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中国近代文学也正是这样,它反映并引导了中国近代民族精神,与中国近代民族精神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有必要提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这个概念.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社会新陈代谢迅速而剧烈,故民族精神的变化也至为明显,形成了一种与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有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的民族反省”,是指近代中国人对本民族的不足——特别是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的批判性的自我体认。大体说来,近代民族反省经历了对器物、制度与文化根本之不足进行反省的三个阶段。从国民性批判及民族精神反思的意义上说,近代民族反省则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启蒙的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浪潮的涌起与五四时期国民性批判达到高潮这样三个阶段。自省、旁观、比较成为近代民族反省尤其是国民性批判的三重视野。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是近代民族反省思潮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慈善事业与近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慈善事业与民族精神有着丝缕难断的关系.近代慈善事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抵御外侮、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手段,是弘扬和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构筑和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领域.而近代民族精神的弘扬也促进、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同时,近代慈善事业对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从此中国人才正式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中华民族”的概念的最终确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当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考察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的时候,我们将会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而自豪!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同样也是积淀和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而对民族精神在当代的建构,除了发掘、彰显传统精神与近代精神的现代价值外,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依据 “思路”:“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是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三的教学内容。专题三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对此,陈旭麓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这不断涨落的思潮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体悟到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  相似文献   

6.
《历史学习》2003年第5期的“试题集粹”栏目,有一部分是谭秀东老师编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其中有些题目在命题上存在缺陷,不利于学生的使用以及对教材的理解。一、何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第1题:所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是指A.产生于近代的手工工场B.采用机器生产的各种工厂C.在中国开办的私人企业D.由中国民间投资建立的工商企业参考答案是“D”。这样的题目不能让学生完整地把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这个概念。首先,“民族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生产方式,而不是指“工厂”和“工商企业”。此外,根据参考答案,好像只要是…  相似文献   

7.
张晓平 《华章》2007,(8):38
民族精神是民族富强、兴盛的精神动因.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要着力弘扬科学创新精神、自强自立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8.
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接触近代科学技术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在洋务运动的“实践”中形成的近代科技观,承认近代中国“技不如人”,认为近代科技是国家富强之本,主张全面仿效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是实用主义的科技观。这直接关系列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自觉”是指知识阶层对其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和创造性发展。近代中国“文化自觉”的产生和发展,历经戊戌维新时期、辛亥革命前十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四个阶段。它以追求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文化为内涵。上升到世界历史高度,充分重视文化对于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自觉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近代“文化自觉”的内在要求和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0.
近代国人的现代国家认同既是近代中国融入世界过程的应有之义,也是甲午战后新生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产物。从戊戌到辛亥,维新派与革命派两大政治派别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前者打破了王朝国家的坚冰,将现代国家认同的价值取向第一次引入了国人的视野;后者则径直推翻了王朝国家,创建了民主共和的新国家。如果说民国建立是近代国人现代国家认同的里程碑,那么其奠基则应追溯至戊戌时期。两派各有所见,各有所蔽。前者主张共和革命,顺应了时代的走向;但其倡“排满”与“种族革命”,却不免有封建种族主义的偏见,而与民族建国初衷相矛盾。后者抵拒共和,失去了曾拥有的时代弄潮儿的资格;但其反对“排满”与“种族革命”,主张以四万万人“组成一大民族”共御外侮等等,在处理中国多民族关系的问题上,表现了较前者更为理性的精神,应乎了民族建国的历史大趋势。二者的矛盾与冲突,形成了历史张力。“五族共和”显然是扬弃了双方的“所蔽”,而包容了彼此的“所见”:“大民族主义”与共和革命,即体现了民族建国的应有之义。中华民国的建立成为了近代国人实现现代国家认同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彰显了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概念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的概念形成于近代欧洲,20世纪初随着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被引入中国。“中华民族”是近代中国在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现实下逐步形成的现代中国人自我认同的标志性概念,其内涵是多民族团结统一的共同体。民族性是民族概念的深化,其内涵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民族性与现代性形成对立是对二者的内涵的误解,作为一对观察社会问题的范畴具有遮蔽的特点,需要去蔽。“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存在世界,其内容既包括各个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观,也包括每个民族所独有的具有普遍性和积极意义的观念、风俗习惯等。精神价值是一种内在价值。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重在建设,即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用包容的、建设性的态度,发扬文化传统固有的、永恒的内在价值,建设一种既有传统基础又有时代特点,既能解决当代问题又能为人类未来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新的文化范式。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有三处,分别出现在“导语”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导语”中的表述为:“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最为深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期间,中华各族儿女在忧患、抗争和求索中将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进入了新的更高的精神境界,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国魂”和“民魂”。可是历史的纷繁复杂性使得近代仁人志士爱国主义言行在不同时空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内容,有时甚或出现了与一般逻辑推理相矛盾的现象,不阐释清楚这些问题,就会妨碍青年学生对近代爱国主义的理解,影响整体教学效果。为此,笔者认为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注意辨析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主战、主和与爱国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我国史学界一直把 1 840~ 1 91 9年的历史视为“中国近代史”。 1 997年中国近代史学家胡绳先生指出 ,把 1 91 9年以前的 80年和这以后的 3 0年的历史 ,视为一个整体 ,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 ,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完全赞成。但本文为叙述之方便 ,依然沿用传统的观点 ,此为说明。众所周知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向基本上表现为两个问题 :一是实现民族独立 ;二是实现近代化 (也叫现代化 )。一、关于民族独立和实现近代化有专家认为 ,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民族独立其实不存在必然的关联。世界各国的历史都已经证明了 ,即使那些…  相似文献   

15.
为推动学术界对民族主义问题研究的深入,2006年1月7-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学术研讨会。这也是国内学术界第一次就“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举行学术研讨会。来自史学、哲学、文学、民族与人类学界的4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做了多样性的解读,涉及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诸多问题。一、“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研究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16.
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使我国各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凝聚力空前增强。历史证明,团结御侮.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日寇自强自立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12年~1919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以纺织业、面粉业等为代表的轻工业为主,重工业的发展却举步维艰,基础极为薄弱,使近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即使是蒋介石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到官僚资本垄断工业局面的形成,这一状况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是什么原因导致近代中国的重工业无从发展呢? 首先.从资源上看,中国虽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19世  相似文献   

1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共中央于1994年9月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曾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据此,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乃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担任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教师,更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中国近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危机最为深重,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最为昂扬的时代。这期间,中华各族儿女在忧患、抗争和求索中将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进入了新的更高的精神境界。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可以  相似文献   

19.
从西方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的本意和中国人理解的“现代化”内涵来看 ,用“现代化”概括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不尽恰当 :第一 ,中国近代只是“现代化”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 ,“现代化”不能明确表达中国近代特定历史时期的主题 ;第二 ,“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 ,对于中国近代而言 ,它包括了民族独立、社会民主、人民解放等内涵 ,将其与独立、民主等概念并列使用不符合逻辑 ;第三 ,资本主义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方向。中国近代史的主题是独立、民主、富强 ,这是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从现代化的视角来看 ,这也是中国现代化在近代史上的特定内容  相似文献   

20.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