媒介环境学的框架中分析电视媒体的历史和现状作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比肩而立的媒介环境学派(三者合称传播学三大学派),其理论观点的独到性、对社会问题强大的解释力和对未来的精准预见性,正越来越受到传播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波斯曼给媒介环境学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  相似文献   

6.
美国纽约大学媒介环境学者克里斯琴.尼斯特洛姆曾与尼尔.波斯曼一起创建纽约大学文化与传播系,以媒介环境学科建设的设计师而闻名。除了对媒介环境学科创建的贡献外,她亦对媒介环境研究的思想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她以将自然学科与社会科学勾连的研究视野,用物理学思想观照媒介环境研究,阐释了二十世纪物理学两大思想实验对媒介环境学的意义,以及相对论思想如何转化为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并在研究了本杰明.李.沃尔夫、苏珊.朗格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媒介环境学研究应重视语言在组织、传递思想中的偏向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晶 《新闻世界》2012,(4):216-217
当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已成为共识。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平衡观的视角来观照我国新闻媒介平衡传播的相关研究。媒介环境学充满人文关怀,其研究目的在于创造平衡和谐的媒介环境,帮助人们实现心理的平衡,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4,(5):2-7
尼斯特洛姆和斯特雷特作为北美媒介环境学界历史上和当今的"明星"人物,分别是媒介环境学科诞生以来两件制度建设里程碑事件的主要领导者和理论贡献者。尼斯特洛姆认为媒介环境学是将复杂传播系统作为环境的研究,是一个视角,是新兴的元学科;斯特雷特提出媒介环境学是纽约学派和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学、口语文字学、美国文化学,是对媒介环境的研究,是"媒介学"。理解他(她)们"媒介环境学是什么"的经典界定,可拓宽加深国内的媒介环境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梁颐 《新闻世界》2013,(9):203-204
西方著名古典学家埃里克·哈弗洛克是媒介环境学多伦多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被尼尔·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苏珊·朗格并列的伟大学者。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体现了他的主要观点——希腊文化从口语到书面传统的转移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意义。他的理论给媒介环境学提供了营养,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来看,媒介融合技术必然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当然也包括出版业。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出版业从理念到战略选择都会面临变革,同时也将在媒介融合时代获得新的发展契机。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形成的新的传播形态,这些新的传播形态将会塑造新的出版业。媒介融合时代中国出版业具有三种可能的战略选择:内容创新战略、渠道创新战略、全媒介整合战略;国家需要转变传统的出版规制理念和方式,为出版业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所进行的战略选择提供体制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梁颐 《中国广播》2014,(5):56-59
本文借美国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媒介理论,阐述了广播的历史和未来,探讨了广播"未来是否消亡"问题。认为广播将永远伴随人类存在,但广播接受和传播信息的终端硬件部分即收音机将趋向人性化发展,发展包含在和人类日常用品、人类生命、其他媒介硬件的融合共存中。  相似文献   

12.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13.
陈功 《当代传播》2013,(2):24-26,29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在坚持媒介环境学"人文—技术"研究视角下的同时实现了三大超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的拓展:其一,强化动态的媒介整体观;其二,构建人性化的媒介进化观;第三,提出软媒介决定论。  相似文献   

14.
媒介环境学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介了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的一些重要命题,并阐述了媒介环境学与媒介生态学的区别,同时检讨中国学者对所谓“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何道宽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译介人,刘海龙、胡翼青是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学科领航人。本研究基于对三位学者的访谈,从媒介环境学的译介、学科流变及对未来的学科想象三方面考察该学派在中国的学科边界问题。该访谈实质上是对媒介环境学在后现代思潮下的边界“内爆”,及对传播学学科“规训”的一种回望及省思。正所谓不破不立,文章在借鉴诸多媒介研究领航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汉语世界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应打破传统的将媒介作为环境的单一研究视野,发展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观、“媒介即是膜”“媒介即中介”等多种面向的学术脉络,最终使该学派从“走进”传播学迈向“走出”传播学,进入更加广阔的跨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6.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实践中,存在“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从概念到延伸理论常常被混淆应用的研究乱象.我国与北美Media Ecology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研究,有以何道宽、崔保国和邵培仁为主要代表的三种研究,且这三种研究属于不同的传播学派.乱象的产生与国内对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存有争议及对我国三种研究的定名有关.以何道宽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和北美Media Ecology 一致,崔保国和邵培仁各自的“媒介生态学”与Media Ecology 不同,其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定名,并厘清相关研究的关系,有利于传播学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熊国荣 《东南传播》2011,(4):103-104
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考察小说<手机>,可以看出刘震云对传播媒介做了一定深度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识到媒介发展的"人性化"和"补偿性"趋势;二是指出手机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三是探索手机对人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3,(19):1-8
"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是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流行评价之一。本文阐释媒介研究中对技术决定论的界定,讨论媒介环境学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的原因,探析媒介环境学主要代表人物格迪斯、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父子、哈弗洛克、爱森斯坦、波斯曼、沃尔特·翁、莱文森、梅罗维兹、林文刚对待技术的思想。认为"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这一说法失之准确。只重视技术和只重视内容的研究同样不可取,对媒介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同样必要,忽视内容和忽视形式都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9.
徐利德 《青年记者》2017,(21):27-28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师从尼尔·波兹曼,并与麦克卢汉保持亲密关系,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进化论思想.在整体媒介史观的引导下,莱文森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三个核心的媒介进化观点: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和“补救媒介”理论、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这三个理论也成为其媒介进化理论的奠基石.在其理论中强调人和人的理性对媒介发展的重要地位,具有较强的现实人文关怀.同时他认为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环境需要一致,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媒介的演化,所以需要新媒介的“补救”.本文从保罗·莱文森的著作、理论思想、研究背景等角度探析其媒介进化理论的思想逻辑,分析莱文森的媒介观点的关联性、内在的逻辑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播学第三大学派的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崛起发展至今已逾四十年.本文将从人文主义的视野出发,以技术和媒介为维度,通过梳理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先驱及三代代表人物——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茨八位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来管窥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论,描绘学派内部的代际传承关系.同时,本文还将对其理论范式进行反思,探究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