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枪为兵器之祖,太极螳螂门自古就对大枪极为重视。“莱阳三山”之一的李昆山先生的大枪堪称一绝,在1933年秋参加中央国术国考时,以其出神入化的太极螳螂门“十八枪”枪法名列全国长兵器第一,同时也获银盾一枚及奖状等,太极螳螂门大枪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柳国顺 《精武》2009,(5):56-57
因为《少林衣钵真传》(以下简称《衣钵》)中记载了十八家拳法,并且有“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的文字。所以,多年来螳螂拳界便以此为根据,认定了螳螂拳是“十八凑”而成,即螳螂拳是集合了十八家拳法的精华创作出来的。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位列第十八家的“王郎的螳螂”竞达到了技压群雄的“总敌”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刘连洋 《精武》2003,(4):26-27
螳螂门武学,自明末清初胶东人王朗融合十八家武学创立以来,已在胶东烟台地区流传了三百余年。由于传承日久,螳螂门由最初的硬派七星、梅花螳螂、软派六合螳螂,渐而衍生出勍手、摔手、秘门、八步等诸多流派,各派螳螂拳法虽名势各异,实则基本一致。现仅以笔者家传勍手螳螂、郝家所传的太极梅花螳螂为例,对螳螂门的拳功体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
刘连洋  李飞林 《精武》2003,(8):39-41
提及螳螂拳法,世人自然会联想到那威震武术界的“莱阳三山”,作为螳螂门第七代宗师,“莱阳三山”不仅将嫡派太极螳螂拳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更以骄人的战绩向武术界证明了螳螂门武功的威力。而作为“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则更以螳螂之太极手为武林所称颂。  相似文献   

5.
柳国顺 《精武》2008,(12):50-51
郝家太极梅花螳螂剑实战性强、行剑风格独特,在螳螂门器械中颇具代表性。该剑是由实用的“剑字”练习入门。再相继练习螳螂八仙剑、螳螂达摩剑两套剑路。螳螂拳宗师郝恒禄为该剑的创编,以及“十二剑字”理论剑谱的创作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时也显示出其精湛的螳螂拳技艺.尤其螳螂达摩剑实为他的武学代表作。郝信奉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开文 《中华武术》2005,(10):45-46
螳螂拳源于陕西之说最早见于1982年到1985年,青岛张炳斗(署名云鹤涧客)先生连载于《知识与生活》杂志上刊登的长篇小说《螳螂拳史演义》(又名《王郎传奇》),1986年又以单行本上下两册公开发行。文中称,陕西淳化县西安府邪州王家塬人氏王文成(人称王郎)。自幼习练少林功夫,后与习通背功的张琦比武失败,返回途中偶见螳螂战鸟,顿悟螳螂手法,又集“十八家拳法”精华,  相似文献   

7.
螳螂拳素以独特的演练风格和出色的技击效果而著称于武林。该拳在广泛的传习过程中,不断与其它拳种交流融合,遂衍生出了七星螳螂、梅花螳螂、六合螳螂、摔手螳螂.八步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等不同流派。太极梅花螳螂拳主要流行于我国的山东一带。乍一看,其名称似乎非常繁琐,在“螳螂拳”前即冠以“太极”又冠以“梅花”。但细究起来.确有它深刻的内涵。我曾师从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武术名家方磊思师学习“太极梅花螳螂拳”。因思师本身就是“陈氏大极拳”技击高手,所以他对“大极梅花螳螂拳”的拳理领会得更为深…  相似文献   

8.
虞斌 《中华武术》2004,(8):42-43
《庄子·人间世》曰: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意思是说螳螂举起臂膀想要挡住车子,就不知道它力不胜任呀。然而,庄子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如今,螳螂拳的影响已经远远颠覆了人们对于小小螳螂的想象。可别再小看螳螂了,它正翻山越岭、远涉重洋,征服着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螳螂的能量远比“当车”大得多。  相似文献   

9.
莱阳三山     
《中华武术》2005,(9):12-12
“莱阳三山”是:王玉山、李昆山、崔寿山,他们是近代太极螳螂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刘连洋 《精武》2003,(3):27-27
纯阳九步行气法,全名“纯阳内功九步行气秘法”,是勍手螳螂门真传内功心法纯阳内功中的一种。勍手螳螂之纯阳内功心法,相传源于崂山道教的导引行气功夫,由七星丹田功、纯阳九步行气法、纯阳桩法、纯阳童子功四种功夫组成,是一种体系完备、功效宏大的道教秘传内功心法,诚非普通内功可以比拟。  相似文献   

