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作为传播学第三大学派的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崛起发展至今已逾四十年.本文将从人文主义的视野出发,以技术和媒介为维度,通过梳理北美媒介环境学派先驱及三代代表人物——刘易斯·芒福德、雅克·艾吕尔、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保罗·莱文森、约书亚·梅罗维茨八位媒介环境学者的思想来管窥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论,描绘学派内部的代际传承关系.同时,本文还将对其理论范式进行反思,探究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何道宽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译介人,刘海龙、胡翼青是国内传播学研究的学科领航人。本研究基于对三位学者的访谈,从媒介环境学的译介、学科流变及对未来的学科想象三方面考察该学派在中国的学科边界问题。该访谈实质上是对媒介环境学在后现代思潮下的边界“内爆”,及对传播学学科“规训”的一种回望及省思。正所谓不破不立,文章在借鉴诸多媒介研究领航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汉语世界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应打破传统的将媒介作为环境的单一研究视野,发展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观、“媒介即是膜”“媒介即中介”等多种面向的学术脉络,最终使该学派从“走进”传播学迈向“走出”传播学,进入更加广阔的跨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3.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牵头编纂的《新闻传播学名词》即将告成,媒介环境学纳入其中。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登堂入室了。我有幸负责媒介环境学名词的撰写。半年多来,几上几下的磋商过程使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该学派的思想,重温麦克卢汉、伊尼斯、波斯曼、莱文森、林文刚等人的成就,今撷取一鳞半爪的心得做一次汇报。媒介环境学从酝酿到成熟经历了长期艰难曲折的过程。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是当前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的一个议题。而媒介环境学派是当今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因此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来考察媒体融合在当下来看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所以,笔者试图从媒介环境学派的视角考察我国新旧媒体融合的实质,并试图指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实质,即最终实现媒介与人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4,(5):2-7
尼斯特洛姆和斯特雷特作为北美媒介环境学界历史上和当今的"明星"人物,分别是媒介环境学科诞生以来两件制度建设里程碑事件的主要领导者和理论贡献者。尼斯特洛姆认为媒介环境学是将复杂传播系统作为环境的研究,是一个视角,是新兴的元学科;斯特雷特提出媒介环境学是纽约学派和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学、口语文字学、美国文化学,是对媒介环境的研究,是"媒介学"。理解他(她)们"媒介环境学是什么"的经典界定,可拓宽加深国内的媒介环境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传播学引进大陆已经20多年,国内的传播学研究者为了使作为舶来品的传播学进行本土化,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开始思考传播学的危机、范式内容和学派,检讨北美主流经验主义学派的不足,注意批判学派从欧洲向北美的扩散,认真研究正在崛起的第三学派--媒介环境学."  相似文献   

7.
尚晨光 《今传媒》2016,(12):116-117
一直以来,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两大传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从行为科学角度出发,一般采用经验性的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批判学派主要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经常采用结构分析法,同时也注重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20世纪新兴的媒介环境学派则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并从技术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人、媒介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媒介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学术翻译是学术的延伸,且与某一学科的命运息息相关.从一鳞半爪的西方传播学译文到系统介绍传播学知识的译著,再到气势恢宏的煌煌译丛,学术翻译与中国传播学之间的良好互动,呈现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跨文化传播等学科版图的依次铺排,见证了批判学派、文化研究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等对传统的经验学派这一主流范式的冲击,有效拓展了传播学的学术空间,也促发了新知识的中国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对未来媒介特征的思考与媒介技术的持续发展共生,探讨媒介环境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拓宽国内传播学研究视野适宜且有必要。媒介环境学派领军人物保罗.莱文森、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刘易斯.芒福德均有关于未来媒介独特新颖的观点。莱文森主张媒介进化人性论和"新新媒介论",展望了新新媒介之后未来媒介的特征及外观;麦克卢汉预言未来于"喻言",持有"地球村"、"通感"、"四元律"和"冷热媒介"论;芒福德持"技术有机论",认为技术是生命的延伸、文化编码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的媒介技术在遵循生命伦理中和谐、平衡发展。探析三位著名学者的观点,分析了媒介未来形态的五种特征。  相似文献   

