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松茂,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 武式太极拳由清代永年县人武禹襄创编,集武学、哲学、医学于一体,删繁就简,将强身、健身、防身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2.
《中华武术》2006,(1):F0003-F0003
1955年出生于河北张家口市。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邯郸市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武协副主席。1972年从师武式太极拳传人李锦藩学习武式太极拳,深得精髓。长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出国传授太极拳。主要著作有《简化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传统武式太极拳述真》等.以及武式太极拳的教学光盘。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郑州市、许昌市,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的武式太极拳研究会年会于5月1日至3日在邢台市电力宾馆召开。 邢台市是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这次年会是  相似文献   

4.
4月4日上午,作为河北省2008年清明节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武式太极拳祭祖,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武禹襄故居举行了亮拳祭祖典礼。按照传统仪式,武式后人代表、第五代传人代表先后向祖师敬香、奉献花篮和水果。第五代传人由金竟成领祭,钟振山宣读祭文,胡凤鸣主持仪式。随后,百余弟子同时演练武式太极拳及各种器械。祭祖典礼由永年武式太极拳协会具体组织,武式后人代表、武式太极拳传人共两百余人参与了祭祖仪式。  相似文献   

5.
高飞 《中华武术》2001,(4):30-32
廉让堂太极刀,是武式太极拳的主要器械之一,由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1812~1880年)的外甥、武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李亦畲(1832~1892年)于1861年在武式太极拳架的基础上创编而成。此刀,过去一直在李氏家门内秘传,从不示人,为武式太极拳李氏门内嫡传功法,即便是武派传人,作李家血统,皆不可得,故被后世名之日:廉让堂太极刀。  相似文献   

6.
路迪民 《武当》2000,(10):44-45
在深圳荔枝公园晨练队伍中,有一位太极拳名师,以传授“杨班侯太极拳”著称。“班侯拳”的传授场地,还有香港的一些学员每周前来学拳,这在深圳大概是少见的。这位名师叫苏学文,1966年生于杨式、武式太极拳故乡——河北省永年县,现任河北省永年杨班侯太  相似文献   

7.
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五派掌门人陈式太极拳名家陈正雷、杨式太极拳名家杨振铎、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孙式太极拳名家孙永田、吴式太极拳名家李秉慈3月8日齐聚香港,宣布今年将成立世界太极拳总会,以进一步弘扬太极这一种国粹。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档案:乔松茂,武式太极拳主要传人。男,1955年7月出生,河北张家口人,大专学历,现任,河北省邯郸市政协副秘书长、河北省政协亚、英国讲学传艺技徒,他常委、河北省武林迹主席、是将传统戏或太极拳术传播兼武安市政论吸主席、郑海外的第一人,受到出访国郸市民等...  相似文献   

9.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据悉,中国武术协会北京中武国际武术培训中心将于今年10月下旬举办传统武式太极拳(85式)套路培训班。特聘请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先生亲自执教。 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  相似文献   

11.
殷海昌 《中华武术》2004,(11):34-34
李逊之,名宝让,字逊之,是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先生次子。自幼读书习字,并从父亲亦畲先生学习武式太极拳,李亦畲太极拳著作遗稿多存其手。  相似文献   

12.
序说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鱥,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永年县在中国太极拳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两大太极拳流派的诞生地,并直接派生出吴式太极拳和孙式太极拳。在武术界有这样一句话:“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一百多年前,流传在河南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正是通过永年广府镇的杨露禅先生的传播,才逐渐地广泛流传于世,以至于达到今日蔚为壮观的景象。河北永年县可以说是太极拳的中兴发祥地。  相似文献   

14.
段陟 《中华武术》2003,(8):26-27
我们是河北省邯郸市武式太极拳爱好者,曾得到当代中国武式太极拳第五代重要代表人物乔松茂先生的指授,受益匪浅,对武式太极拳的源流、技法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从朋友处得知某地方武术刊物2003年5月刊登了一篇林子清先生所写的《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的文章,我们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慨,这与我们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今就该文(以下简称“林文”)所述,我们根据掌握的资料,对部分观点进行质疑,以下分述之,敬请广大武术界同仁不吝指数。  相似文献   

15.
孙建国 《武当》2009,(4):17-17
武式太极拳注重身法而不注重于招法,注重于气势不注重于形势,武式太极拳身法八要即是:含胸、拔背、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松肩、沉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现有武式太极拳相关资料的分析和整理,制定研究框架,开展问卷调查,围绕武式太极拳的习练价值进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如下:①武式太极拳具有健身养生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教育价值等,且较其它流派太极拳,其健身养生价值更为突出;②习练武式太极拳对个人而言,其主要价值包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学习知识、培养品德、消遣娱乐、丰富生活等;③习练武式太极拳对社会而言其价值主要有:促进全民健身,利于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17.
路迪民 《武当》2009,(5):32-33
这是笔者多年来萌生的一个总体看法,即中国的太极拳可以分为两大总系。对太极拳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从拳架名称和整体结构上看,当代太极拳主要流派中,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是基本一致的;陈式和赵堡是基本一致的。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两个蒋发的传承所致。杨式太极拳源于乾隆的蒋发;吴式太极拳直接源于杨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首先从学于杨禄禅,  相似文献   

18.
武式太极拳原始架108式,是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霍梦魁先生和其亲传弟子、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吴本萍先生所传授的。在拳架名称顺序上为了便于学记,有所改动,如云手改为拖挂滚按云手、旋转云手,为了分清两种不同式的云手;倒撵猴改为退转倒撵猴、穿梭后退倒撵猴,这样更加便于分清两种不同式的倒撵猴的演练;转身劈挂撇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很小,但是喜爱传统中国武术者却大有人在。十年前的新加坡习练传统太极拳的风气便很盛,每天早晨,公园里、组屋区的空地上、各地区的联络所和运动场上,习练太极拳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人们对传统武式太极拳却非常陌生,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个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因为当时市面上各书局里都看不到关于武式拳的刊物,  相似文献   

20.
《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审定会于今年1月14至16日在北京体育大学圆满结束。至此,我国五种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太极拳流派竞赛套路已全部编定。意味着传统太极拳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又迈进了一大步,为传统太极拳在国内的普及和向世界推广、造福人类铺平了道路。 此次创编工作是由辽宁省太极拳协会于去年10月,向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提出的关于《编写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书面意见,并由他们出资赞助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