11.
螳螂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螳螂拳象 形拳的一种。因模仿螳螂捕蝉的戏 纵擒打动作而得 名。据传为明末清 初(亦有说南宋) 山东即墨(亦有说 山东烟台)人王朗 所创,世称北派始 祖。发自崂山,遍传山东,如今已流行 全国及东南亚国家。 该拳流派颇多,按其劲力特点可 概分为三类,即硬螳螂(尚刚)、软螳螂 (偏柔)、综合螳螂(刚柔并重)。硬螳螂 以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为代 表,着重快、变、刚。打法讲究一招多 变,招招相连,如“连五垂”、“一吐五梅 花”等;手法有勾、搂、刁、采、劈、滑、 缠、挂、崩、挑、弹、压等,以刁、采、弹、 崩为主;步法以…  相似文献   

12.
羊公 《精武》2005,(10):46-47
笔者自幼酷爱中国武术,转益多师,涉猎门派有少林、查拳、螳螂、戳脚、太极等,虽年龄所囿,但能见到并亲聆教益的大武术家、名家也真不少,如王子平、姜容樵等。更有幸的是,我在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后期,接触到了“通背合一门”,顿时觉得,找到了真正的“国术”,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拳道”!  相似文献   

13.
刘连洋 《精武》2004,(6):1-1,4
在烟台武术界,有两位先生堪称“武林双杰”,即李飞林、周振东先生,他们是烟台太极螳螂拳法的优秀传人。其中李飞林先生不仅武功高深、气度不凡,更是(莱阳三山)王玉山系统太极螳螂拳的嫡系继承人。  相似文献   

14.
李飞林  周广卿 《精武》2004,(6):12-14
太极螳螂拳法以乱接、分身八肘为母拳,有“摘要的手,八肘的劲”之说。 摘要拳法产生于梁学香及姜化龙传拳时期,梁学香所著拳谱《可使有勇》所载的“三堂捶九十招”(或名秘手)实际上就是摘要拳的雏形。三堂捶(秘手)里的动作均可在摘要拳中找到,可以说摘要拳法是螳螂门实战精华的集成。  相似文献   

15.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思路的转变 为什么大螳螂可以打野? 首先Q依然是一个单体高爆发技能,配合W和E两个AOE技能可以保证清野的速度,而且在蓝BUFF甚至没有蓝BUFF的情况下,你会发现主Q的螳螂并不像以前一样那么对蓝有依赖(以前的螳螂会出女神之泪来弥补螳螂蓝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浅说六合棍     
在我国传统武术器械中,以棍术的历史最为悠久,棍法的传播最为普遍,也最有实用价值。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说:“若能知棍法,则其他诸器械之法,从此得矣。”近代六合棍大多流行于山东烟台、莱阳、青岛及辽宁大连一带的螳螂拳家手中,受螳螂拳法“攻势凌厉,迅疾多变”风格的影响,经过螳螂拳家们的不断研习提高  相似文献   

18.
太极螳螂拳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林 《精武》2004,(6):15-15
一、太极螳螂拳名由来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莱阳,后在胶东半岛形成四大流派,即太极螳螂、梅花螳螂、七星螳螂、六合螳螂,此外尚有一些小的流派如勃手螳螂等。流传于烟台、莱阳之外的螳螂拳流派更多。  相似文献   

19.
我校位于八达岭长城南的古刹和平寺内。为培养具有真实本领的男女武打演员.向各大影视公司、军队及保安部门输送教练人才。由嵩山少林寺武僧、有“铁头王子”之称的释延彪任校长兼总教练,并聘请中国神龙特技队队长张宝金任影视武打设计指导。为适应影视教学,武校设了跑马场,供学员练习马上功夫。 设少儿武术班、套路班、散打硬气功班、教练班,传授正宗少林功夫。弹腿、童子功、大小罗汉拳、罗汉十八手、醉拳、醉棍、醉剑、地躺、鹰拳、螳螂、刀、枪、剑、棍、鞭、对练  相似文献   

20.
李飞林 《精武》2004,(10):18-18
对太极螳螂拳家而言,拳术训练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交手实战。关于太极螳螂拳,先辈们曾经做过总结,并结集成书,就是《太极螳螂拳谱》,其中《对敌交手三要素》就是对实战的解说。书中所载“一胆、二劲、三功夫”可谓是历代先辈们无数次生死搏斗的窍要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