10.
梁颐 《新闻世界》2013,(9):203-204
西方著名古典学家埃里克·哈弗洛克是媒介环境学多伦多学派第一代的代表人物,是被尼尔·波斯曼誉为和麦克卢汉、苏珊·朗格并列的伟大学者。他的代表作《柏拉图导论》体现了他的主要观点——希腊文化从口语到书面传统的转移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形成有深刻的意义。他的理论给媒介环境学提供了营养,对媒介环境学的基本问题成形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19):1-8
"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是对媒介环境学派研究的流行评价之一。本文阐释媒介研究中对技术决定论的界定,讨论媒介环境学者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者的原因,探析媒介环境学主要代表人物格迪斯、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父子、哈弗洛克、爱森斯坦、波斯曼、沃尔特·翁、莱文森、梅罗维兹、林文刚对待技术的思想。认为"媒介环境学者是技术决定论者"这一说法失之准确。只重视技术和只重视内容的研究同样不可取,对媒介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同样必要,忽视内容和忽视形式都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2.
陈旭 《出版广角》2013,(Z1):79-81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观点。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提出了许多极具盛名又颇有争议的观点。"冷媒介""热媒介"是他的理论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也是争议性最大的一个观点。本文试图全面、多层次、从整体上阐释这一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一、"冷媒介""热媒介"划分的三个要素麦克卢汉在论述他的观点时喜欢运  相似文献   

13.
网络价值的非中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中立原则的思想源头之一就是技术的价值中立原则。网络中立争论的支持方认为网络的价值具有中立性。这一观点只看到了网络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属性。传播学研究的三大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都承认媒介技术的价值负荷性。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媒介的价值具有非中立性,应当遵循干预性的网络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传播学的研究实践中,存在“媒介生态学”和“媒介环境学”从概念到延伸理论常常被混淆应用的研究乱象.我国与北美Media Ecology有联系或容易混淆的研究,有以何道宽、崔保国和邵培仁为主要代表的三种研究,且这三种研究属于不同的传播学派.乱象的产生与国内对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存有争议及对我国三种研究的定名有关.以何道宽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研究和北美Media Ecology 一致,崔保国和邵培仁各自的“媒介生态学”与Media Ecology 不同,其研究都自成体系.为北美Media Ecology的译名定名,并厘清相关研究的关系,有利于传播学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发展,媒介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基本都是在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统治的时代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必然呈现不一样的特征,本文通过简析"知识沟理论"的基本内容,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变化特征以及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杨静  鲁雷  王肖楠 《新闻传播》2015,(2):32-33,35
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分析当下的媒介环境对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加强舆论引导、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加强科技创新文化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等措施来改善媒介环境,推动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李倩  刘欧 《新闻世界》2010,(11):141-142
媒介环境学是一种比较前沿的传播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将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做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并对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人们方方面面的信息需求都离不开网络媒介,网络已成为当今诸种媒介中最为方便快捷的传播渠道。本文选取"媒介环境学"的文化批评意识这一研究角度作为研究网络媒介的切入点,对网络媒介的传播模式进行探讨,以媒介环境学派的批判理念为基础对网络媒介环境的社会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张晶 《新闻世界》2012,(4):216-217
当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建立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已成为共识。本文基于媒介环境学平衡观的视角来观照我国新闻媒介平衡传播的相关研究。媒介环境学充满人文关怀,其研究目的在于创造平衡和谐的媒介环境,帮助人们实现心理的平衡,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平衡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媒介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已经被认可。但是,对“媒介即讯息”这一媒介环境学经典观点的误读依然存在。“媒介即讯息”意在说明,媒介/技术除了本身具有实用意义,还会产生其它意义。这些意义并不一定为其发明者和使用者所察觉,但却真切地改变了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方式。“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的基石,它提出了思考媒介的环境视角,促使我们思考媒介技术、传播方式对人思想和行为的改变,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