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钰梨 《新闻世界》2012,(7):276-277
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中描述了信息传播的过程,即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众——效果。"悬隔"是传播过程中一种传而不通的现象,由于传播主体的复杂性,讯息的海量性,传播媒介的异质性,受众需求的多元性,传播中常常出现信息传播的悬隔现象。本文从拉斯韦尔的传播公式出发,探讨了悬隔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减少悬隔现象的ISDD模式。  相似文献   

2.
伍蔚然 《新闻世界》2014,(8):407-408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催生了全新的传播格局,在大众传播时代形成的传播观和传播理论受到强烈冲击,涵化理论在新媒介环境中正在发生"变异"。本文主要从涵化理论背景、主流化过程、受众认知模式等方面来分析涵化理论在新的传播技术环境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通过对传播方式的创新,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在对农传播的实践中有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一是话语权由"媒介代言"向"受众发言"转变,在受众中产生舆论领袖。二是传播的信息直接作用于受众,让传播方式和语言与普通受众平起平坐。三是受众通过节目自我实现,用受众自己的经历代替单纯的说教。四是平衡议程设置,通过设置议程兼顾节目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4.
从"可读"到"悦读"的变迁任何一家新闻媒体,能否实现"有效传播",最终在于传播链条的末端——受众。 上世纪30年代,范长江就曾说过,媒体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争夺受众。在网络新媒体秀出的今天,对纸质媒体而言,赢得“争夺战”,说到底还是让更多受众阅读。  相似文献   

5.
刘雨花 《新闻世界》2014,(10):204-205
网络丑角在社会上名声大噪成红人,是受众审美的扭曲导致商业利益的亦步亦趋?是媒体的趋利炒作使得受众甘愿沦为娱乐的附庸?不管如何,其结果都将是受众、媒体、市场乃至"丑角"传播互动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受众心理,媒体的议程设置和商业市场的趋利方面,进行传播心理学角度分析,来讨论当今社会"审丑"现象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6.
李滢 《新闻世界》2013,(11):113-114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传播在加强受众彼此间联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受众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电子图书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笔者以豆瓣网发布的豆瓣阅读器为切入口,结合网络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群体传播"等理论探究电子图书与社交网络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李子晨 《新闻世界》2011,(3):101-102
传播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活动,人类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知道的事情告诉别人,与别人反复交换意见,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大众传播活动。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此共生的有关"媒介、受众、效果"关系的博弈也日益凸显。笔者从媒介、受众、效果三者的关系入手,谈谈自己对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使直播电商这一新型商业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传播游戏理论角度看,直播电商与传播游戏理论实现了高度契合,受众在参与直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游戏式愉悦体验。从受众角度看,直播电商受众在直播间形成了身份认同和集体归属,集结成了游戏共同体。从传播需求角度看,直播电商对受众参与式传播、场景式传播、反馈式传播的游戏传播需求满足,有助于提高传播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对受众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浅谈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潇 《新闻世界》2011,(6):133-134
民生新闻及公共新闻,因其"受众本位"核心,一直深受公众认可,而随着新闻传播渠道的延展,受众媒介素养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从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入手,解析新闻媒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媒体经常滥用手中的话语权肆无忌惮地"狂欢",而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不对称地位的受众声音显得相对沉默,而这种沉默益发助推了媒体无理"狂欢"的螺旋上升。改变种种愈演愈烈的畸形传播环境,既要加强媒介自身的自律,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从而使传者自重,使受者真正参与到信息的传播中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入手,以受众的视角分析对"传递观"的迷恋以及建立在权力模式中传受关系所导致的传播与社会模式中的某种紊乱,并强调传播的"仪式观"在建构民主理想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珍珍 《新闻世界》2012,(7):151-152
"网络暴民"是大众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随着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地位的上升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网民成为主要的受众群体,他们努力争取受众权利以及自我赋权。在面对社会事件时,因网民群体的特质,易发生群体极化现象,导致"网络暴民"现象的产生。"网络暴民"存在双面人格,一是纯粹意义上的网络暴民;二是社会行为的监督者与卫道士。在"网络暴民"的监管问题上,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受众三方面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怀旧》,借"长毛且至"这一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信息发布者具有魔弹功能,受众则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因对信息怀有恐怖的想象,促使了社会熵情的形成;社会秩序恢复后,在"被看/看"沉默的螺旋效应中,鲁迅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国际新闻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窗口。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即事实、媒体、受众不在同一传播平台,使国家形象的塑造出现了国内与国外断层的现象。一方面,受众、媒体(国外媒体)远离事实,导致国外媒体对有关中国的报道不一定客观真实,导致"他塑"不稳定性;另一方面,事实、媒体(国内媒体)远离受众,国内媒体对国外受众的调查不够,国外受众对国内媒体的信任不够,导致"自塑"的不给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国际新闻传播塑造国家形象时,要充分认识到国际新闻的错位特征,力争通过国内媒体的报道影响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减少国家形象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和障碍。  相似文献   

15.
翁浩浩 《新闻传播》2010,(1):132-132
在当下这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媒的传播无疑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的表现之一就是新闻媒体常常把受众的注意力导向某些特定的问题或现象,在传播学中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研究议程设置,对我们深入理解媒介的舆论导向,进而做好对"热点问题"的报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著名记者郭梅尼曾经说过,记者"心中有杆时代的秤"。当前,在媒介形态多样化和信息传播分众化的现实条件下,受众对信息接触、接受与解释的选择性越来越强,新闻传播者需要应时而变,紧贴受众需求、尊重受众需求,与受众近些、再近些。  相似文献   

17.
王萍 《新闻世界》2014,(8):419-420
"第三人效果"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人们在面对信息时产生的"第三人效果"认知偏差很容易导致一些非理性行为,这种"高估自己,低估他人"的认知偏差正是受众媒介素养欠缺的表现。因此,研究"第三人效果"与媒介素养之间的联系,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8.
从Twitter看网络传播模式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简要介绍了twitter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工具与以往传播工具的不同。并以Twitter为切入点,分析了在后现代网络传播模式中,用户参与信息传播、信息传递"碎片化"导致的内容"碎片化"和受众结构"碎片化",并分析了信源可信度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受众信息选择范围和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展,带来传播分众化。面对激烈的新闻竞争,大众传媒如何着眼受众需求,及时更新传播理念、确立应对举措乘势而上,赢得主动,增强传播效果,达成传播目标?本期《专题研究》围绕"适应受众需求,转变新闻报道理念"的话题,就媒体怎样进行新闻视角、姿态、话语和表现方式的调整与创新,约请业内人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涵化理论赋予了新的含义.涵化理论在目前的互联网传播环境中依然存在,但互联网的特点使得涵化理论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对受众的单向线性影响变为了受众与媒介的双向互动.受众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行为接受着互联网话语的教化和培养,这些行为和因素都在影响着涵化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理论框架及效果评价,也影响我们对互联网受众的认知与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